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大同不应该忘记的三个人,聊聊大同历史那些事儿(七)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5-19)150

一、浑源曾经也是市

昨日与友小酌,友是怀仁人,酒酣之际,友为怀仁成为县级市而兴奋不已,喜悦之情难于言表。其实,原雁门关外除了大同市以外,最早成为市的并非朔州、怀仁,而是笔者故乡—浑源。笔者绝非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浑源成为浑源市是在1946年。

1946年浑源解放后到1949年由于浑源处于背靠边区、面临敌区的特殊位置。

对沟通解放区和白区的物资交流,起了了枢纽作用。河北的土布、棉花、干鲜菜源源运到浑源再分销到大同、内蒙、张家口等敌占区,转手再将这些地区的洋布、煤油、西药、火柴等回来,然后再运往边区。因此当时的晋察冀边区 *** 改设浑源县为浑源市,直属冀晋行署和北岳专署双重领导。

在边区 *** 的扶持和支助下,浑源市的小商业和手工业异常迅速地发展起来。

传统的烧酒、造纸、铜铁器、制鞋、瓷、砂器、翻砂等,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商业也活跃了,原来的小商贩,合资开设铺面经营棉布、百货、杂货等商品。起到了活跃经济、改善生活、支援解放战争的作用。

建国后的1950—1952年,浑源市又重新变回浑源县,但却是浑源经济建设的恢复时期,人民 *** 为了发展经济,通过贷款、协助推销产品等措施,使工商业各行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1953年华北局组织的“三级经济调查”中发现浑源的工业(手工业)年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百分之六十三,不但与当时的晋城并驾齐驱,且在华北五省中也属名列前茅的工业发达县之一。

二、大同老字号:消失的“万义德”,有钱没钱,毡帽放钱,好活一年又一年

六七十年代在雁门关外大同地区,特别是山区的父老乡亲们一年四季头上戴着一顶毡帽(女性除外),就是盛夏也不肯脱掉,这不能不说是本地的一大特色。

众所周知,大同地区温差极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冬日戴毡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盛夏戴毡帽就让人费解了。

其实啊,大同人戴毡帽不仅仅是为了怕风着凉、取暖,更重要的是把毡帽当做钱包而用。那个时候,乡亲们进城赶集、卖粮、卖菜、卖猪娃儿、羊羔儿后,顺手就摘下毡帽,把钱塞进毡帽里边。毡帽是双层的,里边有一道中缝,是可以放好多纸钞的,故而本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云:“有钱没钱,毡帽放钱,好活一年又一年”。

做这种毡帽的是地地道道的大同老字号,叫“万义德”,在原南关东街,老板是天津人,姓万,名字已不可考了,据《大同县志》记载,万义德帽厂早在清光绪五年就有了,当时总资产为10万龙洋,规模着实不小。“万义德”的毡帽不仅畅销本地以及周边县区,还远销道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集宁、鄂尔多斯、天津、河北张家口一带。

另外,毡帽的包装也十分考究,高级帽子还有用柳树枝编制的包装盒,有的人还将帽盒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比如洋柜或者半揭盖的洋箱上,当时是非常洋气、拉风的一件事儿。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春风吹到了大同地区,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这种土气的毡帽逐渐告别了历史舞台,万义德也自生自灭了。到现在已基本绝迹,如果还能找到话,那肯定在收藏发烧友的手中了。

三、荞麦皮枕头,对襟襟袄,百天天能长一米高

这是流传在雁门关外地区的一首歌谣,一般是外婆哄婴儿睡觉时唱的,在大同地区及朔州地区初出生婴儿的褥子、小枕头面儿都是漂亮的小花棉布做的,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不十分统一。但里面装的却是清一色的荞麦皮。

这是为什么呢?荞麦在原雁北地区种植可谓历史悠久了,尤其以平鲁县最为有名。

平鲁以前是雁北十三县之一,1988年3月朔县、山阴、平鲁成立朔州市,平鲁并撤县改为朔州市平鲁区。

据《朔平府志》记载:“历代种植,当地人以磨荞麦为业”。

在长期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平鲁人总结出荞麦的多种功能和特性。

其幼苗时花、叶中含有芦丁即所谓的甘糖化合物,能对控制高血压。开花时,花内长有蜜腺,是一种良好的蜜源作物。荞麦又是糖尿病患者的佳肴,对糖尿病有一种特殊的疗效。

荞面制成熟食,味美可口,风味独特,尤以荞麦圪坨著称,为雁北一绝。

不仅如此,由于荞麦皮吸水性强,且柔软舒适,雁北人用它做牲畜的拉车套、鞍垫、成人的枕头,以至于婴儿的垫布,褥子、小枕头之类。现在的平鲁荞麦早已是名满三晋的名优特产了。

