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唐诗赏析《咏风》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原文】
版本一
咏风
肃肃凉景生⑴,加我林壑清⑵。
驱烟寻涧户⑶,卷雾出山楹⑷。
去来固无迹⑸,动息如有情⑹。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⑺。
版本二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入涧户,卷露出山楹。
去来固无际,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
⑴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景:一作风。
⑵加:给予。林壑(hè;):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⑶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⑷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⑸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⑹动息: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
⑺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白话译文】
清凉的山风肃肃地吹过来,使我的林壑变得清爽凉快。
驱散烟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红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静,风为您吹响阵阵松涛之声。
【创作背景】
根据作者生平,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乾封至上元年间,但因资料缺失,其具体创作年份和创作动机难以确证。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 *** 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作者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