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为何会与涂山氏通于台桑?双方氏族通婚几百年了
文/万物君
《史记·外戚世家序》:“夏之兴也以涂山”。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夏朝之建立,得益于外戚涂山氏的帮助。
证之以考古学,大抵如下:
龙山时代,河南龙山文化,也即王湾三期文化,其在伊洛流域为王湾类型,生活着鲧禹部族;其在汝颖流域为煤山类型,生活着涂山氏部落。
王湾类型的大禹,在同属于王湾三期文化的煤山类型的涂山氏的帮助下,建立了夏朝。
1
关于鲧禹生活与去世的地点,比较可信的古代文献记载如下: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
《逸周书·度邑解》载周武王语:“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
《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
不难看出,鲧死于青要山南边的墠渚,即《逸周书·度邑解》所言的三涂。而大禹(神天愚)居于堵山。
据考证,墠渚就是三涂。三涂山,即为墠渚旁边的山。而堵山,即涂山,即三涂山,它是夏人的圣山。其位置,在今之嵩县东北,陆浑水库旁边。
涂山在陆浑水库附近
总之,鲧禹生活于伊水旁边的嵩县一带。
2
涂山氏居地在哪?先来看下禹与涂山氏相遇之早期文献记载: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量饱?”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上述记载有两处值得重视:
一,涂山氏会唱南音,说明她生活于洛阳以南、西南的地方。
二,大禹与涂山氏通之于台桑。台桑在哪?不清楚。也许与颛顼实处之空桑,以及有莘氏得伊尹之空桑有关,倘若如此,台桑应该位于汝水上游一带。
其实,汝颖上游至南阳一带,自古以来就是蜀山氏的地盘。
《大戴礼记·帝系第六十三》:“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若水即汝水,其附近有蜀山氏。
《山海经·海内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世本》:“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僕。”可见,淖子,即浊山氏,也即蜀山氏。
南阳独山
杨雄《方言》:“蜀也,南楚谓之独。”《尔雅·释山》:“大山恒,属者峄,独者蜀。”所以,独山即蜀山。
据上述记载可知,淖、浊、独、蜀相通。
浊在澄母屋部,独在定母屋部,蜀在禅母屋部,而涂在定母鱼部,四者近音字相混,所以涂山氏,即蜀山氏。
综上,涂山氏居住在汝颖上游至南阳一带。
3
伊洛流域的大禹,为何会与汝颖流域的涂山氏,通之于台桑?
其实双方氏族通婚几百年了。
黄帝娶西陵氏嫘祖,西陵氏位于今之驻马店市西平县,其与蜀山氏当为同一部族。
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
昌意之子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颛顼,淖子即蜀山氏之子。
颛顼之子鲧,娶于有莘氏之女。有莘氏居于汝水上游和伊水一带,与蜀山氏或为同一部族。
从黄帝到鲧,几百年间,除了颛顼外,都与蜀山氏通婚,所以大禹与涂山氏,通之于台桑,就不难理解了。
4
“王湾三期文化”是指龙山时代晚期的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文化,其下分为两个类型:
一、王湾类型,主要分布于伊洛河支流、洛阳平原、郑州地区和双洎河流域。东至贾鲁河,西北抵济源苗店、晋南垣曲,西至渑池西河庵村,南至栾川。
二、煤山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嵩山以南的颍河、汝河流域,其南至平顶山,其西到栾川,其东大致在京汉铁路附近。以颍河上游的登封、禹州地区和北汝河上游的汝州、汝阳为中心。遗址数量多,在颍河、沙河、汝河及其支流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根据上述分类可知,鲧禹居住的嵩县一带,属于王湾类型分布区,但与煤山类型紧邻。
考虑到鲧禹传说,与尧舜传说一体,可推测出,鲧禹控制的地区不会仅局限于嵩县一带,整个王湾类型分布区,甚至是豫西西部和晋南的三里桥文化分布区,都有可能为其所控。
而涂山氏,作为颛顼母族的后裔,可能也是煤山类型分布区的统治者。当大禹娶了涂山氏,则意味着“王湾三期文化”两个类型区的势力为其所用。因此,其崛起而建立夏朝,就顺理成章了。
5
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涂山氏为东夷人,居住在安徽怀远涂山,可能是皋陶的族人,并称禹娶涂山氏与夏族和东夷联盟有关。
如前所述,涂山氏既然是居住在汝颖上游至南阳一带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人,那就不可能居住在安徽怀远,也不可能是东夷人。因此,所谓的涂山氏为皋陶的族人,以及禹娶涂山氏与夏族和东夷联盟有关,就不存在。
考虑到涂山氏“安徽怀远说”很流行,这里有必要辨别下。
称涂山氏居住在安徽怀远,源自《水经注》。《水经注》称,来自《吕氏春秋》的佚文:“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
且看《吕氏春秋》的原文: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吕氏春秋》不像是缺少文句的样子。那句所谓的佚文,反倒像改编自《尚书·虞书·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既然如此,涂山氏的“安徽怀远说”就难以成立。
近年来,考古学家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进行发掘,发现了禹会村祭坛,似乎印证了涂山氏女和禹会诸侯之地在安徽怀远。
且不说遗址时间、出土文物对不上,仅就大禹去千里之外的地方治水,在逻辑上就不成立。所以,安徽禹会村,和浙江会稽山一样,都是古人附会的产物,听听就算了,信不得。
6
做个小结:
一、鲧禹部族和涂山氏(蜀山氏),居住地紧邻,在龙山时代属于同一种文化,即都属于“王湾三期文化”。
二、虽然鲧禹部族和涂山氏都属于“王湾三期文化”,但前者属于王湾类型,后者属于煤山类型。
三、从黄帝时代以来,鲧禹部族就与蜀山氏互为婚姻。
四、大禹娶于涂山氏,与夷夏联盟无关。涂山氏不是东夷人,更不是皋陶族人。
五、自古以来,汝颖上游到南阳一带,都是“蜀地”,其后裔迁往四川,把蜀名和颛顼、大禹传说带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