四、货郎与他的货郎担

现在,每当我们走进大同的大街小巷,大小商店林立两旁,顾客们来来往往,充满了繁荣的景色。

相反,在六、七十年代大同的工商业极度落后的,在四大街上(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百货日用小店也是有数的几家,大同城内人们的日用衣物等货,全靠流动售货的小商贩“货郎担”送货上门供应。

“货郎担”对现在的大同年轻一代,别说见过了,或许都没有听说过。

顾名思义是货郎用扁担挑着两个载货的木箱卖货,货郎为了招揽顾客,在大街小巷流动挑担卖货,用牛皮和铜特做一个手摇小锣鼓,这个鼓也有雅雅名叫“惊闺鼓”,边走边摇别喊:“针头线脑,胰子洋火、小百货来”声音别具一格,人们一听,便知是“货郎担”来了。

这种“货郎担”在七十末期时还有,后来,随着大同城市的建设发展,商业网点增多后,一些小商贩为了减轻人工挑担的笨重劳动,用摆摊或流动小货车代替了“货郎担”,你对“货郎担”有记忆吗?

五、大同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是“乱坟岗”

民国时候的大同,只有20名清除工,10辆花轮牛车承担城市街道的清扫工作。

成员多数是光棍汉,因工资低微,只能依靠业余“卖血”、“打墓”、“抬棺材”贴补度日。

1949年后 *** 十分重视改变城市环卫建设,提高环卫职工的待遇。

于1950年改牛车为胶轮马车,改称“清除工”为“清扫工”,并于1953年拨给万国牌噶斯汽车一部,以减轻清扫劳动强度,同时增加职工30名。

另外,同时在西门外野狼经常出没,荒无人迹的乱坟岗边圈地300亩,始建大同公园。

六、大同最不应该忘记的三个人:汉高祖刘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前市长耿彦波

纵观大同两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历史,“平城”称谓延用长达七个世纪之久。

唯其有名,一场“白登之战”汉高祖刘邦险被生擒,平城之名天下震动。

拓跋鲜卑王朝拓跋珪在平城建都,把一个边陲县城造就为当年世界级的大城市。

要知道在公元四、五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也只不过有五十至一百万人口,而平城的外来移民就有一百三十万之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拓跋鲜卑王朝成就了平城,平城也将北魏王朝推向封建统治的辉煌顶峰。

另外现在还有一人,那就是前市长耿彦波了,他对的大同城建是有目共睹的,也正是他,大同才有了属于他的“大同蓝”。

七、七八十年代,大同的标志性建筑—红太阳展览馆

公元1953年春天,大同市被列为全国重点规划城市,以重点发展煤炭工业、机械工业、建材业为特征的大同城市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此期间,除继续完成大同煤矿、大同热电厂的扩建改工程外,国家在大同破土新建了大同机车厂(428)、山西采油机厂(616)、大同水泥厂三个大型企业。并成立了大同市公共汽车公司、直达各个矿区和云冈石窟旅游区。

此后五年,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原雁北地区人民医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大同剧院、九龙电影院、百货四店等。

1958年“大跃进”开始,城市建设停了下来,城建施工队伍大量减员,减下来的人员奔赴“前线”,参与砸锅卖铁,大炼钢铁的会战中。

从1958年至1977年近20年中,城建工程唯一的杰作就是坐落在西门外广场北郊的“红太阳展览馆”。

这座仿人民大会堂建筑的显著特点是质量高、架子大、用途少,若非红旗商场占用,光是每年近万元的维护费用都无着落。

八、彩礼那些事儿

太爷爷娶太奶奶的时候:四人抬的轿子,一身新衣服,几桌酒席;

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披着红被子的驴子,半麻袋山药蛋子,几片水豆腐;

爹娶娘的时候:手表、洋车(自行车)、缝纫机,谓之“三大件”,缺一不可;

我娶妻的时候:洗衣机、电风扇、彩电、收录机、电冰箱、组合家具,谓之“新六件”,外加“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摩托车可有可无;

儿子娶媳妇时:房子一套,家具、电器、金饰在完备的情况下,摩托车必须的有,彩礼不能说了(反正我们夫妻吃了好几年素菜,见点荤腥全凭咧着大嘴吃亲朋好友);

现在孙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愁.......!

九、你家有“炕”吗?

