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到底对不对?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24)94

“攘外必先安内”这六个字,如果仅从字面来看,再结合历史客观角度去分析,这个政策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攘外必先安内

但,老蒋所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是为了建立自己独裁统治,而对同胞以“安内”的名义进行打压,这就背离了这个政策的本意。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蒋介石的这个政策是不对的。(老蒋还将”不抵抗方针“也一并纳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中)

下面,我重点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的含义。

在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议》签订以后,蒋介石才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攘外”就是抵御外悔(主要以日本为主),而“安内”则并不是单单只针对 *** 红军,对国内反对派、地方实力派以及社会反对批判他的知识分子也是极其重要的”安内“目标。

蒋介石

蒋介石认为,“安内”只是基础,而“攘外”才是目的。

老蒋作为国家领袖,在执行这个政策时,必然不会局限束缚于此。他不可能说“安内”没有完成,就坚决不进行“攘外”。蒋介石作为当权者,他往往会根据时局的变化进行弹性决策,也就是说,“安内”的同时也要进行“攘外”。但这里“攘外”只是遏制,警示,或者说是妥协。也可以说用小规模战争来保障和平。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一、日本进军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张学良率东北军退守锦州时,蒋介石就下令张学良对日抵抗,固守锦州。但张学良为了保全实力,并未听命。(张学良不战而退后,东北彻底沦陷)

二、上海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次日复出后,当即决定对日积极抵抗。并暗地里向上海派遣第五军以支援第十九路军作战。(为避免事态扩大,老蒋决定将第五军编入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

三、长城抗战

1933年1月,日寇大举进攻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蒋介石同意抗战并为筹其军费,但也仅限于此。(此时老蒋正率三十万大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

四、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日军联合德王南下进攻绥远,蒋介石立调汤恩伯第十三军和门炳岳第7师增援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共同进行绥远抗战。(老蒋此时主力部队已集结完毕,但却准备进攻陕北红军)

不难看出,老蒋在面对日寇侵华时的反应,并不是一昧的“不抵抗”,而是具有妥协性的抵抗。也就是说“安内”的同时也在进行“攘外”。

九一八之耻

这一点是和张学良在面对九一八事变时执行的“绝对不抵抗”是有本质区别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下令将枪放回枪库,东北军任由日寇驱赶,杀戮)

总结: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由于政治立场问题,习惯性的将蒋介石全盘否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功过一定要分明,且要正面客观的去看待历史。在当时那个复杂多变的时局下,蒋介石对日本的一次又一次妥协固然是不对的。但我们不应该就因此痛斥老蒋为卖国贼。蒋介石作为一代领袖人物,其爱国心还是很强的,但他也清楚中日之间的国力相差太大,且国家内部还不稳定,因而才被迫对日进行有限度的妥协。

如果仅从抗日层面来说,蒋介石对日是敌对的,这和汪精卫、何应钦等亲日派是有本质区别的。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史料的展现,可以得出老蒋在九一八事变后,是一直都有对日作战准备的。

所以,我们现在评价老蒋所奉行&34;的这个政策,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好处在于老蒋的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使中国军政大大统一,也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

坏处就是使得东四省大片领土沦陷,以及华北 *** 丧失。使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

因为弊大于利,所以我们现在一致认为蒋介石奉行的&34;是不对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501120.html

“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到底对不对?” 的相关文章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其中,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第三次北伐时夺取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则是迫使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进...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董卓身边高手如云,为何最终还是会失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三国演义》当中的董卓,身边真心是高手如云,不论是吕布还是华雄,或者张辽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将,高顺更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李儒虽然在董卓折身边最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给予的贡献却是第...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6年6月,尚在襁褓中的刘强被父皇光武帝立为皇太子。在“资性方洁”的老师和“强毅耿直之臣”的悉心教导辅助下,刘强品学兼优,成长为合格的储君,在通往帝位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强1...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春秋时期的骊姬是如何反抗命运,一步步让自己儿子当太子的?

春秋时期的骊姬是如何反抗命运,一步步让自己儿子当太子的?

春秋时期,晋献公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公族,骊姬作为一名战俘来到晋国,虽然受到宠爱,但是一旦献公死亡,她也必死无疑,所以骊姬决心反抗命运,一步步让自己儿子当太子,可惜命运不曾垂爱她,最后儿子和她还是死于非命。骊姬入晋,她孱弱的肩膀背负着国恨与家仇骊姬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自小也是父母的掌中宝,她天资聪颖,性...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

孙权实力并不是很弱 孙权为什么要对曹丕称臣

孙权实力并不是很弱 孙权为什么要对曹丕称臣

还不知道:孙权实力并不弱,为什么甘于投降曹丕,对其称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在三国的几方势力中,一直都不是很显眼,所以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孙权的所作所为,会发现他一直是最精明的存在。当初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他还很小,跟刘备、曹操比起来,真的...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关羽为什么要和马超比武 公平交手谁会获胜

还不知道:关羽为何要与马超比武,如果双方公平交手,究竟谁会取胜?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后,发生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远在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心意,便在回信中说马超和张飞相似,都是并驾齐驱的猛将,但是远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