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回忆母亲林徽因:对于我来说,母亲是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
在我们众人的眼里,林徽因是风华绝代的民国名媛,是激荡时代的建筑大师,是清雅灵动的才女佳人,她以一代才女、著名女诗人、建筑师以及国徽主要设计者等身份被我们铭记在怀。
但回归本身,她又是普通的女人,是女儿,是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儿子梁从诫的眼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光鲜亮丽的模样,却是母亲林徽因为了学术研究和建筑事业而和病痛做抗争的模样。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母亲林徽因时,曾说道:“人人都说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对我来说,母亲是一个长期卧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时候脾气很急躁。”
1932年,梁从诫出生,可在他出生前一年,林徽因就已经患上肺病了,以至于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个“病人”的模样。
1931年2月,此时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刚刚两周岁,可年仅27岁的林徽因却突然病倒了,不但一下子消瘦了很多,自己也常常感到虚弱。
林徽因辞去了东北大学的职务,虚弱的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北平进入协和医院,在医院详细检查之后,被确诊为肺结核,需要静养。
这个病在现代看来不算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这种疾病属于不治之症,虽然当时已经发现了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可是肺结核的病人到最后会咯血而死,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
从中国的萧红、郁达夫、翟秋白再到国外的肖邦、雪莱、济慈等,这些创造美和艺术的名人都曾被肺结核推残过。
无奈之下,林徽因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香山休养,虽然病情有所缓和,但是一直没有根治。
1940年,梁从诫刚刚八岁,这一年的年底,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和母亲,乘车离开昆明去往到了人称万里长江之一古镇的李庄。
李庄恶劣的环境,烦躁的心情让林徽因疾病复发,卧床不起,在这里林徽因生活了五年,其中光是卧床养病就用了四年,四川阴冷的天气让林徽因一直纠缠于身的肺病越发严重。
在梁从诫的脑海里,母亲一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病痛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她。梁从诫曾说:“母亲很朴素,没有照片上那样光彩、细心打扮”。
在李庄期间,林徽因肺病严重,每天只能卧病在床,但是她仍然没闲着,为了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编撰,她让梁思成借回来了许多的史书,这样她即便躺在床上,也能查阅史料。
由于病重,林徽因只能躺在床上,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她最常使用的姿势就是靠着被子半倚在床上,这样既可以看书,又可以垫着书写作。
由于病痛的折磨,以前林徽因那美丽的容颜,转眼间像变成了一个憔悴苍老的女人,梁从诫每次看到母亲这般模样,痛在心里,像是塞满了冰块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病重时,曾有许多在国外的朋友请她和梁思成到国外定居,享受高薪待遇和先进的医疗,可都被梁思成和林徽因拒绝了,林徽因拖着病体,选择留在祖国,坚持为建筑事业而奔走着。
1946年,在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林徽因从战乱中的西南回到了和平舒适的北平,然而,即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她的身体在贫疾交迫中被彻底破坏,早已回天乏术。
然而,这些林徽因却并不在乎,她高兴地是,回到北平又可以继续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了。
回到北平,还未站稳脚跟,梁思成便被邀请前往美国访问,因此拖着病躯的林徽因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力,带领全家搬迁至清华园的新公寓。
长期的疼痛加上营养不良,她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但是此时的她仍旧拖着病体,着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组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在此期间,林徽因一直卧病在床,可尽管如此,她清瘦的身体却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偌大的一个建筑系,从教师的聘用、教务安排,到桌椅板凳设备设施采购等事务,大大小小都需要林徽因亲自过问、考虑和安排,真的是耗尽心血。
建筑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之一期只招收了15个学生,林徽因满怀期待地想去给学生们上之一堂课,然而身体却虚弱到无法下床,只能派了儿子梁从诫作为代表出席。
虽然这15名学生到毕业的时候只剩下8名,但这8名学生都成为了新中国最为优秀的建筑家,而他们也在内心永远铭记住了为建筑系呕心沥血的林徽因教授。
尽管北平的环境适宜,可疾病却仍在无情地侵蚀着林徽因的生命,肉体也在一步步地辜负着她的精神。
这使得林徽因不得不过一种双重的生活:白天,她会见同事、朋友和学生,谈工作、谈建筑、谈文学,有时候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以至于自己和别人都忘记了她是个重病人。
可是,到了夜里,林徽因却又往往整夜不停地咳喘,半夜里一次次地吃药、喝水......