过去在大同城内的人家中,都有一条火炕的,炕与灶相连,灶上做饭、炖肉,炕也就热了,家里也就暖和了,这就是大同人所说的“家暖全凭一条炕”。

城里殷实之家,多为油炕,即将炕打好后,用落浆石土摸平打光,用麻油擦拭,请油工涂底色后,彩绘成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上面涂层桐油。围墙、炕围也有彩绘成近似图案。

大同灶分为前后两灶,均为起锅之灶,灶台白色,每次饭后均用白粉涂刷,灶围黑色,黑白分明,将灶上的铜壶衬托的闪光锃亮的,老大同爱干净是出了名的。

现在在大同城内,火炕已经绝迹了,一是火坑烧柴、煤,污染环境;二是现在都是暖气,集中供热;在农村地区火炕依旧流行,家家必备。

火炕虽然在大同城消失不见了,但聪明的大同人割舍不断“火炕情结”,取而代之的是在现居的高楼大厦里做木炕,几乎家家都有,地暖、铺上电褥子,老大同人仍然叫它“炕”。

而年轻的大同人则叫它“榻榻米”,另外友情提示,榻榻米并非源自东瀛,而是我国汉代,在唐代时被倭人仿制并发扬光大了。

十、过“百岁”

在雁北地区十三县以及大同市,婴儿“过百岁”是极为隆重的,除了请亲朋好友大吃大喝以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送婴儿一把长命锁。百岁,即婴儿出生一百天,其实正确的叫法是“百晬(zuì)”。晬这个字按中国传统来讲是特指字,特指婴儿周岁或满百日。

诚如“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一样。

但雁北人不叫百晬,而叫“百岁”。

“百”在我国有圆满义,“人生不过区区百年”,百为更大者也。当然这是指人的自然寿命而言,并非代表数目。如有大侠非要抬杠,上有千、万、亿、兆。

百岁是期盼婴儿长命百岁的一种美好愿望。其实按以前的医疗条件,好多婴儿在百岁之前就夭折了。只要闯过百天,就等于闯过人生的之一道鬼门关,正式进入传统意义“婴幼儿期”,故而民间对“百岁”特别隆重。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的长命锁,取义关键在“锁”,锁住“病魔厄运”不让它们接近孩子;

锁住“幸福快乐”,让它们经常伴随孩子左右。

当然了,这把“锁”也是有期限,到孩子十二岁时就不再起作用了,故而十二岁有“圆锁”之说,在雁北地区特别是大同地区更为隆重,和娶媳妇儿、聘女儿是一样的。

“圆锁”即为开锁之意,因为孩子已经把十二生肖”走了一圈儿,走完了“儿”,正式步入“童”的行列了。

十一、“逼逼”机

在九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非常时髦的通讯工具叫传呼机,大同人人们叫它“逼逼”机。

叫它通讯工具还并不太准确,因为它只能接受呼叫信号,由中介运营商也就是传呼台发出指令,再找 *** 回复。

拥有一台“逼逼”机在那个年代是一件非常拉风的事情,夏天,人们把它别在裤带上格外显眼。特别是在公共汽车上只要“吱吱吱”、“滴滴滴”一响,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呼机叫,也要撩起衣大襟看一看,为的是让人们知道自己有一台传呼机,喜欢别人投来羡慕的目光,顿时觉得自己形象高大了起来,自豪感十足。

当时一台传呼机价格不菲,记得好像是两千多元还是数字的。传呼机除了能显示呼叫人 *** 号码以外,另外还带有数字和汉音译对照表。如显5201314,就是我爱你一生一世、1798,一起走吧等等。拥有传呼机的最多人群是司机、歌女、以及商人在当时可谓风靡一时。

1994年以后,随着“大哥大”、“大姐大”手机、以及汉字传呼机的问世。

这种数字传呼机逐渐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但不管怎么说,数字传呼机是我们那一代人美好记忆,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快乐,最重要的是它也是我国通信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里程碑。

十二、“手提大哥大,开着桑塔纳,不是款爷就是恶霸”,这是九十年代初期风靡大同城的一句谚语。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了。

其实当时能用起大哥大的大体是四类人:一是商人,主要是搞煤的、搞钢材的;

二是混社会的大哥;三是因为工作需要的特殊人员;

四是律师类;总的来说都是有本事的人。

故而大哥大不仅仅是具备通信功能,更是身份的象征。

记得笔者当时也有一部,号码是九字开头五位数,将近两万银子。

刚买下的时候,那个嘚瑟呀!现在想起来都想笑得不行,来 *** 接不接不是取决于事情的轻重缓急,而是看人多不多,人少绝对是不接的。

大哥大设计最合理的地方,就是给足你脸面,让你淋漓尽致装,满足你的虚荣心。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那东西死沉死沉的,你上衣的兜是绝对装不下的,裤兜倒是可以装下,但坠得你走不了路,所以你就的手里提着,杂咋呼呼的,目空一切的提着。

最潇洒的就是在饭店、歌厅,往桌子上一扔,你可以海阔天空的尽情吹牛了,而别人总是唯唯诺诺、满脸堆笑地点头,那感觉确实有点爽!你用过大哥大吗?

