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私下应酬,为何要百姓买单?百姓:惩罚机制形同虚设!
在中国封建时期,官员们是整个国家运行的主要责任人,在那个行政分工不甚明确的年代里,大多数官员都要负责许多方面的工作,这常常令他们忙得焦头烂额。
但这些官员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还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应酬,这也导致我国古代官场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情”文化。
频繁的应酬不但让官员们疲惫不堪,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其从很早的时候便开始享受高于常人的生活水平,从周代开始各王朝就会举行大型酒宴,来犒劳官员们。
这种由统治者举办的宴会除了可以增进君臣关系之外,也为官员们拓展关系提供了平台,久而久之官员们开始私下举办宴会,来结识更多的同僚,这也让士大夫阶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周代宴会场景
久而久之官员们结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情和权力的交换成为了中国古代政坛上的潜规则。
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取得更大的发展,官员们开始愈发重视人情往来,应酬也成为了他们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各地便开始推行“迎新送故之法”,每年新年时,各地官府都要给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官员送去礼物,为了不遗漏每一个人,还设立了“送故主簿”这一官职,由此可见当时应酬之风已盛。
▲魏晋南北朝人物形象
到了宋代的时候,统治者为了避免官员们中饱私囊,采取了高薪养廉的政策,为了满足他们的口舌之欲,当时每个月都会为他们举办多次大型宴会,有的时候甚至有五次之多。
官员们在宴会上不但可以品尝山珍海味,在结束后还可以获赠一些小礼物,这让宋代官员十分乐于应酬。
除了地方官员参加的宴会之外,在宋代的大城市中还设有接待来访官员的招待处,当时临安城的招待处中住满了各地来京的官员,他们在这里会受到极为妥帖的服务,在重要人物到来后当地官员还要设宴款待。
除此之外,宋代还规定官员在下乡工作的时候,可以在当地公款吃喝举办宴会,当地官员和士绅为了拉近关系一般会大张旗鼓地款待他们,这也让应酬之风吹进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临安城图
当年苏轼在担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就曾经连续参加了多场酒宴,这让他感到疲惫不堪,直言杭州就是“酒食地狱”,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应酬对于官员精力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到了清代,我国官场上的应酬之风依然不减,翁同龢的侄子翁曾翰在出仕为官后,用一本日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其中很多篇幅都被应酬所占据,他有时甚至要一天参加多个宴会,这令其叫苦不迭。
▲宋代宴会图
宴会是中国古代应酬的最常见形式,但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员是没有办法成为宴会的座上宾的。
于是他们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拜投名帖的方式在权贵面前混个脸熟,这些人每到新年就会出现在各个官员的府邸门外,即使主人命令不需投递名帖,他们也想尽办法留下点印记。
▲翁同龢
雍正年间这种投递名帖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投递者都是抱着广撒网的理念投放名帖的,为了巴结权贵。
他们付出了比工作中更多的努力,当时有诗人作诗“争门投刺乱如烟,历辘冲风亦可怜”对他们进行了讽刺,但对于这些投机者而言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古人拜帖
由此可见,在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后,中国封建官场上的应酬之风已经成为了影响官员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但令官员们无法专心于政事,也让百姓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前面我们提到了南北朝时期的迎新送故制度,这一制度需要照顾的官员有很多,因此各地官府在筹备礼物时要花费不少的钱财,而这些钱财无一例外都是从百姓手里剥削来的,这让当时的民众深受其害。
▲热闹的古代市集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代,统治者出台了官员定时参加宴会的制度,并为此专门划拨了一部分款项。
虽然这些钱看起来是宋朝 *** 的支出,但究其本质依然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其还是百姓的血汗钱。
▲古人生活照
由于当时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北宋 *** 在官员应酬上的花销也极大,在《朝野杂记》中记载了迎接往来官员的花销:
“帅臣监司到署,号为上下马,邻路皆有馈,计其所得,动辄万缗。”
而这在宋代的应酬花销中还不是重头戏,那些日常举办的宴会更是极尽奢华,虽然我们如今难以窥见当时官方宴会的菜单,但从两宋私宴上动辄几十道菜品的规模来看,这些宴会的排场估计也小不到哪里去。
▲宋代官员形象
这些花费无一例外来自于 *** 的税收,在两宋的和平年代,这笔经费还算充裕,但在灾年或者战争时期,这笔钱对于 *** 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
如果税收存在缺口, *** 就只能用收取苛捐杂税的方式来填补,这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古代官吏私下聚会
除了这些花费之外,官员们为了在宴会上有更好的形象,往往会置办一两套得体的衣物,还要随身带一些精美的礼物,用于馈赠他人。
在我国大多数朝代中,官员的俸禄并不算很高,购买这些物品的钱自然也是他们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这不但令百姓生活负担进一步加重,也激化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汪辉祖画像
深谙官场之道的绍兴师爷代表人物汪辉祖就在其讲述官场的著作《学治续说》中写道:
“凡有陋规之处,必多应酬,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谚所谓‘以公济公,非实宦橐’也。”
这说明当时的官员都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统治者自然也不例外,深知应酬文化会加深官民矛盾的他们又为何没有出面制止呢?
其实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就对官员铺张浪费和过度应酬的做法进行了限制,比如汉景帝就曾经要求官员在参加宴会后,需要自掏腰包承担全部费用,一旦被发现违反了规定,这位官员就要被免官。
到了北魏献文帝在位的时候,他更是下令一旦有官员在出巡时饮用了百姓的酒或者食用了百姓的牛羊,就要被处以极刑。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剧照
直到五代之前,参加各类宴会的官员都是要自费参加的,直到后周太祖郭威在世时,才取消了这一惯例,改由朝廷出钱筹办宴会,这也成为了宋代应酬制度的雏形。
虽然宋代在官员应酬工作上花费甚巨,但是在官方宴会之外,他们对于官员的铺张浪费是绝不容忍的,宋孝宗年间,范成大、王希吕等人就因为“一饮之费,率至千余缗”遭到了皇帝的处罚。
▲周太祖郭威
到了明代,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对于官员的贪腐最不能容忍,因此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官员的制度,并制定了严苛的处罚措施。
但在其去世之后,这些法令虽然依然有效,但是明代的应酬之风却再难以禁绝,并逐渐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朱元璋
之所以这种应酬的风气屡禁不绝,主要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官员之间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 *** 。
而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官场中的人情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古代官场中,任何一层关系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极为可观的收益。
▲南宋诗人范成大画像
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发展,官员们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迎来送往之上,即使 *** 出台各种政策进行打压。
但为了不落后于同僚,他们也必须想尽办法用地下手段和他人搞好关系,而这反而更容易诱发违规操作,这也令明清两朝的官场变得乌烟瘴气。
▲清代官员形象
在这种氛围下几乎没有官员能够独善其身,他们必须应和这种官场潮流,否则便会处处受到排挤。
比如一些官员在出任所谓“肥差”之后,必须要想办法为他们的同僚谋取好处,即使这些同僚并不会因此而感激他,这种无奈也衬托出了当时官场的畸形。
诚然,士大夫阶级们在应酬中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应酬文化,中国历史上不少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是在宴会上做出的,但和因为这些应酬而食不果腹的百姓相比,这些所谓的成果也完全不值一提。
如今在新社会中随着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逐渐转变,封建时代的应酬文化终于土崩瓦解,但我们仍需时时留心,防止这些糟粕卷土重来。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学治续说》,汪辉祖著, *** 公版书籍;
《朝野杂记》,李心传撰,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道咸宦海见闻录》,张集馨著,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