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古代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真让人折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真诚感谢您的支持。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古装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深夜有一人提着铜锣和灯笼,手持一根木棒在黑夜中说着以上台词穿梭大街小巷。
这些巡夜人其实是古代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我们称其为“更夫”或“打更人”。
那么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呢?这些更夫除了报时之外,还有什么工作职责呢?
细细研究会发现,如果无人打更,可能后果严重。古人的智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
一、从“鸡人”到更夫,打更是个古老职业
在没有时钟的古代先秦时期,人们听鸡叫声来判断天亮的时间,那时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做“鸡人”。
据《周礼》记载:“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
“鸡人”通常是在官家的畜牧业中工作的养鸡人,非常擅长听鸡鸣规律知晓时间。因此,他们是皇家宫廷中最早的报时者,是更夫职业的雏形。
《史记》中记载了孟尝君逃亡时与鸡鸣报时有关的一件趣事。当年,孟尝君从秦国逃亡,必须要经过函谷关,而这里的士兵通过听鸡鸣声音来判断天亮上班,放人出关。
孟尝君想提前出关,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的一位食客说会学鸡鸣声。于是,一声鸡叫引得家家户户的雄鸡都提前打鸣,函谷关士兵提前放人,孟尝君顺利逃脱了追捕。
可见先秦时期,皇家工作与百姓生活起居都依赖于鸡鸣报时,因此“鸡人”的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发展,古人并不满足于鸡鸣报时,为了知晓时间发明了许多工具,最常用的计时器是日晷与漏壶。
日晷是在白天使用的一种计时工具,利用太阳光影的移动来刻度时间,通常是皇家贵族才能用得起的计时设备。
漏壶计时更是麻烦,是用沙漏或铜壶滴水来计时,通过计算细沙或水出的量来判断时间,对百姓来说很不方便。
所以,报时设备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为了维护城市正常运行,人们在城镇的高楼和寺院之内设置漏壶,由专人守夜观察,按时敲击钟鼓通报。
此后,“更夫”作为最古老的“自鸣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
最初,更夫的工作职责是在鼓楼中敲鼓报时,工作时间是晚上7:00到第二天凌晨5:00,工作内容是每到一更敲鼓一次,每晚五更五次。
为何更夫只工作到凌晨5:00,白天不需要人打更吗?对此,专家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古人日出而作早睡早起,五更一过,百姓便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就连尊贵的天子都要在五更起床准备上朝。五更后就不需要更夫提醒报时了。
另一种说法是过了五更天鬼在串街,此时打更容易惊动孤魂野鬼,他们受到惊动回不到阴间,就会在阳间为祸。
总之,更夫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他们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深夜中。而打更不仅仅是敲打发出响声,更是一个有许多讲究的工作。
更夫每晚打更五次,要在不同的时辰打出不同的节奏。这样,听到的百姓就可以根据节奏判断时间。
打更的工具不断演变,但最常用的是木制的梆子,上面有一条雕成的裂缝。打更时用一根木棒在敲击,声音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为了准确地掌握时间,更夫在夜间必须使用精准的计时方式来计时。通常,更夫会选择燃香计时,一炷香两个时辰,每烧完一炷香就出门打更一次。有的更夫会使用滴漏计时。
但无论是哪种计时方式,更夫都必须保证在夜晚打起精神注意时间,如果因为打瞌睡错过了打更的时间,往往会丢了饭碗。
从“鸡人”到更夫,本职工作就是报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更夫作为黑夜中的行者,能做的不仅是报时。
二、从报时到巡夜,深夜无人打更后果严重
更夫除了报时之外,还有巡更防盗,维护地方居民安全的功能,在深夜为住户人家关照门户。
在穿行大街小巷时,更夫要说一些提醒百姓注意安全的话,最常见的就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有些更夫会为每个时辰定制不同的念词。一更戌时,正是晚上七点,人员活动频繁,就提醒大家注意“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亥时,是晚上九点,百姓都准备入夜休息,就提醒“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子时,晚上十一点,百姓都入眠安睡,不可太大声叨扰睡眠,就短短地唱一句是“平安无事”。
四更丑时,凌晨一点,念词是“天寒地冻”。五更寅时是最后五点,百姓起床皇帝上朝之时,因此念词大多是“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但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念词,例如“关好门窗,小心火烛”、“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 、“寒潮来临,关灯关门!”……
每一句念词都是最美好的祝愿,也让更夫的工作在深夜中,也具有温度和人情味。