虽然长时期的病魔缠身,使林徽因看起来有着难以诉说的“凄苦”,但源于她骨子里的那份“神韵”,却从未消失过,甚至每每让见到林徽因的人赞叹不已,她们纷纷赞叹:“林徽因气质风韵不减,仍然超凡脱俗。”
1947年的夏天,林徽因彻底病倒,医生说她的病情刻不容缓,必须立刻做手术摘除她被结核病菌感染的一侧肾。
得知林徽因病情的梁思成,立刻结束了在美国的工作,返回了林徽因的身边,但此时的林徽因时常发着低烧,以至于一直拖着没办法接受手术。
一直到1947年12月,林徽因也正式做了切除一侧肾的切除手术,许多朋友都来看望了她,这其中有金岳霖,沈从文,张奚若等,大家不断宽慰着她。
摘除了被结核病菌感染的一侧肾以后,林徽因身体状况有极大改善,有时候夜间能连续睡上四个小时了,睡眠改善后,她的精神状态也有明显恢复,住院期间,林徽因还曾写下多首诗歌,并发表在当时北平的各大刊物上。
1950年,林徽因参与国徽设计,国徽设计对于林徽因来说,是一件神圣且尊荣的事情,即使身体抱恙,她仍然拖着病体,默默忍耐。
然而,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会一帆风顺,历经两个多月的辛苦努力,清华送审之一次提交的方案并没有通过,紧接着,她又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了设计组,不断修改,不断提议,再返回去修改......
在梁从诫的印象里,母亲参与设计国徽期间,家里就成了设计的之一“战场”,满地都是资料和图纸,还有小组每次讨论后留下的草图,几乎没有下脚之处。
林徽因拖着病弱的身体,辗转于满地的创意和图纸之间,累得实在支撑不住,就回到床上休息一下,起来再接着画。
此时,大家都已经忘记了林徽因是一个病人,可对于林徽因来说,她早已忙到自己忘记了病痛。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青花小组的设计方案,最终以庄严肃穆、独具气魄而胜出,消息传来时,林徽因早已卧床静养了数日,这样的荣耀对她来言,真的太珍贵了。
195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偶然得知,景泰蓝工艺现状堪忧,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对此,林徽因立即开始了挽救景泰蓝工艺的计划。
那时候,林徽因的肺已经布满空洞,肾也被切除了一侧,细核菌从肺转移到肾和肠,使她游走在生死的边缘。
林徽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可是她依然强忍着病痛,每天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多次走访条件恶劣的景泰蓝手工作坊,并亲自参与景泰蓝的图样设计。
当林徽因完成景泰蓝抢救工作以后,她的身子也彻底垮了下来,她生命的热能也仿佛被彻底耗尽了,她的病情愈加严重,药物已不能奏效,只能保持室内居室的温度。
所幸,延续了几百年,险些失传的传统工艺景泰蓝,正是因为有了林徽因,才能重放光彩。
当前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她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那一刻,林徽因所遭受的苦与累在她心中早已变得不值一提。
1952年,林徽因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已经不得不将养病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那时候,她的气管非常难受。她在给梁思成的信中曾写道:
“气管影响痰和呼吸又影响心跳甚为复杂,气管能进步,一切进步最有把握,气管一坏,就全功尽废了。”
此时的林徽因主要承担的工作是纪念碑须弥座饰浮雕的设计,她已经病得不能下床,索性在起居室里安放两张绘图桌,以方便工作。
亲朋好友都劝林徽因放下手中的工作,静心养病,但是林徽因满脑子都是“草图什么时候可以画出并决定、碑顶的设计方案仍然有意见分歧......”
而关于她自己的生活和身体,早已被她挤入了不起眼的角落,她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但是却不愿提及,也不愿过问,就连体检报告,也“因害怕结果不完满而不爱去问!”
可该来的还是会来。
1954年秋冬之际,林徽因再一次病倒了,可这次是真的再也起不来,她整夜整夜地咳嗽,片刻安睡都是奢侈,就连挣扎着起床的力气也被肺病抽得一干二净。
这时候的林徽因早已不敢照镜子,她怕在那块明亮的玻璃上,看到自己瘦骨嶙峋的面容,她的床头虽然放着书,可她只读几行就头晕眼花,只能靠在床上什么也不做。
此时的梁思成从妻子那里传染的肺结核也复发了,必须住院治疗,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住进了同仁医院。
1955年的春节,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俩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梁再冰和梁从诫从学校放假回来,他们在母亲的病房给母亲讲学校的趣事以及见闻,这是林徽因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身影,她苍白憔悴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
病床上的林徽因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在她看来,她早在十年前,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对于她来说,早已没有遗憾,她每天都没有浪费地努力地活着,如今爱人在身边,孩子们长大了,事业也圆满了,她什么都有了,不再遗憾了。
可梁思成的心情却截然相反,看着妻子林徽因一天天衰竭,他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他害怕林徽因真的丢下他要走了。
1955年4月1日,清晨六点,林徽因走完了她51岁的人生。一代才女的人生,被季节封存在人间四月,病痛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但是她的生活却好似从来没有过病痛。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在众多的挽联中,她一生的挚友金岳霖写的挽联最引人注目: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对林徽因一生更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