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灭亡时,他若能早到三天,也许中国后三百年历史不是清朝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5-02)490

引言

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氈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

至此李自成起义发展到 *** 的顶点。可是,进入京师后,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退出京师,接着退回山西、陕西,最后退到湖广,于顺治二年(1645) 九月牺牲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

胜利和失败都很快,为什么以前的绝对优势一下子就完全消失了?

一、占领京师后形势的变化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京师后,所要对付的敌人由一个变成了两个。明朝末年,存在着三种互相争夺全国统治权的力量,即:明朝官府、满洲贵族和农民军。

李自成进入京师前,全国统治权掌握在明朝统治者手中,满洲贵族和以李自成为主的农民战争力量,都积极与之争夺权力。

明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为摆脱这种困境,明朝官府曾与满洲贵族秘密谈判,但未成功。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京师,掌握了政权。于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农民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而另一方面,因取代了明朝的地位,受到满洲贵族和明朝残余集团这两大敌对势力的夹击。

尤其是满洲贵族刚刚兴起不久、锐气正盛,它一直虎视眈眈密切注视着中原的时局,一旦有机可乘,便长驱直入,夺取政权。

面对这两大敌对势力,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难以应付,这是李自成起义很快遭到失败的重要原因。

除客观因素外,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没有采取新的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这又从主观上造成了起义的迅速失败。

农民军不能灵活掌握对待缙绅富室的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既要赈济贫民,又要支付战争经费,又由于“免赋”政策的施行,使财源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依靠屯田和接收明朝官府仓库来解决部分开支之外,主要是依靠向缙绅富室征收财物来满足需要。

李自成进入京师前,对缙绅富室在经济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

其中罪大恶极、头迹昭彰者坚决平定,没收其财产;一般的缙绅富民,按其资产和收入的多少,要求他们向起义军捐输一定数量的财物。

有的缙绅富室,迫于形势,接受了这种政策,但是大部分抗拒捐输,起义军采用严厉的手段,迫使他们拿出财物,称之为“追赃”。

李自成起义军对缙绅富室的“追赃”政策是正义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执行这样的政策必须灵活机动,讲求策略,尽可能避免产生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副作用。

然而,李自成起义军并没做到这一点,进入京师后,尤其如此。

从策略讲,起义军进入京师后对于一般绅富不宜逼之太急。对此从李自成本人来说,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执行政策的一些将领如刘宗敏等人却对此缺乏认识,未能如此处理。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九日,李岩向李自成提出一个建议,共有四条,其中第二条就是要区别对待绅富。

贪婪的明朝官员应该没收他们全部财产,清廉的官员则不应没收,任由他们自由捐款。但这一建议并未能实行。

从策略讲,起义军进入京师后对待绅富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应该注意灵活对待,尽量争取其归附。

对此李自成起义军也没能挡住吴三桂军入关。吴三桂至山海关,闻京师巳被李自成攻克,犹豫不进。

此时,吴三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关键人物,他如果归顺起义军,就可以加强起义军在山海关地区的防御力量,使满洲贵族不能轻易打进关来;

如果投降满洲贵族,刚刚进驻京师的起义军就失去屏障,立脚不住。

当时,吴三桂归顺起义军和投降满洲贵族,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京师,为起义军所掌握,具备争取其归顺起义军的条件;

另方面吴三桂及其部下在关外有许多土地,其舅祖大寿早已投降满洲贵族,皇太极曾让人写信对吴三桂进行招降,这使他又有投降满洲贵族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能否采取积极措施,争取吴三桂归顺,就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

对此,李岩是注意的,在四月九日的建议中,第四条就是招抚三桂,并给吴三桂父子优厚的待遇。

李自成对此事也有所重视,他曾让吴三桂之父吴襄写信让吴三桂回到京师。

但是,据赵士锦《甲申纪事》附录《塘报》中记载:三桂差人进入京师师打探老总兵(指吴襄)、圣上消息,有闯‘贼’在京师向文武大臣拷打要银。

吴襄被拷掠后,凑银五千两。吴襄打发旗鼓傅海山将京中一应大事,一一诉禀,吴老总兵已影响,它使起义军增加了敌人。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精形。

