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
临近高考,大家都在为能上一所好大学而努力,而在古代,也有类似的考试,就是我们俗称的科举。关于古代的科举,各朝各代虽然略有不同,但多大同小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
1、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之一名称解元)、贡士(之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之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之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更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之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之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科举考试等级排名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之一为元,乡试之一为解元。举人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考试成绩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考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为考试科名中更高荣誉。唐代起,如殿试一甲之一名,亦称殿元。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宋代将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后专指第二名。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唐代进士在杏化花园举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为探花。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唐代科目考试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者均可称为进士。试毕合格者赐予进士及第,后又有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名义。明清时代均以举人经会试合格者为贡士。初始专指经殿试后合格的贡士为进士,后来泛指参加殿试者,赐出身者为进士。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意即应抬举使用之人。中举者即具有出身的资格(如同现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明清时期专指乡试合格者为举人。
秀才:本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泛称读书人,州府县学的生员也称秀才。唐代设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