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小说红楼梦中宝钗选秀的结果是什么?书中是如何描写的?

历史文化1年前 (2023-04-13)90

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黛玉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自来喜欢林黛玉的都觉得薛宝钗横刀夺了贾宝玉,而喜欢薛宝钗的又都觉得宝钗和宝玉更合适,却谁都没问宝钗的初衷。宝钗的初衷可是入宫待选,而不是嫁给贾宝玉啊。

书中之一次提到宝钗,就说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又有满腹诗书,还十分体贴母亲。这样的好女孩,上哪找去?正因为宝钗如此多的优点,她才能够参加宫选,因而来到京中,寄住在了贾家。

皇家选拔的标准也很明确,就是要选“崇诗尚礼”的。回想宝钗的资质,这标准简直就是按照她的优点设置的选拔参数。这样看似毫无悬念的选拔,一看就觉得宝钗一定能够中选。

这时候问题来了:既然宝钗如此好,如此够格,如此优秀,如此可以毫无悬念的参加皇室选拔赛,怎么最后还掺和到了“宝、黛”的关系里?从而形成了让各方都为之着急的三角恋?莫非她落选了?

如果宝钗真的落选了,那对她的打击可不会小。毕竟这一次选拔赛不仅是要选妃,选不上妃子的还可以选别的,比如“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也就是说,如果宝钗皇妃落选了,还可以选别的去。

如此看来,她既然和宝、黛形成了三角恋,那么她就很可能是用大筛子和小筛子都筛过她一遍,也都没选上任何头衔。

而宝钗落选也只是我们的猜测,也有可能是宝钗中途弃权,那她落选有什么佐证没有?还真有。原文第七回里隐藏了许多线索,曹雪芹写的很隐晦,不仔细看不出来。

一、十二支宫花的隐喻

宝钗参选是与皇宫有关的,而在第七回中宝钗还和皇宫有过一次联系,那就是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走的十二支“宫花”,这十二支花可是宫里的新花样。也正是打这“宫花”开始,宝钗前后的行为都开始变的不一样了,也再都没和宫里扯上过什么选拔之类的关系。

而这十二支宫花,就证明了宝钗是参加过选拔的,不然她家也没有宫里的人脉,如何得到的宫花呢,这也正是宝钗落选的证明。

那么在“宫花”之前,宝钗是什么样儿?她在贾府里对所有兄弟姐妹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别,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从来没有把黛玉对她的不忿之意放在心上。

而在送宫花之后呢?当宝玉去看望宝钗时,一向对谁都淡淡的宝钗却对宝玉热情起来,一定要见识见识他怀里的玉石。想宝钗已经在贾府住了有些日子,不说三五个月,也得一两个月了,却偏偏在此时宝钗才要细细看看宝玉带着的玉。

二、宝钗态度的转变

如果说这是宝钗好奇才看的,那她的定力可真是十足,竟然来到贾府个把月了才开始释放好奇心。然而好奇也就算了,宝钗却要把那玉石上的字念上两遍,念完又像是提醒什么事似的喊着她的贴身丫鬟。这不禁让人觉得宝钗此举是有意为之。

而当莺儿反应过来,把金、玉相通之处点明之后,宝钗却也大大方方的接受了这样的情感暗示。若说是接受,不如说是宝钗此时早已认同了这“金玉”的说法了。

之后黛玉来看宝钗,宝、黛、钗与薛姨妈一桌吃饭,黛玉曾假借和雪雁说话而对宝玉吃醋地敲打说:“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当书中写完这句话之后,就转而写了宝钗和薛姨妈的反应。书中写到,宝钗因为知道黛玉就是这样的,才不去理会她的。

然而在此前,黛玉却一直都是把对宝钗的态度藏在心里的,宝钗也不曾察觉黛玉对自己的态度。如今黛玉却把话说的如此酸涩,行动中都如此明显带着情绪,宝钗怎么会察觉不出来。

或许这时的宝钗是已经察觉到黛玉的意思的,而故意不去理她。如此却和宝钗之前的那种随分从时的处世态度大不相同,起码也要说点什么来维护自己吧。

而宝钗却什么都没说,倒是薛姨妈问了一遍缘由,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起来,说什么她可没有轻看黛玉的意思。

读了后文可知,此时“金玉姻缘”的说法早就已经形成,而黛玉的公开吃醋也正是侧面的证明。

如果宝钗现在还是妃嫔或其他身份的候选人,她和家人敢这样明目张胆的让“金玉”之说流传出去吗?当然不会。

那么这“金玉是一对儿”的说法之所以会产生,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宝钗已经不是什么候选人了。换言之,此时的宝钗是已经落选,可以自行婚配的了。