赵士锦《甲申纪事》附录《副总兵刘世昌塘报》说:“在陕西、山西等地,起初人们都愿意倒向农民军,但是后来又不再忠于农民军。”

由此可见,李自成进入京师后,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李自成一方不完全占有优势。

二、从我可富贵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下洛阳后,曾对洛阳群众说:“王侯贵人欺侮百姓,任由贫民冻死饿死,如果想获得富贵,大家就跟我起事吧。”

这是李自成号召贫苦农民参加起义军的动员令,它一方面严厉斥责了“王侯贵人”的罪恶,另一方面也为贫苦农民指出了道路。

这个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另一方面又是小私有者。他们希望发财致富、跻入富贵者之列。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若干主张,是为了改变贫苦农民的生活地位,深得人心,使起义军具有鲜明性;而其鼓励起义军战士争当贵者、富者的口号,则使起义军不能长期保持这种性。

因为富贵和贫贱是对立的统一,起义军被鼓励争当贵者和富者,就很容易通过侵害群众的利益来实现富贵的目标。

本来,李自成起义军自崇祯十三年后,非常注意军纪,可是,在进入京师后不长的时间里,就陷入了混乱状态,正是由于用富贵思想引导参加起义军的人们,使起义军长期以来的好作风逐渐被抛弃。

追求富贵,还导致了生活腐化,贪图享受,厌烦艰苦的斗争,使起义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这在进入京师后,表现得极为明显。

当时起义军从上到下,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状况。李自成本以不好酒色著称,但进入京师后,贪图享受的坏毛病也不能丝毫不染,只不过与其他起义将领相比,程度较轻而已。

如此贪安畏战,遇到强敌,显然必败无疑。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至山海关亲征吴三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斗争,最终还是溃败下来了。而且从此节节败退,连城高池深的京师城也没能坚守。《绥寇纪略》的作者认为李自成起义

失败原因有三:

进入京师后,农民军逐渐变得狡诈,并且日日享乐,趋于骄纵,从而,农民军战斗力下降,作者的这个意见,正是我们在这里所叙述的“从我可富贵”口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我富贵的思想固然在短期内吸引很多人加入农民军,然而,导致农民军部分人走向奢侈,不再有农民军的良好作风。

三、地方建设措施

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和起义军控制地区的日益扩大,所需要的地方官数量急剧增加。

除了从参加起义较早的人中选拔之外,还任用了一些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吏,携带官印投降农民军者,可以担任一定职务。此外,农民军也较为重视知识分子。

这样,明朝旧官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成为起义军地方官的主要成分。很多山西、陕西秀才在农民军中任职。

进入京师后,选用的明朝官吏数目更多。在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实行这种措施,是必要的,能有力地分化明朝的缙绅集团。

从实际效果看,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些被选用的明朝旧官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除了混入起义队伍阴谋“以奇计误贼”者外,多数是以谋求个人出路为目的才归顺义军的,有的并无实际的从政经验和能力。

对于起义军所制定的政策缺乏了解,因此,起义军应该在他们赴任之前施以必要的教育,职后,还应对其政绩实行考核。

而李自成义军并未如此去做,所委派到各地的官吏,只有山东诸城县令等少数人能够以割富济贫,其余很大一部分并不称职,有的甚至中途弃职而去。

李自成起义军的地方官如此不理想,这就不能使辖区都变成坚强的堡垒。

李自成义军退出京师后,不久河北、山东等地不再安定,地方政权崩溃如此之快,显然与地方官不得力,地方政权脆弱有极大关系。

明末义军实行的是流动战术。在起义初期,这是正确的。当时起义军与明朝官军相比处于劣势,如此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可是到起义军力量壮大起来之后,从战略上讲,流动作战就应该转变为以根据地为依托。对此李自成注意太少,这也成为其迅速遭到严重挫折的原因之一。

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开始建立根据地的时间和地点,起初,李自成在山西、陕西等地起事,起初攻破城池后并不守城,等到占领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才开始建立根据地。

按照这种说法,事自成是从崇祯十五年年底才注意到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明史》说法也是类似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怀陵流寇始终墩》卷14崇祯十四年二月载:农民军在河南封闭府库,赈济贫民,设立官职,这说明,早在崇祯十四年二月打下洛阳后李自成就开始注意设官守土了。

