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都是谁 他一共立过多少位皇后
宋太祖赵匡胤从一介武官上升到了一个开国皇帝,战场上所向披靡的他,政场上也是无人可代,文治武功、赫赫功绩,看雨唐太宗并列。那么他身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支持着他建立起宏图伟业呢?
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共有3个正妻,而这三个正妻都被他封为了皇后。这三个皇后分别是:孝惠皇后、孝明皇后、孝章皇后。之一任皇后是孝惠皇后。孝惠皇后(929年―958年),贺氏,开封人,宋太祖的结发妻子。后晋开运初年(944年),赵弘殷(宋太祖父)为太祖迎聘贺氏。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太祖任官定国军节度使,贺氏封为会稽郡夫人。贺氏生滕王赵德秀、魏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昭庆公主、延庆公主、。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正月三日,贺氏病逝,年三十。太祖登基后,在建隆三年(962年)四月,追封贺氏为皇后。
乾德二年(964年)三月,上谥孝惠皇后。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宋神宗时,与宋太祖孝章皇后、宋太宗淑德皇后,宋真宗章怀皇后并祔太庙。第二任皇后是孝明皇后。孝明皇后(942年-963年),王氏,邠州新平人,宋太祖继后。孝惠皇后崩后,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迎娶王氏为继室。
王氏为人恭勤不懈,仁慈御下。后来,后周世宗赐王氏冠帔,封为琅邪郡夫人。赵匡胤称帝后,在建隆元年八月,册封王氏为皇后。王氏相貌出众,端庄贤淑,正直善良。王氏虽出身名门,却无一般权贵豪门 *** 的骄娇之气,及至贵为皇后,仍常服宽衣,不摆威势,且常自下御厨操办膳食。
王氏虔信佛教,每日晨起,必先焚香诵经,然后到杜太后宫中问安侍候,深得皇太后欢心。宋太祖对其更是恩宠有加。王氏生来体质纤弱,所生2男l女均不幸夭折。宋干德元年(963)十二月初六病逝,年仅22岁。宋太祖对王皇后以隆重殡仪安葬。次年三月二十五谥号孝明,史称孝明王皇后,同年四月初九葬于安陵之北。
第三任皇后是孝章皇后。孝章宋皇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宋太祖皇后,号为开宝皇后。孝章宋皇后出生于显贵之家,自幼出入宫廷,因而见多识广,进退有度。幼时随母入见,即为后周太祖郭威所喜爱,赐以冠帔(以郭威殁年计算,其时宋氏当在三岁以下)。
其时宋偓在华州节度使任上,宋氏随母归镇。后乾德五年(967),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宋太祖垂青,再次赐以冠帔。孝明王皇后(942-963年)死后,中宫虚位,开宝元年(968)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929-958年)、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
那么他的儿子又都有谁呢?是与这些皇后所生的吗?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老大和老三早早死掉了,只剩下老二老四。赵德昭字日新,日新月异的日新,意思每天都有进步。六岁出阁。出阁不是出嫁,而是指皇子出就封国。
宋代非常注重实行皇子出阁制度。出阁后皇子具备出就外第、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三种权利。出就外第是对皇子的一种限制管理,但是往往因各种原因已出阁的皇子会推迟搬出禁宫的时间;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参政议政权利的体现。出班外廷则侧重于奉朝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参政议政。
按照规定,皇子出阁就应该封王。但是赵匡胤觉着赵德昭才六岁,一下封王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于是就想着先让他在基层锻炼锻炼。先下到贵州当了防御,这是个军职。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继承人必须要懂军事知识这是常识,尤其在大宋初建内忧外患的时候。
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待遇,但是不是宰相,可以参政议政。还在外地工作,没有调入中央。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赵匡胤一直没有给他王爵的身份。其实王爵不王爵的,意义不大。奇怪的只是为啥赵匡胤不立他为太子。
可见金匮之盟是确有其事的。他只是第四代接班人,离继承皇位早着呢。所以立太子这事不能干。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把他调入京师,当了首都市长。封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位置在宰相之上。
赵廷美是赵光义的接班人,赵德昭是赵廷美的接班人。金匮之盟的内容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所以赵德昭和赵廷美都是按照接班人的路子培养的,因此地位要比宰相高。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跟着赵光义出去跟契丹人打仗,结果半夜军队发生了惊扰,好多人不知道皇帝哪儿去了,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于是想着临时拥立赵德昭 *** 皇帝处理政务。毕竟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人出来掌控大局。但是这事后来赵光义知道了,很不爽。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赵光义战败归来,没脸见人,所有跟着出去打仗的一直没有封赏。这事其实很尴尬,打败仗了还要啥封赏,不处理你就是烧高香了。可是带队的是皇帝,首先要处理的是自己。赵三左右为难,一直在想此事怎么妥善处理。此时人人不敢上去触霉头,结果赵德昭中了枪,估计是被人玩了。
赵德昭此事犯了忌讳。如果赵光义不赏,那么大家都会对赵光义不满,从而觉着赵德昭能为自己说话,得了军心。如果赵光义赏了,大家还是会感谢赵德昭,这是赵德昭拼了性命给要下来的,不是皇帝要给。所以赵光义怒了,等你当了皇帝,你想怎么赏都可以。
赵德昭也很冤屈,我做错啥了就用这种狠话伤我,老子不活了。回去就抹了脖子。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出了这事,其实也不是赵光义希望的。有人说赵光义巴不得赵德昭死。
可是盼他死和他怎么死还是有区别的。赵德昭如果能够病死或者善终,那是更好不过的事了。是回去自杀了,就会让人说是赵光义逼死了他。后世之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赵光义的确是把赵德昭逼死了,但是这却不是他的本意。历史上还传说赵光义谋害了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
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更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义非常不利的记载,如《辽史景宗纪》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个自立,就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赵光义难逃干系,至少与赵匡胤之死有关联。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胞弟,是陈桥兵变的重要谋划者和执行者。赵匡胤能顺利登上皇位,开基创业,赵光义功不可没。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六月,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宋史后妃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为何要让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杜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赵光义,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私心;其二,杜太后认识到,自五代以来,中原皇帝执政皆短命,在位最长的也不过十年,难保赵匡胤不会步其后尘,为保大宋国祚延续,防止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