三、宝钗之病的暗示

另一个证明就是在黛玉接到薛家送的宫花时的态度。黛玉曾对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句话不知黛玉是有心还是无意,而作者却在这里用了笔墨,那一定就是有所指的。

这句话如果是宝玉亲口说出来的,意义可就大了。它意味着,宝钗已经是皇家挑剩下的,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身后的这个贾宝玉。

其实宝钗落选后,也并非一下子就把心思放到了宝玉身上,其中也经历了内心的失望、痛苦。

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就曾问宝钗,为啥这两天都不过那边去玩。宝钗回答说她是病了,而且还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发作了。

试问,宝钗本身性格就是对什么都不太在乎,到底啥事能够让她连胎里带来的热毒都激发了出来?由此可想,她的落选给她带来的打击有多大。

不过宝钗没多久就能够从失败的痛苦中调整过来。在第七回,周瑞家的和宝钗打招呼时,我们就能够从周瑞家的视角看到宝钗的状态。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周瑞家的看到的宝钗是“头上只散挽着纂儿”。

这不禁让人想起晴雯病中就只散挽着头发。而几天之后,宝玉来看望宝钗,从宝玉视角我们却看到了宝钗此时“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为啥是漆黑油光的?因为她此时的心情能够支撑她精心地用头油来打理头发,梳妆打扮了。由此可见,此时的宝钗已经从落选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宝钗的落选对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命运打击,而她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可见宝钗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499089.html

标签: 宝钗清朝

“小说红楼梦中宝钗选秀的结果是什么?书中是如何描写的?” 的相关文章

王昙首:刘宋开国功臣、文学家,支持宋文帝即位

王昙首:刘宋开国功臣、文学家,支持宋文帝即位

王昙首(394-430年),字昙首,琅琊郡临沂县人,南朝宋开国功臣、文学家,东晋丞相王导曾孙,卫将军王珣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琅琊王氏,拥有学问和品德。东晋时期,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属,参与北伐后秦,修复晋帝园陵。南朝宋建立后,辅佐宜都王刘义隆...

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婺州人,祖籍淮南寿州,郡望东莱郡,人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祖谦出身于“东莱吕氏”,门荫入仕,起家将仕郎。隆兴元年(1163...

真实的董鄂妃在后宫过的有多惨?为奴为婢伺候所有人

真实的董鄂妃在后宫过的有多惨?为奴为婢伺候所有人

董鄂妃和顺治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很多人觉得顺治是真的爱董鄂妃,给了她最高的荣誉,在她死后,葬礼也很豪华,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顺治真的爱董鄂妃的话,怎么会舍得让她跟个奴婢一样伺候后宫那么多人以至于活活累死呢?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妃被册封为贤妃,十二月,又晋升为皇贵妃,顺治给她办的册封典礼无比隆...

在文化方面,周公旦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文化方面,周公旦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

在古代皇帝当中 开国皇帝为何寿命都比较长

在古代皇帝当中 开国皇帝为何寿命都比较长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代开国皇帝为何都长寿?他们不碰一样“东西”,其他皇帝做不到。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答案是将近600个。在如此多的皇帝中,能活过70岁的仅有10个,能活到80岁的有5个,而90岁以上的,一个都没有。有趣的是,在这些高寿的皇...

古代皇后需要做什么事情 古人真的有电视剧演的那么轻松吗

古代皇后需要做什么事情 古人真的有电视剧演的那么轻松吗

还不了解:古代皇后和妃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后又不上班,每天都干什么呢?难道只是和其他妃子抢老公?古代最地位最高的男人是皇帝,最尊贵的女人是皇后。皇帝我们都很了解,每天都要处理朝中的大小政事,但皇后我们就不是特别清楚了。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发现,皇后好像整天...

清朝大内侍卫负责保卫皇宫 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清朝大内侍卫负责保卫皇宫 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对清代大内侍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清的大内侍卫功夫到底有多厉害?只要是古装的电视剧尤其是清代相关的,我们必定能看见大内侍卫频繁出厂。其实这些人就是武官的一种,虽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护卫,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只是在皇上或者其他宫中贵人身边伺候的人。在明代时期我们熟悉...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有多厉害?发生过哪些趣事?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有多厉害?发生过哪些趣事?

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民间被称之为“神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最开始为元朝的进士,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并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元朝等等军事作战中起到了参谋的作用。在朱元璋建国之后,曾经有一次早朝时,朱元璋一边吃烧饼,一边批阅奏折,恰巧刘伯温前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