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115
第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情节梳理:贾政命宝玉学习——尼姑来访——宝钗烦——尼姑看望惜春——惜春闹着要出家——丫鬟害怕,去报告——家人来劝——惜春不听
甄家家眷进京——贾政接见甄宝玉——两个宝玉见面——交流思想——贾宝玉烦——贾家众人见甄宝玉——王夫人给甄宝玉提亲
贾宝玉见甄宝玉之后失望——宝钗劝解——贾宝玉发呆——惜春执意出家——贾政训斥贾蓉——尤氏劝解惜春未果——去回王夫人——宝玉病重——王夫人忧愁——宝玉病危——和尚送玉来——宝玉病好——和尚等着要赏银
贾政又提学习的事,这又是在为后文宝玉考试蓄势。
薛宝钗很有主见,她不再像做姑娘时那样一味地顺从和迎合,而是爱憎分明。她预感到那些尼姑、道姑会对宝玉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她们很反感,很冷淡,明明白白表示不欢迎。
尼姑到惜春那里,惜春又说要出家。一次又一次地在为惜春出家造势。
作者笔下,这些尼姑很多都不是好人。你看这个尼姑,嫉妒妙玉。听说妙玉被劫,幸灾乐祸,造谣中伤。
甄宝玉终于出场了。我们想一想,如果说两个人不仅名字一样,而且外貌、性情,甚至过去的志趣爱好都高度相似,你相信吗?然而,曹雪芹公就是这么任性地写了,并且读者还都相信了。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三人成虎”“曾参杀人”的策略。“三人成虎”,是说街上本没有老虎,但很多人都说有老虎,大家也就信了。曾参就是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儒家第二代传人,也是有名的贤士。“曾参杀人”,是说曾母很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曾参很贤良。一个人来传话,说曾子杀了人,曾母不相信;第二个人又来说,曾母还是不信;等第三个人也说曾子杀了人,曾母就相信了,吓跑了。这两个成语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哪怕是谎话,说的人多了,人们就相信是真的了。作者在前面多次铺垫:甄家婆子惊讶两个宝玉相貌一样,甄家太太也惊讶两个宝玉相貌一样,贾宝玉做梦见到甄宝玉,也觉得他和自己一模一样,还有甄应嘉,也惊叹两个宝玉相貌一样。等甄宝玉来到贾府,贾政也惊叹他长得像贾宝玉,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惊叹两个人一模一样。至此,由不得你不信了。
在第九十三回里,我们从包勇的话中知道,甄宝玉也曾梦游太虚幻境,也曾经受过警幻仙子的点化。甄宝玉梦醒之后,彻底改好了,开始一心追求功名了。而贾宝玉呢,他的前身是一块石头,书中一再说是一块“顽石”,所以,贾宝玉任谁也无法点化,任谁也说不醒。这样,两个宝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宝玉见面之后,贾宝玉很失望,叹息道:“只可惜他也生了这样一个相貌!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贾宝玉都羞于和这样的人有同样的相貌了。这再次突出贾宝玉坚如磐石的思想性格。
魔幻情节又要来了。宝玉病了,人事不省,和尚突然出现,玉拿来,贾宝玉就好了。
贾政问王夫人,和尚治好了宝玉的病,等着要银子,怎么办?王夫人说:“尽着我所有的折变了给他就是了。”看着让人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发现,《红楼梦》里几乎找不到父爱,母爱倒是不少。凤姐生病期间,一次又一次地求人照顾巧姐儿,也令人难忘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