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顾炎武的与友人书主要内容
文学大家顾炎武的与友人书主要内容
说到顾炎武,相信大家肯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天天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传达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顾炎武的成就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一句话,他在文学方面还有很多的成就,与友人书就是十分出名的一篇文章。
顾炎武画像
与友人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学习学问,一定要天天都进步,不然就是天天退步。此外,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一起学习的伙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就会十分的粗浅。
如果在一个环境里面呆得太久,就会慢慢的染上一些习气,而自己却不会察觉到。如果自己身处穷乡僻壤,没有钱读书,也要去涉猎一些知识。并且还要与古人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够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知识的十之五六。
如果是学习到了知识,但是却足不出户,就如同没有知识一样,就算是子羔、原宪这样的贤能,对于国家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孔子曾说过:“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村子,也有想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存在,只是没有我好学罢了。”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是如此的好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顾炎武写下这篇文章来勉励自己以及其他的读书人,告诫大家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千万不可以松懈自己,不然不仅仅对与自己的为了没有帮助,对于国家,同样是无用之才。
文学大家顾炎武手不释卷译文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 *** ,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等。
手不释卷就是形容顾炎武爱书的程度,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凡先生出游。所导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和平时所闻的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会用两骡三马来载着书跟随,路中遇到险要的地方,就会叫更随的人员去看看情况,如果打听来的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就会到住宿的店里面打开书核对矫正,有的时候,走到了平原开阔的地方,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或者事情,就会在马鞍上默默的背诵各种经典著作,偶尔发现自己遗忘了文字,就会在客店翻阅书本认真复习。
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
文学大家顾炎武纪念馆在哪
顾炎武是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的重要人物,所以某些相关地区也纷纷为其修建纪念馆,以供各界访客参观,从而进一步宣传他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而从各地赶来的游人也可借此机会瞻仰其形象。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所以在当地也有其故居,而人们今天所参观的顾炎武纪念馆便是在其故居的基础上修建的。
顾炎武纪念馆照片
不过,这个纪念馆不仅仅包括故居建筑,还包括其他建筑,比如祠堂等,所以其面积非常大,是很有文化氛围、很有古典气韵的地方。走进这座纪念馆,可想象顾炎武从小到大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他用心读书的情景,想象他认真研读各种各样古书散文的惬意情景,想象他为了经世致用的理念而勤奋研习的情景,以及他和自己的好友一起谈论国事、一起愤世嫉俗的生活情景,等等。
走进亭林祠堂,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家族成员,看到顾家后人对顾炎武的尊敬之意;来到顾炎武墓地,可以感受到后世对顾炎武的敬仰之情;参观顾园与顾炎武故居,可把顾炎武的生活起居等情景都描述在脑海当中,可以对他的为人有更多更真切的了解。
虽然,纪念馆的很多建筑曾经被破坏过,游客看到的只是经过修复的结果,可是整体气韵依然存在,游客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与古典气息。在千灯镇,这座纪念馆的建筑是更具明清时代风范的,游人参观纪念馆当然能见识这种历经数百年沧桑变幻的古典风貌。
文学大家顾炎武后人有哪些
顾炎武,非常优秀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 *** ,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顾炎武画像
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最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历史记载顾炎武有四个妾,为了他生过孩子的妾室还有之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续早夭,直到顾炎武60岁都没有儿子,立同族子衍生为嗣子,衍生相随他多年,直至他病逝。
文学大家顾炎武郡县论提出的中心问题是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儒,顾炎武对于时世政治是很有见解的,而且也编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文章,“郡县论”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的撰写背景很独特,当时明代业已消亡,而清代则处于初创时期,因此文化思想界是比较混乱的,很多文人对于明朝是很缅怀的,虽然那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王朝,可那时毕竟是 *** 天下。顾炎武也是属于这一类人。
顾炎武画像
尽管如此,顾炎武还是希望社会能够发生改变,能够突破那种骇人的黑暗,所以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并将其汇集在各类政论文章当中,“郡县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撰写的。在这篇文章中,顾炎武指出了当时所实行的郡县制是存在极大弊端的,指出了当时的中国只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其权力太过集中,所以必须进行变革,必须让权力分散开来。
在当时,能够对君主专制进行如此深刻批判的也只有顾炎武等少数大儒,这足以见其勇气之强,也可显示其胆识之壮,以及其见识之高。因此,顾炎武才能成为清学鼻祖,能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与爱戴,能成为后世文人之楷模。
虽然如此,顾炎武在郡县论当中表达的思想依然具有封建社会的烙印,可是他的思想观点却是能够让当时的文人受到启发。因为有了这些观点的启蒙,后世也有大量文人开始怀疑皇权等过去大家都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皇朝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学大家顾炎武全集赏析
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 *** ,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全集》是2012年2月14日之一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总共7300页,此书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实的全部著述。样样精选顾炎武的底本,其中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重要代表著作,但整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列为次要整理。
《顾炎武全集》主要包括九种经部,五部子部,十七部史部,集部三种等共三十四种,约1200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排版、校勘、标点,而且还以繁体排印出版,本书以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反映来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涉及广泛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
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