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庞士元,死于非命究竟为何?
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这是司马水镜先生的话,也就是说,庞统和诸葛亮是一对黄金搭档!才气和德操都不相伯仲。唯一有差距大就是,诸葛亮比他先一点追随刘董事长。因为诸葛先生,长时间服务蜀汉集团,功成名就,泽被四方,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而庞统却命运多舛,过早陨落,昙花一现般地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云中。我想,单是一句天妒英才恐怕是讲不过去的。
庞统有才,世所共知。当时可与之争锋者唯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在两人尚未出道之时,就已经是声名远播了,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当年刘备刘皇叔被打得走投无路、寄居荆州的时候,水镜先生(司马徽)就曾点拨于他卧龙凤雏,得此一人,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之才绝非浪得虚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庞统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呢?这还要从其求职的坎坷经历说起。
虽说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但很显然,庞统推销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的。换句话说,就是远不如诸葛亮会做广告。想诸葛亮尚在隆中之时,就已经是卯足了劲的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平日里,总喜欢与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乐毅相比,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这种名人效应,为诸葛亮顺利推销自己勾勒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形象,让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后来,听说刘皇叔要来请自己出山(司马徽有通风报信的嫌疑),知道出头的日子就要到了。换成一般人,可能一高兴也就跟着人家走了。但诸葛亮却不按常规出牌。为了做到奇货可居,先是拿了极度饥渴的刘皇叔一把你来你的,俺就是躲着不见。后来,直到把刘皇叔的胃口吊足了,才不慌不忙地浮出水面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出现在了刘备的面前,这让刘皇叔顿时眼前一亮,还没顾得上提问,面试就已经通过了(印象分)。接下来的就是如何表演、走走形式的问题了。于是,诸葛亮将自己多年来不知背诵了多少遍的腹稿在刘备面前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演讲了一番,这让刘皇叔大开眼界,茅塞顿开。要知道,在此前可是从来都没人给他如此分析天下形势的。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的。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倍加珍惜,因为把诸葛亮请出来不容易(三顾茅庐),这就让我们的刘皇叔更加看重,对诸葛亮那是一个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再加上诸葛亮一出山就帮刘备打了几次大胜仗,尽管仗不是很大,可挨惯了打的刘皇叔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自然就像看到了救命草,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至,依赖有加,以至于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试想,这样的出场,让刘备怎么会不另眼相看呢?
诸葛亮是闪亮登场。而庞统则不然,名气虽然也不小,但缺少推销自己的能力,再加上相貌奇丑。故而一没人主动请,二也没有参与谋划作战的机会。虽然在赤壁大战前夕偶然献了一个连环计,但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充其量就是一个帮衬打杂的角色。仗一打完,人家也就忘记了,战功还是归于周郎一人。到哪里去混呢?曹操是死敌,孙权又不待见,下一步还能投靠谁呢?要不是诸葛亮帮忙推荐到刘备帐下,庞统自己还真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庞统孤傲的心理上又多了一些自卑感。及至辗转到了刘备帐下,虽说屈居孔明之后做了一名副军师,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以前的怀才不遇,在此时得了极大地满足与释放。对刘备自然是感恩戴德,五体投地,时刻想着要一展身手报知遇之恩,同时也好尽快得到别人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但干着干着却发现,刘备对诸葛亮总是言听计从,自己反而成了随声附和的人物,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刘皇叔每逢与自己商量事情的时候,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说一些诸葛军师如何如何、诸葛军师是怎么交代的诸如此类的话,这让我们的庞副军师受到了很大的 *** ,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压力,心中不免酸溜溜的。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不成了摆设了吗!于是在刘备面前更是急于表现,好压一下诸葛亮的风头。
也合当庞统有难,命运不济。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不顾蜀道艰险的客观事实,三番五次要求进军。远在荆州的诸葛亮显然是清醒的,一再提醒刘备要多加谨慎,不可盲动。这时的庞统心里又犯了嘀咕: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抢了你的功劳,故意扯我的肘啊!于是不顾劝阻,屡屡催促刘备下令前进。刘备没办法,只能是反复叮嘱,让庞军师小心行事。临行前,庞统战马受惊,出于对庞军师的关心,刘备将自己的坐骑赠给了庞统。这让庞统更是感激涕零,建功心切,恨不能一下子取下西川送到刘备手上。这时的庞统,感情显然战胜了理智,只想着如何尽快取了西川,报答刘备的大恩,也好给孔明一个颜色看看。却不曾想正是因为求功心切,反中了人家的埋伏,被张任射死在了落凤坡。
一代将星,从此陨落!
庞统之死,与才气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反倒是此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推上了不归路。性格决定命运,有时不无道理。纵观二人之成败,我们不难看出,两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诸葛亮一生谨慎,智虑深远,且未雨绸缪,重视长远发展。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内政,从来都是谋求万全之策,讲究万无一失。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弄险。后人有诗为证: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由此可见一斑。而庞统则恰恰相反,性格张扬,傲慢自负,且心胸偏狭。更为严重的是意气用事,尤喜争一时之短长。有什么样的秉性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平常人倒也无关大碍,而作为统兵打仗的将军就不足取了。
这是庞统的致命伤。回过头来再看其刚投靠刘备时在耒阳县令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看出此人的孤傲与清高。按说初来乍到,给个县令做做也很不错了。但庞统却不这么看,因为嫌官小,到了任上百余日不理政事,终日饮酒。及至张飞前来诘问的时候,还满不在乎,振振有词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给张将军留一个好印象。于是唤来公吏,将百余日所有公文诉词一并呈上。不到半日,将百余日的公务一一剖断,没有分毫差错。此事,虽然让庞士元展示了才华,得到了重用,却也让其乖张的性格展露无遗。
想(耒阳)百里小县固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正值战乱时期,一应政务军务定然不会少,哪是半日之内就能做得好的。身为一县之长,不到民众之中嘘寒问暖,劳军抚民,却身居县衙,终日宴饮,偏重词讼,荒废政务,岂不就是在玩忽职守!
如此看来,庞统死于落凤坡,与其说是一种宿命,倒不如说是性格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