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皇姑屯事件真相是什么 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举世皆知的皇姑屯事件是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制造的一起谋杀案,谋杀对像是张作霖。张作霖之死到底是谁的责任,是日本人还是俄国人,发生这起谋杀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都能给人诸多思考。历史上闻名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件事对中国历史走向有什么重大影响?先来看看皇姑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皇姑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方面和张作霖矛盾的激化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军事势力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这种势力是自日俄战争后,通过三种渠道形成的,一是通过接管南满铁路;二是通过与清 *** 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与北洋 *** 签订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等条约;三是通过在东北驻有军队、铁道守备队和警察等武力。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张作霖在主观上是否愿意,与日本在各方面打交道是无法回避的。在张作霖执掌东北的十几年时间里,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可划分四个阶段:19121916年,张作霖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以登上奉天军政高位;
19171921年,双方在经济上相互妥协,在政治和外交上矛盾日益加剧;
19221927年,双方围绕铁路建造的矛日益尖锐;
19271928年,日本军方决心以除掉张作霖,作为彻底解决满蒙问题突破口。双方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存在,但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我们从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线索中发现,张作霖想借助日本的势力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日本则想利用张作霖以扩在东北的侵略势力。无论是从个人统治的角度,还是从为各自国家利益的角度着眼,这种战略思考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张作霖对于日本虽甚富友谊,然日本欲其出卖国家,若日韩合并论中,宋秉峻、李容九之所为者 。而这是张作霖所不能忍者。
之一,张作霖与日本矛盾冲突的主要内容。矛盾冲突首先是由铁路争端引起,而主要也体现在铁路修筑与交涉方面。自日本经营南满铁路后,就把扩张铁路权作为扩张侵略势力的战略。日本推行这一战略,在1922年以前似乎一切顺利。从1922年东北地方 *** 开始自主修筑起,这一矛盾就出现了。这一矛盾冲突体现两类内容,一是日本 *** 东北当局自主修筑和计划修筑铁路案;二是日本据约索要东北铁路修筑权案。
依据上述两案,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东北地方 *** 自主修筑铁路与日本限制的矛盾,和日本索要铁路借款权、修筑权与中方 *** 的矛盾。如1923年初,奉天省筹建沈海铁路时,省长王永江表示要不依靠外国借款,完全用奉天省自己的力量修成一条模范铁路 。对此,日本以沈海路终点海龙县及其以北的吉海线路,包含在日本满蒙五路借款权的预定线路中为由,横加干涉阻挠。双方经一年多的交涉,最后奉天省以用洮昂路借用日资为交换条件,才使沈海铁路计划得以实施。由此可看到,在实施自主修路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干涉采取灵活的方针,既有坚决的 *** ,也有灵活的让步。
东北自建铁路是在日本百般阻挠中完成的。1926年,在打通铁路修筑中,日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先是提出口头 *** 说:东北当局一面借款修筑铁路,一面利用这个时机修筑南满平行线路,这是日本不能默认的。接着送交照会, *** 打通铁路计划。张作霖也以照会的方式驳斥吉田茂:现在并无计划铺设之事,如将来为开发奉省起见,经官府或人民提议兴修,事关内政,日本 *** 亦无干涉之必要。当该路按计划修筑时,满铁竟要求停止施工。奉天省按计划加快施工进度,终于建成了之一条铁路干线。
东北当局对日急于获取修筑权采取拖的策略。1918年6月18日,北洋 *** 与日本在北京签订了《吉会铁路借款预备合同》,吉会铁路实际上是满蒙四路中开吉线的延伸。日本对修筑此路十分急切,此路一旦修成,就等于开辟了从日本本土横穿殖民地朝鲜,直接进入北满地区的一条线路,经济和军事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东北当局一直采取拖的态度,此路一直未能开工修筑。后来日本采取分段修筑的方针,提出修筑吉敦(吉林市至敦化)铁路,到九一八事变,日本的吉会路计划也只是修筑了吉林到敦化的这一段。这种 ***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本势力在东北的扩张,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势力的急遽发展。
这个时期,张作霖与日本的矛盾,还包括日本在东北强行设领设警问题,以及刑事案件纠纷问题等等。
