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这是李白寓居东鲁时的作品。那时,他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人交往,饮酒酣歌,当时的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这首诗就记录着诗人当年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代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原文】
东鲁门泛舟二首⑴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⑵,波摇石动水萦回⑶。
轻舟泛月寻溪转⑷,疑是山阴雪后来⑸。
【注释】
⑴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⑵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⑶萦回:萦绕回旋。
⑷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⑸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白话译文】
其一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数年李白寓居东鲁期间。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在春天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李白泛舟于东鲁门,作此诗记游。
【赏析】
日落沙明天倒开,之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却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经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是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顺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是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徽之到了以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种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然而,他的那种豪兴,却与雪夜访友的王徽之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诗人不禁糊涂起来,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还是王徽之,一时也搞不清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灵活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了以后,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绝句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写景入妙。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更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