与现代影视资料中呈现的印象中不同的是,古代大多数时候更夫都不是单独行动的,尤其在大城市中会设置两三个更夫。他们轮流在不同的区域打更,并共同承担防贼的职务。
有的更夫在打更的同时,随身带着构杆子,如果发现有盗贼,就用杆子钩住他,让盗贼想跑也跑不了。
在明清时期,更夫就像是早期城市夜间巡警的雏形。根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记载,当时禁令规定:“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
也就是说,从晚上8:12到第二天凌晨4:12,百姓只能在家闭户休息。除了巡夜更夫,任何人不得在外行动。
如果遇上夜里突发疾病、妇人生产外出请医生等特殊情况,要手持夜行牌,才能避免受罚。
所以,明清时期的更夫如果在禁令时段碰见有人外出活动,要去盘问此人是否携带夜行牌。如果没有,更夫有权把他作为可疑人员送进官府审问。
有些更夫就在这样的生活中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以高超的识人之术在巡夜过程中,发现可疑之人,迅速联络保甲进行抓捕。
除了报时、巡夜防盗外,更夫还有防火示警、宣传教化、传播信息的功能。
更夫经常念在口头的“小心火烛”,就是一个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历代沿用的消防习惯,以此来警示百姓,注意防火安全。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民间百姓的管控十分严格,更夫工作时会一边击柝,一边高声喊唱律法条例,传达官府文书。
有些时候,更夫还在工作时传达消息,起到通知的作用。有时更夫会在打更时喊道:“各路团总即刻到县府去,县长有事交代”、“大老爷吩示,天气亢阳,小心火烛。”
更夫在深夜走街串巷,除了报时还要救火防盗,在百姓们睡熟发生火灾要叫醒大家,发现盗贼要及时抓捕,遇到半夜有人生病要为之带路找大夫,要宣传统治者口令……
因此,古代更夫不仅仅是行走的活钟表,在古代的深夜里起着重要作用。
在打更的同时,更夫要注意城市防火警示、传递官府重要信息、维护城市夜间治安、承担缉捕盗贼重要职责。
如果无人打更,百姓少的不只是对时间的准确感知,更是少了漫漫长夜中的消防、警察、巡逻、保安。
更夫的工作举足轻重,但待遇却令人唏嘘。大多数时候,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甚至被公众视为下九流的行当。
三、从官吏到下九流,更夫职业成历史记忆
追根溯源会发现,更夫最初是属于官吏,相当于古代的公务员。在计时设备未被发明之时,他们是皇家贵族的专属。
但随着计时设备产生,更夫就成了平民百姓才需要的职业,甚至被民众归为下九流的职业拿来取笑。
一些豪门贵族会为自家请专门的更夫,他们不需要走街串巷。常见的更夫通常是由当地店铺老板和住户分担薪金雇佣的。
在一些乡村地区,更夫是由百姓轮流承担,没有专职更夫,都是临时的人员轮值。因此,他们的工资非常微薄,有时候甚至不发工资,只给打赏一些米面粮油。
不管夏暑冬寒、阴晴雨雪,更夫都必须全年无休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责任不小,但收入甚微。
明朝时期,更夫地位更低,因为统治者把打更的职责归于丐帮。因此,此时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穷人走街串巷。
到了清朝,满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带的管理,特别重视治安。更夫的职业地位有所提高,待遇也增加了。
此时,在城市中打更成了一个香饽饽,都轮不到普通老百姓,更低是衙门捕快才能去干。因此,这个时期的更夫通常是捕快,一个个身强体壮手脚麻利。
但长期以来,更夫地位低下,在三教九流的划分中,更夫属于下九流的职业。民间还有许多俗语谚语与更夫有关,但都是贬义的,例如“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落手打三更”……
因为穿行在黑夜中,一些文学作品经常将更夫与神鬼怪谈结合到一起,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 *** 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在这部小说中,打更与巫术混合到一起,通过巡逻打更可以起到驱鬼的作用。更夫的工作更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
而更夫行走在夜间,守护千家万户安全,自身性命却遭受着危险,是一个高危的行业。不少小说中都会描写盗贼杀害或抢劫更夫的情节。
除了人祸,更夫还会遭受天灾。因为他们都在夜间活动,难免会碰上一些野兽虫蛇,被袭击的可能性很高。
到了民国时期,时钟的普及让更夫走到了行业的尽头,他们被历史淘汰,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
历经几千年,更夫从官吏到下九流的民间职业,收入低微,但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行走在黑夜中,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曾经是一名更夫,至今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内还保留着其父打更的工具,引人追思。
结语:
更夫职业的产生、发展、淘汰,几千年来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古人智慧的推动。
古人发现鸡鸣与太阳升起时间的联系,创造出了“鸡人”的职业,而后又发明计时工具,将“鸡人”变为更夫。
而更夫的每一份工作内容,都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深夜走向黎明,一步一步见证着文明的进步。
更夫更代表了古代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在艰难困苦的岁月,劳苦卑微但脚踏实地,一敲一唱走向黎明。
参考资料:
《周礼》
《史记》
《红楼梦》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