李永茂的《枢垣初刻·襄阳再陷疏》更明确指出:李自成原来的意思是以河南为起点,向北进入陕西,向东到达江苏,向西夺取函谷关,向南直达两湖地区此后。

设官守土的记载不绝于书。到了崇祯十六年以后,李自成起义军关于根据地的想法又有所变化,即确定以关中作为最主要的根据地。

可见,到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已经有三年整了。时间不能谓其太短。

但并没有积极地抓紧经营,就连确定为主要根据地的关中,也没有留下来认真进行经营。这样,李自成义军直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满洲贵族以优势的兵力打进关来后,农民军一直找不到稳固的立脚之地。

顺治二年(1645) 满洲贵族攻破潼关之后,李自成只好由陕西败退湖广,最后牺牲于通山县九宫山。

由此可见,李自成注意到要加强对地方的建设。

然而,在一方面他并未大力建设地方,另一方面,地方官不得力,更使得农民军难以在占领的地区建立稳定的根据地。

结语

李自成是一位较为优秀的农民军领袖,他起于驿卒,经过长期斗争,取代明朝,进占京师,可谓风光。

李自成还主张均田免赋,受到人民欢迎。他固然存在一定缺点,但总体而言,积极作用要多于消极作用。他的一系列经历被人们广为传颂。

至于李自成为何丢掉京师后便兵败如山,主要是由于占领京师后,并未实行正确的措施。

例如对各类官员都进行“拷掠”,在其他的占领区域,不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加速其撤出京师后的败亡。

至于微观层面,李自成的一系列措施未能很好地笼络吴三桂父子,使得吴三桂倒向满洲贵族。

参考文献

《明史》

《甲申纪事》

《绥寇纪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5/502406.html

“明朝灭亡时,他若能早到三天,也许中国后三百年历史不是清朝” 的相关文章

雍正对兄弟们刻薄猜忌 雍正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

雍正对兄弟们刻薄猜忌 雍正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

对雍正对兄弟刻薄猜忌,为何对十三弟胤祥那么好?他对胤祥有多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在继位前和继位后对待兄弟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在继位前雍正对待兄弟们比较温和,还能团结兄弟,可是雍正继位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对兄弟们刻薄猜忌,尤其是对曾经参与争夺皇位的兄...

曹昂做了什么?为什么曹操临终前觉得自己对不起他?

曹昂做了什么?为什么曹操临终前觉得自己对不起他?

曹操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虽然没在有生之年登上帝位,但也曾位极人臣,是十足的掌权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其一生风光无限。据史料记载,曹操的一生共有25位儿子,最终继承曹操霸业的是曹丕。但曹丕还有兄弟,此人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很有可能击败曹丕,继承魏王职位,他就是曹昂。曹昂,字子脩,生母是曹操的妾室...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你真的了解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为何迟迟不将祖母下葬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典故。在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曾上深山向一位神秘道人咨询大清国运。老道答曰:“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皇太极听得是一头雾水,自然听不懂老道...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怎么样?曹操为何会如何信任他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怎么样?曹操为何会如何信任他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升魏王,汉朝百官都改用魏国的官号而非汉朝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用得是汉朝官号。夏侯惇对此感到不安,于是向曹操提议让自己也改用魏国官号。曹操听了说:“你是我的朋友,我怎么能委屈你做我的臣子。”由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夏侯渊被小将黄忠斩杀,造成的震撼是巨大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输给了黄忠,确切地说,是输给了黄忠和法正,因为黄忠采取法正的计谋,用骄兵之计,将夏侯渊斩杀。试想,如果夏侯渊断黄忠水源,能取胜吗?为何夏侯渊放弃围困,只想...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还不知道:汉献帝退位后,明明没被曹丕害死,刘备却为何替他发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20年12月,享国195年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操之子曹丕。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然而汉献帝却得以善终,病死于234年4月。不过刘备...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人...

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 两人为何始终没有孩子

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 两人为何始终没有孩子

还不知道:虞姬常年陪伴在项羽身边,为什么始终没孩子,其中有什么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不管是在正史记载还是小说戏剧影视作品里面,各位都明白虞姬是项羽的爱人,可以说他们形影不离。不光是在项羽走向赛场后陪伴在项羽身边,何况虞姬在项羽即将命丧黄泉之际,也是抢先一步拔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