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续两年出现在新高考试卷中的牛人-魏了翁何许人也?
2023高考季#
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今年复读,今年高考后他告诉我,他这辈子最讨厌的人就是魏了翁。
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魏了翁这个名字相当陌生,远远不如他的先祖魏征知名度更高。作为南宋一个理学家,他的名声远不及朱熹陆九渊,为人臣子,他的权势远不及韩侂胄史弥远,作为教育家,他所创办的鹤山书院也远不及白鹿洞书院声名显赫。
魏了翁
但对于参加新高考一卷的各省学生而言,魏了翁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轻而易举的就答成了一项成就:连续两年出现在新高考一卷的高考诗歌鉴赏中。
2022年新高考一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的是魏了翁的一首词《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而今年的新高考一卷诗歌虽然作者并非是他,但尾联却用了魏了翁的典故,主观题更是直接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理解魏了翁的一句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树头枝底,桃李芬芳
那么魏了翁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如此受新高考诗歌命题的青睐呢?
首先,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诗人。
魏了翁是四川邛州人,才几岁的时候就能跟着兄长入学,像个大人一样,他聪颖绝伦,每天背诵上千字,过目不忘,被家乡人们称为神童。
这位神童十五岁凭借一篇《韩愈论》名扬乡里,21岁便中了进士,为新科探花郎。即便是在天才辈出的两宋期间,这个表现也是相当炸裂的。
魏了翁一生创作七百余首诗,超过一半是酬谢诗,但他的诗把个体命运与人民、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诗歌多反应史诗,颇有杜甫“诗史”之风。这就让他的诗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其次,他是一个骨鲠之臣。
魏了翁性格正直无私,为官不趋附权贵,一切唯道理论。他最令人敬佩的是当韩侂胄当政,力主北伐时,他不惜得罪韩侂胄反对发动战争,但当韩侂胄被杀,主和派的奸相史弥远当权后,他又瞧不起史弥远的为人,因此对史弥远的数次招揽无动于衷,将史弥远得罪甚深。
从这一点看,他似乎总是在跟当权者唱对台戏,谁当政他就反对谁,但其实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反对韩侂胄北伐,是因为国家法度不正,风俗不纯,军队废弛,国库空虚,总之既没钱也少人,再加上金彼时力量强大,此消彼长之下,北伐也于事无补。
至于多次拒绝史弥远的招揽,则是因为他心怀正义,看不惯史弥远的朋党之举。他甚至头铁到给朝廷上书,认为国家“权臣相继,内擅国柄,外变风俗”,就差指着史弥远的鼻子大骂奸贼了......
再次,他是一个能臣,允文允武,造福一方。
在知汉州时,他之一件事就是免除当地百姓拖欠的赋税二十多万,轻徭薄赋,改良卖酒市场,规范婚姻条例,以人伦道德的约束来减少诉讼。同时他还尊重当地老人,选拔年轻有才的人,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亲自到学宫为这些年轻人讲学,教化一方。
魏了翁不光文能治政,武也能治国。遂宁缺少长官时,朝廷派魏了翁主持事务,他马上着手修建城防,以备不患,果然第二年贼人攻打郡县,见魏了翁防备井然,不敢侵犯。
最后,他是一位理学家、教育家。
在理学方面,魏了翁脱胎于朱熹,但又没有全盘吸收朱熹的思想,而是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甚至三苏蜀学融为一炉,创立了鹤山学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天、理三位一体的宇宙观。
他创建了鹤山书院,致力于教书育人,引导读书人求仁,明人伦。为教育竭心尽力。
曾有后人赞魏了翁曰:晩宋名儒,继明绝学,著书行世,抗节立朝。他的一生,不管在为官为人还是治学修身方面,都无可挑剔。
新高考为什么青睐魏了翁?
这大概跟他理学家和诗人的身份有关,也跟他的诗歌理念有关,他的诗贴近现实,本身宋诗又多擅说理,两相结合,让他的诗歌在唐宋一众抒情诗中与众不同,也给高考诗歌命题带来了新的方向:从重点对抒情的考查转向对说理的考查。
话说回来,好巧不巧的一点是,我这位极其讨厌魏了翁的学生住在苏州虎丘附近,而魏了翁的墓,就在虎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