十三、能看懂这些的人,说明你已不再年轻了!

这是属于我们的年轻时代,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和开放,祖国大地突然变得亢奋起来。

各色歌声弥漫大地,尤以抒情歌声为最。

压抑了十年的民族柔情不绝如缕地喷涌出来。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异彩纷呈,百鸟朝凤。

歌星众多,互相辉映。

一个歌星唱红了没几天就被另一个歌星取代了。

蒋大为“桃花盛开的地方”才沐浴阳光,就被董文华一个“十五的月亮”掩映,如今月亮比太阳走运。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余音未落又被费翔的“一把火”烧了个尽光,济公的“鞋儿破、帽儿破”流进了幼儿园,迟志强痛悔的泪音从建筑民工的口里唱出来,粗哑怪异稍微有些俗气;

杭天琪刚刚唱罢“黄土高坡”,接着又唱“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中学的男学生冲着女学生声嘶力竭地吼着:“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欢歌声中。

与此同时是舞蹈的恢复与兴起。

先是探戈、狐步、华尔兹,接着是扭 *** 的迪斯科,不待说穿着牛仔裤、健美裤的男女青年,两鬓染霜的老年人也舞兴大作。

在这一切扩散、普及的同时,摇滚乐和霹雳舞已活跃在舞台上。

我们的青春年代虽然不及现在流光溢彩,但也不是黑白两色了。

历史的年轮永远在前进中,曾经稚嫩的我们已经两鬓斑白了,年轻真好!

此为笔者零散首发于微头条的文章,一并整理之

张梦章(龙山大先生)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5/505295.html

“大同不应该忘记的三个人,聊聊大同历史那些事儿(七)” 的相关文章

白马之围时,徐晃为何敢迎战文丑?

白马之围时,徐晃为何敢迎战文丑?

白马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是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次战役。 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白马之围时,颜良先后斩杀投降曹操的吕布旧将宋宪和魏续,接着,二十合打败徐晃,曹操手下诸将都吓坏了,最后,曹操被迫请关羽出战,关羽在万马军中,阵斩颜良。而文丑给颜良报仇时,被颜良打败的徐...

攻陷洛阳对李自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攻陷洛阳对李自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后建立大顺政权。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明朝末年,自陕西而起的农民起义席卷明朝数省之地,天下大乱。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的转战和淘汰,李自成和张献忠已经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序列中,最有声望的首脑。本来,在此之前,后来推翻明朝...

李从珂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晚年生活如何?

李从珂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晚年生活如何?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从珂是后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个性格十分矛盾的人。他年少时仅率数十骑兵就敢混入数万人的梁军,斩杀梁军将领;可他当了皇帝后却胆怯怕战,畏惧辽军,不敢率军救援张敬达,导致最后身死国灭。那为何李从...

朱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高傲但善养士卒,轻财重义

朱桓: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高傲但善养士卒,轻财重义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划被曹操...

谢石:东晋时期名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石:东晋时期名将,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石(327年-389年1月27日),字石奴,陈郡阳夏人。东晋时期名将,太常谢裒第五子、太保谢安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谢石出身“陈郡谢氏”,门荫入仕,起家历任秘书郎迁黄门侍郎。曾领水军在涂中抵御前秦,册封兴平县伯,升任尚书仆射。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南侵...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文正虽然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的亲侄子,在洪都之战死守近三个月,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立下大功,可以说是老朱家的千里驹。那为何朱文正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而死呢,一,投...

平阳公主三任丈夫都是功臣之后 最后为什么会和卫青合葬

平阳公主三任丈夫都是功臣之后 最后为什么会和卫青合葬

对平阳公主三婚三嫁,三任丈夫皆是权贵,临死前为何选择与卫青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的婚姻可能是封建社会最自由的,已婚生育的女子可以嫁给皇子并当上皇后,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已经结婚并生育过一个女儿,寡妇可以不断改嫁,比如平阳公主,三次结婚三次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