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科举有水分吗 五代十国状元含金量很低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2-09)220

五代象唐代一样,进士科原则上年年开考。但是,愿意参加科举竞争的人很少,因此,夺个状元要战胜的对手比北宋中期以后少得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来考察这一问题。

先看中原5朝的情形。

《旧五代史梁纪》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癸酉,诸道贡举一百五十七人,见于崇元门。这是说,当年各地荐送上来参加国家级考试的共157人,都受到朱全忠的接见。即使这157人全是进士科考生,该科状元崔邈(见《登科记考》卷二五)所面临的对手总数不过157人。

《唐摭言》卷一指出:在唐代,每年仅参加进士举的常不减八九百人。两相对比即可见五代士子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之低。

其实,这157人中包括明经、明法、三礼等各科的考生,而且并非所有的进士科考生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他们中有的只是到考场观光而已。这年录取了18名进士(见《登科记考》卷二五),崔邈真正要认真对付的对手只有17人。

又由于五代跟唐代一样,一般国家级考试只考1次,便可由知贡举将取舍与名次全都定下来,所以崔邈要战胜所有进士科参试者也好,只战胜17个强劲对手也好,都是1次搞定的(见《旧五代史选举志》),不需要再费别的力气。

《记考》卷二五引《册府元龟》、《五代会要》云: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知贡举姚洎奏曰:曩时进士,不下千人,岭徼海隅,偃风响化。近岁观光之士,人数不多可见,参加这几年进士考试的人数都跟开平二年差不多。所谓曩时,是指唐朝;这里所谓进士是指进士科参试者。唐时,光进士科参试者已达千人,而现在,诸科考生合起来才一百几十人,足见悬殊之大。这年共取15名进士。状元徐寅①以长于作赋而闻名天下,本来在唐末已考取进士,由于时局动荡,只谋到一个秘书省正字的微职,一点被重用的迹象也没有,颇不甘心,这次重新参试而夺魁,他须认真对付的竞争对手只有14人。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刑部侍郎边归谠上言:臣窃见每年贡举,人数甚众,动应五举、六举,多至二千三千。既事业不精,即人文何取?请敕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长官,合发诸色举人文解者,并须精加考校。事业精研,即得解送,不得滥有举送。冀塞滥进之门,开兴能之路。(《登科记考》卷二六)朝廷采纳了。

这道奏章告诉我们:五代之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甚少的情况,通过30余年各政权的政策鼓励,加之地方 *** 选送时尺度越来越松,已大有改观:参加考试的举子慢慢多起来,致使诸色贡举人多至二千三千,其中不少人考了5次、6次。也就是说,包括明经、三礼、明法等科在内的参试者最多时达到3000人。当然,这跟唐时仅进士一科考生不下千人仍有距离。即使进士科参试者超过平均数,因其中很多人是屡考不中者,竞争力并不强,只是增加了知贡举组织考试的工作量。这年取进士19人,状元待考,实际他要战胜的硬对手仍只18人。

据《记考》卷二六引《册府元龟》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正月壬子,对诸道贡举人石熙载等三百余人于万春殿。大概是经过后汉的整刷,地方官选送时把关严起来了,于是延至后周时,参加考试的人数又大为减少。这300余人即令都是进士科的参试者,其实也不算多。这年取进士10人(同上),状元未见记载,他要战胜的对手才9人。

据《登科记考》,整个中原5朝,每次考试所录取的进士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最多的一次是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为25人,算破天荒了。

再看周边几个小政权的情形

我们拿资料比较多一点的南唐为例。南唐疆域较大,且经济、文化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五代史话》第9页)。它自保大十年(952年)始的17举共取进士93人(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平均每次取5.47人。对状元来说,真正强有力的对手尚不足5人!可见,在周边各国夺魁更为容易。

通过比较才能说明问题。

上面的论述中,已就参试人数跟唐代作了简单的对比,其实,这还不是很说明问题。因为唐代也是年年开考,而且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也不多(见《登科记考》各卷及《文献通考选举考》),所以唐代状元所要战胜的对手也是比较少的。

