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从崇祯帝自缢煤山的前因后果说起
图片来源于 ***
人们对明朝的皇帝有个说法,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前一句是说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时,朱棣的根基在北京,当他篡位夺取皇位后,便选择迁都北京,坐守北方,保证明朝不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后一句则是指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帝杀死自己孩子妃嫔,又自缢煤山。
图片来源于 ***
朱棣迁往北京后,明朝一直实行的是双都制,因此在南京仍有一整套完整的班子体系。按理说,崇祯帝完全可以迁都南京,南京的政治体系可以直接正常运作,这样一来也可以保留收复北方的实力和明朝政权统治。
图片来源于 ***
然而,崇祯帝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朝堂上就已经定调了,大概就是,我们大臣们可以跑,皇帝你不能跑啊,你跑了大明就完了,大明的尊严在哪里呢?等等一通的逻辑给崇祯帝也弄的很尴尬。
崇祯帝想跑吗?肯定想的,但是往哪里跑?跑了以后怎么办?这些问题大臣们都给他做了决定,总结起来就是几点。
图片来源于 ***
之一,还记得“土木堡之战”吗,那个时候瓦剌攻到北京,有个叫徐世贞的,说夜观天象,北京气数已尽,需要迁都南京才能保住大明基业。一时间朝堂上人心惶惶,支持南迁的占据了多数,而于少保于谦力排众议,坚持打北京保卫战,最后成功击退瓦剌。事后这群大臣又转调风向,大骂徐世贞是奸臣,有误国大罪,这个倒霉蛋也是够惨的,落得一世骂名。现在又是一次北京保卫战,大臣们有了前车之鉴,谁都不愿意当徐世贞这样的“奸臣”,也都想当于谦这样的力挽狂澜之臣,但他们却没那样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 ***
第二,明朝这些官僚集团已经在北京家业深厚, *** 成风,大部分官员手中多少都有点钱财,真让他们去到南京,和南京六部的人争官位,他们没那个实力和底气。即使李自成攻入京城,他们这些人通过贿赂献媚,依然有保住官职的能力,只不过是换个领导。所以他们权衡自己得失后,选择了感人肺腑的劝导崇祯帝,让他别怕,怕啥怕,你是皇帝,要死的有尊严。
图片来源于 ***
可怜的崇祯帝一方面也是听信了这群文臣的建议,在煤山自缢前,不免感叹,群臣误我。可他不跑到南京,其实多少也有自己的原因,猜忌心和要命的自尊心。
之一,崇祯帝不放心南京的官员,南京虽说也是都城,但那里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犯错被流放过去的,远离北京政治中心,在这个节骨眼上,要说他们不恨崇祯帝,崇祯自己都不相信。而且左良玉和郑芝龙是否会搞出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崇祯也心里没谱。他犹豫着犹豫着,李自成就打进北京了,想跑也不可能了。
图片来源于 ***
第二,帝王的面子,崇祯是看的很重的,这与他个人性格有关,崇祯是很难放下帝王的架子,去奔波逃亡的。当年瓦剌攻击北京,皇帝都没有逃跑,自己如果逃跑了,后人会怎样嘲笑自己,崇祯帝想来想去,还是不愿做个逃亡皇帝。而且他对最近的吴三桂抱有希望,觉得如果他来勤王,那北京就有救。吴三桂确实有这个能力,可惜他也是个观望派,离北京最近,原本半个月的路程,他硬生生的走了一个月,还只是一半路程。
图片来源于 ***
历史没有假如,崇祯帝假如真的到了南京,左良玉的精兵和郑芝龙的水师,确实有能力守住南边的半壁江山。但明末天灾横行,流民四起,已经到了腐朽之末,东山再起,再造中兴,依然困难。
图片来源于 ***
崇祯帝死后,失去了正统之君,南明政权纷争不断。无论是朱家子弟还是群臣,都忙于内斗,争权夺利,根本没形成团结统一的南方政权。以至于清朝长驱直下,在康熙一朝,南明政权也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