kk历史网推荐:
张作霖留下这三句遗嘱 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推后三年
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始末:我所亲身经历的皇姑屯事件
第二,张作霖与日本矛盾激化原因。1927年4月,日本政友会田中内阁成立,立即形成了对中国实行积极的侵略方针。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召开有陆军、海军、外务三省参加的东方会议,会上确立了以武力为后盾一举解决满蒙悬案的方针。所谓悬案主要是铁路问题,因此,会后向中国提出七条铁路问题进行交涉。这七条铁路即吉会(吉林会宁)、长大(长春大赉)、洮索(洮南索伦)、吉五(吉林五常)、延海(延吉海林)、齐黑(齐齐哈尔黑河)、新丘运煤铁路。日本转为急进的侵略方针后,仍然是以铁路作为突破点。
这个时期,以铁路为突破点的铁路交涉,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日本乘中国政局动荡之际,以武力相威胁,带有明显的强迫性。1927年7月23日,吉田访晤莫德惠省长,逼迫他接受日本要求,并暗示如果不满足这些要求,将进行制裁。8月2日,日本还未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吉田求见莫省长,莫以公务繁忙拒绝会见。
8月4日,吉田警告奉天当局,禁止京奉线军用列车通过南满铁,将于8月7日施行。吉田与关东军参谋长河本大作上校以及关东军驻奉特别机关一起,主动地开始单独策划对这种威吓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持。日本以武力相威胁强迫交涉,遭到奉天地方当局的 *** ,交涉没有任何结果。恰当此时,东北三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运动, *** 队伍高呼打倒田中内阁、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对此,芳泽会见张作霖,提出强烈 *** 。
因为日人自然猜测这是由更高层发起的,即指张作霖本人。张作霖答应发电制止排日,但同时指出东北排日运动,是日方提出满蒙觉书引起的,希望日方应从缓商谈,以免引起反感。9月9日,芳泽与杨宇霆会谈,芳指责东北当局所建的打通、奉海铁路与南满平行。杨驳斥说:南满铁路乃是日方从帝俄手中取得的,本以辽东为限,我们在辽西筑铁路,并不违约,而且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筑路,日本无权反对。对张、杨的强硬态度,日方立即做出反应,田中首相责成本庄繁中将向张作霖传达他的口信:此次本人组阁之际,东三省发生史无前例的排日运动,中国方面对我们简直是采取了欺人太甚的态度。由此可见,张作霖与日本矛盾的激烈程度。
这个时期,与铁路交涉相伴随的交涉,还有奉天当局下令禁止购买《盛京时报》的争端,以及征收进口附加税和在帽儿山建立日本领事分馆的交涉等问题。
第三,张作霖被炸的根本原因。关于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的原因,有的认为,张作霖对付日本人,内外并进,刚柔互用,关东军无所施其技。少壮派恨之入骨,非去之不可,遂以非常手段,致丧其命。是说日本拿张作霖没有办法,引起关东军少壮派不满,而将其炸死。其次则认为,张作霖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贯地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在政治问题上,他请了很多日本顾问,并对这些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言听计从。在经济上,他努力保护日本侵略者在华的经济利益,并亲自和日本资本家(如大仓喜八郎等)合办企业共获巨利。最后,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看作为不堪利用的工具把他杀害了。还有的认为,张作霖被炸,是因为他与日本方面签订了铁路合同所致。
张作霖的顾问町野说:满蒙五路将于七月正式公告,这件事为陆军探知,他们认为如果这件事成功了,就不仅是五条铁路问题,每条铁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满洲就等于是日本的了,日本在满洲的地位已彻底解决。那样一来,军人们就再也没有建立功勋的机会。在这种气氛中制造了张作霖被炸事件。町野把这件事简单地归结为关东军要建立功勋是片面的,而关东军急切地要用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决心是真实的。武力占领派的关东军一直主张武力解决满蒙问题,而经济侵略派与张作霖达成的铁路协议,当然不符合他们的心意,所以必需抢在前面,先把这一计划打乱。
上述三种观点,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关东军炸张事件的发生。其中之一种观点更多地是强调张作霖 *** 日本的侵略;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张作霖与日本的合作;第三种观点则是强调日本内部存在两种侵华策略间的分歧。从表面上看观点是不同,但在本质上,还都是集中在张日之间的矛盾上。就是说,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由铁路问题引起的矛盾,处于愈来愈激化的状态。伴随日本东方会议侵华步骤的加快,这种矛盾就难以调解。这是张作霖被炸的根本原因。
二、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中方未能公开 *** 的苦衷
皇姑屯炸车案发生当天,中日双方于8时就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共同调查。调查后,日方单独编造了一份歪曲事实的报告,中方拒绝签字。
交涉署科长关庚泽的调查报告指出了以下四点事实:
