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之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08)550

说到古代打仗其实大家应该都有一种印象,那就是城墙这个防御工事是最难的,如果能把这个防御工事给拿下来,那么这场战役就算是已经赢了啊,但是其实更多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这攻城的士兵其实都是知道自己要死的,但是这些士兵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的往上冲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在大多情况下,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

古代州、县城池,被攻下是常态,能守住才是奇迹。攻城的野战大军,是国家的主力和野战精锐,和守州县的地方军,在装备、经验、战斗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是很难守住城池的。

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退守潼关,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为千古名将典范(说明守城之难)。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书中能守住城池的战例也是凤毛麟角吧?我们来看看守城难度:

一、古代州县城墙不是影视剧里的高达数十米的大墙,明以前多为泥制土墙,大雨都能造成坍塌

古代一般州、县的城墙也就2层楼高,仅约5、6米,远不是影视中高达20多米的城墙(宋都城开封城墙高为13米)。

明以前的城墙,多为夯土墙,大多年久失修,经常会发生下陷,甚至会在雨天坍塌,平时也就起个防贼防盗的作用。

如唐安史之乱张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砖和泥浆,城破哪里补哪里,说明古代城墙质量不堪。

明朝开始虽然有了砖制城墙,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和强度,由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机,实际更增加守城难度。

这样的夯土墙,可挖断墙根造成坍塌

二、绝大多数州、县是没有护城河的,防护简陋。瓮城之类的设施只有战略要地和京城才有

中国古代大多数州县依水而建,有水门和码头,很难建设护城河系统。攻城方可直抵城门,用冲车撞击城门、城墙,古代城门是木制外蒙铁皮,很难经受撞击,木制城门也无法抵御火箭齐射。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攻城时下马登梯,能轻易攻下大多数城池(用人梯,或 *** 简易木梯、板车加大树干 *** 简易冲车)。

专门攻打城门的攻城锤

三、州县守备将校、士兵与攻城的名将、野战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州县守城的武将,只是县尉、校尉,和身经百战攻方大将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历史上州县极少能在没有野战军增援下守住城池的,一旦守住能名动天下(如杨延昭用水浇墙,结冰退敌)。

守备州县的地方部队数量很少,多为几百上千,官兵大多没有实战经验,守城临时征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纪律,甚至连护甲、武器都没有。

守军体格和作战能力,无法与身经百战的野战军相比,如明朝倭寇作乱,53个倭寇连续攻破20多座城池,杀伤守军5千余人,这53人居然一个没死,古代州县地方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唐代石头建成的城门与城墙。

守方武器简陋,严重缺乏弓箭手和弓箭。

守城更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对于古代州县来说,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种,弓箭是极其昂贵的军事物质,无法大量采购和储存。

失去弓箭的守城部队,是无法形成对攻城方的威胁的,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近距离射杀城墙守军(野战军多的是神箭手)。

唐代石头建成的城门与城墙

攻城的危险在于攻击大城、都城和战略要塞,这些城池有护城河、高墙、瓮城、野战军,攻城方式与州县完全不同,主战场一定是在城下的野战。

如北京西安襄阳这种战略要地,守军(包含野战军和平民参战)往往需要10万以上。在大城守城战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内,主力需驻扎在城外,甚至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与城池互为犄角,即使守方来了援军,也是作为野战力量驻扎城外。

大型抛石机

城下守军以壕沟、木栅、拒马、护城河等作为防线,任务是防止敌军和攻城设施靠近城门和城墙,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

在这种战法下,攻方被层层阻击,很难找到薄弱环节,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弥补薄弱地段,失利时可退回城内休整。

更要命的是城墙外守军能在攻方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反击、夜袭的,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电影《圣女贞德》、《特洛伊》就体现了这种战法,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

大型登城梯,突出部位不低于城墙高度

所以古代守大城实际是野战的延续,如果攻方已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爬墙头的时候,那是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攻击方清楚,一旦攻击大城市,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

如都城、长安、潼关、洛阳、襄阳、徐州、合肥等,刘秀守昆阳、哥叔翰守潼关、吕文焕守襄阳、王坚守钓鱼城、 袁崇焕守北京、太平军守安庆,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守城大战。

对于惨烈的攻城战,之一批士兵为何明知必死,还要前赴后继的往前冲呢?这是因为古代有严厉的战场制度和异常丰厚的奖赏。

一是战前动员,主帅会晓喻各军,攻破此城的重要性,颁布退缩不前的制裁措施,之一个登上城楼的奖赏。还有一些特殊政策,如破城后允许洗劫三天等等,更先好酒好肉犒劳三军一顿。

二是古代军中有严厉的军中连坐法:主官如带头冲锋,士兵必须奋勇向前;主官战死而士兵逃回者,一律处斩。另外攻城时设立督战队,主帅未下令收兵,官兵退缩者杀无赦。

三是首先登上城楼者,奖赏异常丰厚,诸如封侯、连升三级,可谓升官发财,官兵无不踊跃。战时主帅除指挥作战外,还要细致观察是谁之一个登上城楼,攻城官兵士气大振。

四是攻城与野战的危险性并没有多大区别,在阵地战、野战中的生存几率和攻城战并无多大不同。乱世士兵就是冲着吃饱饭来当兵的,现在多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会更加卖命。

古代几乎没有攻不下的城池,极端例外是钓鱼城,屹立数十年不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城墙,小编实地去看了家乡(州城)古城墙,只有几米高,搭个人梯就上去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7/514019.html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之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对武则天和李治的地下恋情,李世民知道吗?知道后他是怎么想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有个说法,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就发觉武则天的不同凡响。他之所以不宠幸武则天,就是怕她会扰乱李唐江山。还有的说,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的畸恋,所以才把武则...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田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击败,曹操以少胜多,袁绍感觉很窝囊,吐血而死,袁绍死后,曹操还要赶尽杀绝,继续追杀袁绍的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最终统一北方。袁尚被杀时,曹操下令,谁敢哭就杀谁,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一个人敢去吊祭,这个人是...

朱元璋为何在选择继承人时一意孤行?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在选择继承人时一意孤行?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元璋在确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明白日后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了。那么,朱元璋既然已经知道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他为什么还要立朱允炆为帝呢?我们说朱元璋料定有人会反对朱允炆,这个话是有充分证据的。最重要的...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郑国公常茂只是袭父亲常遇春的爵位罢了,并没有什么实质功绩。常遇春何许人也?朱元璋曾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对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为何蜀国要不停的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诸葛亮...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阿娇最后如何会沦落到如此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阿娇最后如何会沦落到如此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陈阿娇就是金屋藏娇的那位,可谓是大名鼎鼎。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母以子贵”向来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法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之所以被卫子夫替代,主要就是因为陈阿娇没有给刘彻生个一男半女,加上其性格张扬跋扈,不可一世,最终上演了一出失宠的悲剧。...

司马亮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司马亮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司马亮,西晋宗室大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叔公汝南王司马亮遭人杀害,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的第一个王就此落幕。司马亮是八王之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王,按理来说应该受到诸王的尊敬,那为何他会被自己的侄孙楚王司马玮杀掉呢一,出仕曹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