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形神共养 藏医理论中都凝聚了古人哪些养生智慧
藏医预防保健学内容多样、涉及面广,是藏医保障调理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实现无病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是藏医祖辈们经过几千年总结经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藏医预防保健学基本的观念都有哪些呢?
一
天人相应
藏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不断运动
藏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自然和人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客体所组成,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不断运动,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胎儿的形成也是如此。
藏医将人体比喻为一棵大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人体,人和宇宙、人和周围的动植物都是互相作用,人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必须与自然协调一致,同时还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同样蕴含有“天地人和”的生命理念。
二
形神共养
藏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有51种,是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之源。
藏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有贪、嗔、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51种,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 *** 所引发的反应,也是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之源。正如《四部医典》记载“情志赤巴住于心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表明了良好情绪和不良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愿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养生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之心,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有良好的情绪,注重身心调养,方能保持健康。
三
协调平衡
藏医信奉自然万物生生相克,认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矛盾与辩证的
藏医信奉自然界万物生生相克的法则,认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间都是矛盾的、辩证的,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阴阳之间、正反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并通过生克作用,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
对人体的保健养生认识上也是如此,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由外因或内因造成,外因指时间、鬼邪、饮食、起居等,内因指无知、贪、嗔、痴、隆赤培根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其原因是七大物质计量失调或不合适,以及人的精神所致。“失调必失衡,失衡必有恙,欲衡则调之,欲调则养之,生生不息,以致久远”。
四
整体养生
藏医将人比作三根树,三根共生九树干,树枝四十又七条,树叶二百零四片
藏医提出人体是一棵树的观点,“将人比作三根树,三根共生九树干。树枝四十又七条,树叶二百零四片。开花生出五异果,以树为喻根本典”,机体四肢百骨、五脏六腑就好比树与叶一样是上下贯通、左右联系、前后相应的。正如《四部医典》中讲到“人有寿命脉络共三条,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表明人本身就是一个由局部紧密连接而成的整体,其间局部的状况影响着整体,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
同时也承认疾病是人体与自然相互作用,即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人体周围环境信息和人体体表信息的捕捉、分析、处理,并通过有机联系途径得知其内部各环节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获得体内疾病信息的手段。所以,藏医预防保健学十分重视整体养生,主张促进整体的平衡与稳定,把人体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防病放在首要位置;并注意人体各系统的局部保健,注重全身性的防病防衰和保健措施。
五
动静结合
藏医认为人体的动静,关系着三因的平衡及紊乱,是治未病的关键
图片说明:调象图
藏医认为预防保健要注意动静结合,因为人体的动静关系着三因的平衡及紊乱,也是治未病的关键。
关于静,《四部医典》提出要“驻地洁净寂静心神怡,水草丰美修习不间断”,可以加强内气运行,从而祛病延年。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动养生,提出“勤竞行走搓身去培根,身坚耐劳可出正常力”。提倡动静结合,适度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