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时,为何古人宁愿啃树皮都不去捕鱼?难道他们不会吃鱼?
明朝末年,崇祯元年(1628年)北方大旱,根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整部中国历史,灾难就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即使在我们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着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三不入的传说。就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抗争自然天灾的骨气,所以伟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天灾又频繁发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看天吃饭。赶上好的收成,一家子还能填饱肚子,若是遇到了天灾人祸以及赋税加重、战乱兵荒、朝代更迭而引起的饥荒,饿死的人十之五六,历史上也是发生过的。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大大增加。尤其是新中国以后,以袁隆平为首的新农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大力发展农业科学。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基本摆脱了饥荒的问题。
但是中国人对于饥荒的恐惧已经深入到血液中,因为记忆还没远去,饥荒爆发时,百姓们开始争抢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吃观音土,最终腹胀而死的事情屡见于史。甚至易子而食的悲剧也频繁上演。
古代农业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发生天灾人祸便会出现饥荒。现在有一些人表示疑惑,当出现饥荒的时候为什么古人不吃鱼呢?难道没鱼?还是不能吃?
这种想法恐怕也就只有现代人才会有,这是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才能想得出来。类似于“何不食糜肉”一样,当真正出现饥荒的时候,人们会慌不择食,别说是鱼,就算是树皮也早就已经被人啃吃光了。下来我们好好分析一下。
卢梭《忏悔录》中:Enfin je me rappelai le pis-aller d’une grande princesse à qui l’on disait que les paysans n’avaient pas de pain, et qui répondit: 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我终于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说的挽救时局的办法:当她获知农民没面包时,她说“让他们吃布莉欧(一种奶油糕点)好了”
第1点,饥荒出现的原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再到当代人三峡大坝,每一个朝代都有治水的事迹。治水贯穿了整个五千年的文明。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多水少都会给农业产量带来巨大的影响,水多了发生洪涝灾害,大地一片汪洋,人和畜牲生命得不到保障,庄稼更是会颗粒无收,甚至未来几年都会受到影响。
水少了就会发生旱灾,河流干枯,滴水不下,庄稼缺水自然颗粒无收。人们由于长期干旱,生活用水都有可能困难。旱灾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产生的破坏也比洪涝更大。
当然还有蝗灾,蝗虫一旦成灾,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成群的蝗虫将沿途可以啃食的绿叶,通通啃光,啃完一片土地移到另外一片土地,来势汹涌,让人防不胜防。由于发生的特别突然,几乎没有针对蝗虫的办法,只能靠天气转冷自行灭绝,而蝗虫啃食庄稼引来的饥荒,伴随着冬日的寒冷,成为百姓难以迈过的灾难。
最后,则是朝廷更替之时,产生的兵祸人灾。它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但是同样会伴随着饥荒。
第2点,灾年充饥的食物
干旱导致饥荒,人都没有水喝鱼就更没有生存的空间,自然没有鱼可供人充饥。若是洪水到来,想要捕鱼那更是不可能,要知道上一刻,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大水过处村庄抹除,人畜皆无,鱼也都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
若是蝗灾或人灾引起的饥荒,这个时候或许有鱼可以捕捞,但问题是河中的鱼也数量有限,支撑不了很长时间,饥饿的人会蜂拥而至,很快将浅水的鱼通通吃掉,至于深水的鱼也恐惧不再浮出水面,人们技术落后,也没有更好的工具可以打捞。
上方回答将我们前文提到的,当饥荒来临时,人们为什么不吃鱼进行了解答?当然饥荒来临时,人们还是会通过各种 *** 自保。首先当然是朝廷赈灾放粮,其次是大户人家进行的施粥,这是渡过灾荒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若是春、夏,秋这三季时发生灾荒。灾民们可以在田野里寻找一些野菜野味充饥:榆树叶、唧唧草,树皮等。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老鼠都有可能称为短暂的充饥食物。
若是到了冬天实在没有食物,那将是人间最悲惨的时候,虽然史书上寥寥数笔,但易子而食这四个字,重若千金。
总结:
晋惠帝司马衷,曾经听手下人汇报说天下有灾荒,百姓们都纷纷饿死,晋惠帝竟然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于是就有了这个典故,“何不食肉糜”,表示一个人对事物缺乏全面认知,没有亲身的经历就对他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判定。
现在的年轻人会提出在饥荒年间为何不吃肉的问题,既是一种荒谬,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确实食物充沛,这是年轻人没有体会过挨饿的感觉。其实灾荒离开我们还不是很长的时间,老一辈人都还记得58年60年,我国三年自然灾荒时的痛苦经历。
所以,通过此文向没有经历过灾荒的年轻人,传达节约粮食的思想。时长可以看到,在饭店里没吃完的各种食物,随意丢弃。希望当下的人珍惜眼前的生活,爱惜食物。须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