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职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现代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很多民营家族企业的之一代企业家逐渐的步入高龄,不得不面临接班人的问题。比如:自己一手创办的的企业传承给谁?如何传承?传承后的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如何保护家族财富等等?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句富不过三代的俗语,所以接班人问题始终是个困扰,不得不令企业家们深思。
其实这是个很古老的问题,历史上普遍的解决办法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最早是西周时期吸取夏商的历史教训,创立的一种权利和财产继承制。
历史上,夏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之后我国历史上的王位传承由“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这时,君王年老后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到底谁来继承自己的王位,而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选择继承人,一时又很难有定论。比如:君王和自己的儿子血缘关系很近,但和自己的兄弟血缘关系也不愿。王位只有一个,但儿子和兄弟却有一大堆,传给这个儿子或兄弟,其他的儿子或兄弟就不服。所以整个夏商时期,王位传承比较混乱。
夏朝时,夏启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太康,太康失国,二儿子重康继承了王位,仲康死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商朝时,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又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所以,夏商两朝王位继承比较混乱,由此也造成每次政权更替都会手足相残,跌宕起伏,腥风血雨,对政权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到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的方式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嫡子,顾名思义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继承资格,且不论贤明与否。与之对应的是妾所生的儿子即庶子则没有资格。
除此之外,嫡长子继承制不仅适用于天子的传承,古时的一些诸侯,卿大夫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地位,又避免了贵族内部的分裂,维护了贵族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嫡长子继承制后来成为许多朝代的基本继承准则,有时就连皇帝本人想另选他人都不大容易,不得不放弃。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几次想废除嫡子刘盈。可刘盈是根红苗正的嫡子出身,本身也没犯什么过错,身后又有吕氏及一帮老臣强有力的支持,如果贸然易储,就会给西汉埋下隐患,步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后尘。所以刘邦最后不得不放弃废掉刘盈太子之位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