下面,我们主要跟宋代作些比较,问题就会看得更清楚些。

宋代殿试始于宋准榜(973年)(《续资治通鉴》卷七)。开始,进士科录取了宋准等10人,诸科28人,由于有人告状说考选不公,太祖命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举子全部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最后选中其中195人进行殿试,由太祖亲自主持,共取进士26人、诸科101人,宋准仍为进士之一名(同上)。

宋准夺魁考了两回。之一次的强对手9人,第二次强对手25人。显然,他夺魁比五代哪个状元所费的力气都大。这还只是宋初的情形。

自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榜开始,殿试录取新进士突破100人(此时还不是等额录取)(见《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第9页)。这就是说,自吕蒙正开始,宋代状元先要在省试(即会试)中争取不被刷掉,然后在殿试中亦要确保不被刷掉,才有可能在胜过100名以上的强对手后夺魁。

北宋中期以后,每科录取的人数逐步增加。真宗朝考过12次,共取进士1711人(见《宋史研究集刊》第89页),平均每次142.58人;仁宗朝考过13次,共取进士4615人(同上),平均每次已达355人!

北宋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是宣和三年(1121年),达805人(见《文献通考选举考》);而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那一次更达998人(《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三)!

连跟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王朝,其录取进士最多的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丁巳一科也达925人(见《金史选举志》)!

显而易见,就必须战胜的强劲对手的人数而言,五代状元跟北宋中期以后不可同日而语。

就一般对手而言,宋代见诸记载参试举子最多的一年是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各科举子汇集京师竟达44,562人!这年录取进士38人,诸科181人,共219人(见《续资治通鉴》卷五一),平均录取比例为203.48:1。估计最热门的进士科录取比例应远远小于平均数。可见,该科状元孙暨(同上)要保证会试不被刷掉的难度之大。这也是五代任何一个状元都无法比拟的。

总之,五代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甚少,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本来就少。

这参加考试的人数少,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人们,特别是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五代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上引姚洎奏章曩时进士,不下千人等语正好能说明这一点。

其二,年年开考,又将少数愿意参试者分散开来。唐代也是年年开考,但那时国家统一,几乎每个读书人都积极参试,贞元七年(791年)状元尹枢夺魁时已70余岁(见《登科记考》卷一二,总第457页),可见唐代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的劲头之大,即使年年开考,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还不是太少。五代这样一分散,平均每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就少得可怜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2/488173.html

“古代科举有水分吗 五代十国状元含金量很低” 的相关文章

马超追随刘备之后 马超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马超追随刘备之后 马超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为何马超追随刘备之后,却是位高无权、重而不用。马超绝对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顶级武将,曾在潼关把曹操杀的丢盔弃甲,先后和许褚、张飞大战不分胜负,麾下的西凉铁骑也是横扫四方。后来追随刘备并列五虎将之一,但自此之后马超好像没什么存在感了,很少有带兵厮杀的记录,身为五虎将的马...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公元292年),字长舆,汝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峤少有风格,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249年-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子,王浑、王深、王沦之弟,西晋初年官员。曾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早年生活王湛少有识度,身长七尺...

潼关之战中哥舒翰最后为何会输?原因是什么?

潼关之战中哥舒翰最后为何会输?原因是什么?

潼关之战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的一场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唐朝时期,北境民间对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意思是说,只要有哥舒翰镇守边将,北方的那些入侵者,连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简直就是战神!甚至连大名鼎...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与雍正不合?为何一上位就毁掉雍正改革,雍正又改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奢靡无度,更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毁掉了他爹所推行的改革,他就是雍正的败家儿子乾隆,乾隆为何要毁掉雍正改革?,他又是如何毁掉雍正改革...

杨国忠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杨国忠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杨国忠是唐朝时期的宰相,杨贵妃族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756年7月15日),唐朝宰相杨国忠带着家人慌慌张张地来到马嵬坡,进入一家客栈休息。没多久客栈外面就响起一阵喊杀声,许多人高喊着:“杀死奸臣杨国忠,杀死奸臣杨国忠!”杨国忠听到...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至1487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后宫,一直是一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是非场,历朝历代似乎都难逃这个魔咒,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背后强大的推手:权利和诱惑。有明一朝亦是如此,但大明朝的后宫不乏堪称贤后的“有德之后”,为了国家和皇...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有历史记载的亭长,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一人。刘邦这个亭长是干什么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也有的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