其一是,事件发生前,日本宪兵队拒绝中方联合警戒满铁路桥,并拒绝我宪兵上桥检视,并声称日方愿负完全责任。
其二是,列车被炸的情形,该列车共20节,张作霖乘座的是第十节。而被炸部分恰巧是第九至第十二节,其中张作霖乘座的第十节,车身几全毁坏。这说明炸车布置之周密,技术之精巧,断非无此种技能之人所能办。
其三是, *** 安放位置及药量、药性,此次爆弹轰落铁桥一架副桥两架,炸毁火车四辆,南北两侧石垛亦被轰坏,足证药性之猛,用药之多。这决非手腕之力所可抛掷,必系预先装置临时或系使用电流发火器点燃。
其四是,依据日领事提议勘验了两名犯人,据日守备队提供从这两人身上,搜出钢铁炸弹二枚,形似茄子,两端略尖,已见有锈。日方把这两个携带两枚生了锈炸弹的吸毒者,说成是炸车的犯人,显而易见是栽赃。日本方面为什么煞费苦心地策划栽赃,明眼人是不用分析的。
述勘验报告,没有给出结论性意见,但事实却十分清楚,从中可推论出两点:其一,日方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这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技能的炸车行动,具备这样条件和能力者也只能是日本关东军。奉天交涉署依据以上四方面事实,以及由事实推论出的结论,草拟了措辞得当的 *** ,但这份公开 *** 却未能发出。奉天当局没有向日方提出公开 *** ,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之一,日本关东军策划炸张案的目的,是为引发事端以扩大侵略。人们清楚地知道,日本在用什么实现独霸满洲这个问题上,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存在着策略上的分歧,明争暗斗由来已久。以河本大作为首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其目的是借此挑起事端,以便乘机出兵,实现武力占领。而且,这既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更不是河本等几个人的鲁莽行为,而是关东军整个阴谋的一部分。早在当年4月22日,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就向日本陆军中央部提出建议:帝国 *** 为使战乱不波及满洲,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其实关东军的意图是只在解除奉军的武装,迫使张作霖下野。所以不这样明白地说,是因怕中央部不同意,把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用严正中立的一层薄膜盖起来,诱使中央部按他们的办法行事。在5月30日,斋藤与村冈会面后曾在日记中记下这样一段话:杀死张作霖之后,日本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这种表示担心的日记,表明关东军司令官和关东军参谋长曾在一起共同讨论过炸张事宜。在远东国际法庭上,当时驻北京武官田中隆吉曾作证说:河本的计划是皇姑屯爆炸声一响,关东军便紧急 *** ,满洲事变也就在那时发生了。奉天当局识破了关东军的这一阴谋,在事件发生后,一方面严密封锁张作霖去世的消息;一方面稳定社会秩序;以不给关东军以可乘之机。而不向日方提出公开 *** ,更是避免与关东军矛盾的激化。
第二,东北局势处于特殊状态中,不应促使与日本矛盾的激化。张作霖被炸,不仅仅是张作霖与日本矛盾的结果,更是日本扩张在华侵略势力的一个步骤。张作霖被炸身亡,东北政局失去了权力重心,如再引起外交上的争端,容易导致中日矛盾极度激化。这样有可能给日本扩张侵略势力甚至于诉诸武力,提供借口和时机。一旦出现武力冲突,东北当局是无力应对的。从政治上看,奉系军事集团的极大弱点是只有个别的领导首长,而没有一个领导核心。
在没有张作霖的状态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他号令东北军政,担起对日矛盾冲突的重任;从军事上看,奉系的主力部队均在关内,尚未撤回到东北。而在东北的军队则分布在东北三省各地,处于矛盾焦点地区的奉天,军事上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军事冲突,中方将处于被动地位。从国内政局上看,奉系军事集团是在与国民革命军作战失败后,宣布息争而北撤的。稳定与日方的外交关系,对奉系军事力量的撤退和整理十分重要。
第三,稳定东北的政局,有利于实现国内和平统一。张作霖在军事失利的背景下,于5月9日发表息争通电,提出所有国内政治问题,但期国民有公正之裁决,断不作无谓之坚持。这表明奉系集团实现国内和平的立场,在奉系停止进攻性作战后,蒋介石指挥的中央军队也停止了对奉系的进攻。双方停止了军事上的进攻性作战,这只是走向国内和平统一的之一步。真正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路途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虽然表明不作无谓之坚持,但不等于无条件的投降。奉系集团不会因军事上失利就完全放弃团体和地方利益的,他们要就国内和平统一问题,与 *** 、国民 *** 进行交涉。在这种形势下,东北地方政局的稳定,是尤为重要的。
鉴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东北地方当局虽然拟定了 *** 书,但却没有正式发出。
三、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世人的评说与分歧
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时,其身份是中华民国军 *** 的陆海军大元帅,按军 *** 组织令第七条规定,陆海军大元帅统率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于军 *** 时期代表中华民国行使行政权。并设有国务总理等国务员辅佐之。这实际上,就是最后一届北洋 *** 的国家元首。一个国家的元首,被外国的军队以阴谋的手段炸死,世人应作如何反应?又该如何评论此事?
