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何表现的那么叛逆呢?有什么含义?
当代一些学者将《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誉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说在他和林黛玉身上,“洋溢着对那个时代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典型”。如此评价贾宝玉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至于是否准确,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叫叛逆。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叛逆”一词的解释是:“有背叛行为的人。”那什么是“背叛”呢?同一词典的解释是“背离、叛变”;叛变,就是:“背叛自己的一方,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向敌对的一方。”持“叛逆”说的大学者们,不会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什么异议吧。那么好了,我们看看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否有这样的行为或者是思想。
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背叛行为,是说他们“投向敌对的一方”了吗?那先得找到他们所在的那个封建大家庭的敌对方在哪儿。而在《红楼梦》里,贾氏家族的衰亡,是他们家族内部的原因造成的,不是来自外部的敌对势力造成的。显然,宝黛二人无法背叛到敌对一方去。
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一方采取了敌对行动,那就更不可能了。没有一点儿刚烈的贾宝玉,在他父亲面前唯唯诺诺一副可怜相,怕得像老鼠见了猫;他母亲赶走了晴雯,他只会倒在床上哭,连个屁也不敢放。试问,他能对自己的家庭采取什么敌对行动?林黛玉更不用说了,一身多病、风一吹就能倒的主儿,除了哭,她还能干嘛?不错,她灵牙利齿,很会说点儿尖酸刻薄的话。可这点本事,她敢向贾母使吗?敢向王夫人使吗?
或者说,宝黛二人的叛逆表现在思想上?好吧,我们姑且承认:思想叛逆也算叛逆。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表现在哪儿?学者们使用率更高的,莫过于贾宝玉论“文死谏、武死战”的那段话了——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批书人对这段话大加赞赏。庚辰本绮园眉批道:“玉兄此论大觉痛快人心!”“死时当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 蒙古王府本侧批道:“此一段议论文武之死,真真确确的非凡常可道者。”可见批书人认为宝玉议论得精辟。“宝玉反对忠君思想”,此话不知从何说起。没见宝玉说“那朝廷是受命于天”的吗?接下去的话的意思也是“朝廷至仁至圣,天地才把万几重任给他的”,明明是拥戴的意思,何来“反对”之说?
贾宝玉反对的,是那些糊涂的文官,为邀忠烈之名,胡乱批评,拚得一死,反把“昏君”的坏名声强加给皇上。如果文官皆不死于谏,正说明皇帝至仁至圣,武官皆不死于战,正说明武官智勇双全、有效地维护了和平。贾宝玉主张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品位的忠君,怎么会是反对忠君?
贾宝玉把朝廷官吏斥之为“禄蠹”,把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骂为“国贼禄鬼”,看起来很是清高。什么叫“禄蠹”?即靠国家俸禄养活的寄生虫。那么试问,他的伯父袭着荣国公,他的父亲做着官,算不算是“禄蠹”?再者,他贾宝玉靠什么生活?难道不是靠皇帝的封赏、父辈的俸禄?他父亲好歹还得在部里管些事、出些力,他呢?整天在闺阁中胡混,一点儿力不出就膏粱纨绔、饫甘餍肥,本是一个地道的寄生虫,有什么资格骂别人是“禄蠹”!
的确,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不爱读书——脂批告诉读者,宝玉不爱读的,是“诗云、子曰”之书。那么,是由于他反对孔孟之道、鄙视儒家思想才不爱读书的么?完全不是。贾宝玉毁僧骂道,却从不敢亵渎儒家的圣人,而且唯孔圣人是尊。如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宝玉弄清楚藕官为什么烧纸后,要芳官转告藕官:“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有的研究者说贾宝玉反对程朱理学,证据是宝玉曾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对这句话,宝玉自己都检讨了:“那原是小时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说”。小孩子信口胡说的话,自然不能当成罪证,也不能当成别的什么“证”。相反,而即使是小时信口胡说,他也不敢不敬圣人。说明他从骨子里是尊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