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词赏析:《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一共五首,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这是其中的之一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原文】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
作者: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释】
①徐州一作徐门。
②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③乌即乌鸦。
④睢盱(suī xū)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⑤麋(mí;)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ān)。古人因为它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⑥猱(ná;o)猿类,身轻捷善攀。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之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守。旋抹刻画出少女之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接下来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3)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