之一,以国家元首资格安葬张作霖,是对其生前地位的肯定。世界各国元首逝世的治丧活动,因各国制度和习惯不同,做法也千差万别,但大致程序基本一致。首先是发布告,宣布致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治丧国除发布讣告外,并由外交部通知各国使馆,并由治丧国驻外使馆通知驻地国外交部和当地各建交国使馆。
其中国旗下半旗致哀是各国的通例,张作霖的丧礼规定:下半旗7日,停止宴会7日。在这7日内文官左臂缠黑纱7日,武官兵士于左臂及刀柄缠纱7日。在祭悼期间,驻奉法国领事博龙德、意大利领事裴赉乐、日本总领事林久治郎分别代表本国亲赴吊唁。法国驻奉领事的吊唁函称:张大元帅仙逝噩耗,本领事代表敝国 *** 表示哀悼。这些都表明,张作霖的葬礼活动,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进行的。尽管当时南北仍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中,其军 *** 是在战争状态中成立的,但它却是国际社会承认的合法 *** 。
第二,对张作霖被炸逝世案的不同评说。作为国家元首,被外国军队以阴谋的手段炸死,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一个 *** 国家的公然侵犯。然而,由于中国的内战特别是张作霖是处于战败的一方,还因为日本炸张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侵略等原因,才导致东北当局采取了连公开 *** 也未发的隐忍对策。那么,事后世人是如何评论张作霖被炸呢?沈云龙则评论说:自日俄战后东北即处于两大强邻之间,外交因应,支柱不易。
嗣日俄复又协力谋我,先后缔结三次协定及密约,划分南北满界线及内蒙古势力范围,彼此咸视东北为禁肏,不许他人染指。张作霖坐镇边疆十余年,于北京 *** 鞭长莫及之际,周旋应付,不亢不卑,终其治奉之日,未闻其向日俄缔结任何丧权辱国之密约。
张式纶认为:雨亭先生亦为始终抗日,以抗日言,则以东北一隅之地,对抗日本侵华政策,而首当其冲。拒绝日本制造满蒙分离运动,而不遗余力。认为张作霖生保国为民,不顾身家,卒为强敌日寇所乘,以身殉国。更认为张作霖生为东北之重镇,国家之长城。死则以身殉国,重如泰山。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编纂,雨亭先生必然永居重要地位,成为民族英雄、历史伟人。上述评说,是对张作霖作了充分的肯定,特别强调了张作霖在与对日关系中的正面作用和意义。
对张作霖也还有另外的不同评价,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张作霖》一书,则认为:对张作霖这样的反动军阀,既不能称之为豪杰之士,也不能看作为反日英雄。多年来,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大搞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03年出版的《东北霸王张作霖》一书,更认为张作霖为坐稳江山,不惜与日本相互勾结,以出卖东三省的利益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这位得陇望蜀,野心勃勃的胡帅,满以为依靠日本人,依靠他的安国军,就可以使他的权力、地位天长地久。但当日本关东军看到他在新旧军阀相斗中奄奄一息,再没有多大利用价值时,毫不犹豫地用炸弹将张作霖送上西天 。这两部书的评说,对张作霖持基本否定的观点,特别是强调了张作霖在与日本关系中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