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词赏析:《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一共五首,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原文】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
作者: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⑴徐州一作徐门。
⑵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临时赶忙、急就。
⑷使君苏轼自指。
⑸排拥挤。
⑹蒨(qià;n)罗裙茜草可作红色染料。
⑺收麦社麦收时节的祭祀活动。
⑻鸢(yuān)即老鹰。
⑼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欣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他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鸟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3)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此作的韵脚是:十二文;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