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的聂市古镇旧记
聂市镇(现在的地名)位于洞庭湖北,距岳阳市40公里,河水依附黄盖湖,北靠长江,汇入洞庭湖。明末清初,聂家市(古时称呼)的茶业发达,全靠此河,运输直销汉口,当地人把这条河称为黄金水道,有小汉口之称,是湘北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著名的湘北古镇。
聂家市是岳阳临湘的一个小集镇,在京广铁路的北端,隔江与湖北省洪湖市新堤镇相望。古代交通闭塞时,是湘鄂两省水道通道。长江南北两岸,商贾云集,从明清时起,即为湘鄂两省茶叶、苎麻、棉花、白布集散地,特别是茶叶,更为兴隆,茶行数家都是“西客”(山西商人),用土法泡制茶叶,压制砖茶,直销汉口。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小镇已不复往昔的繁华,但至我小时,小镇依然还是不减当年,座落在小河旁的小镇,依山傍水,环境宁静。每当桃汛季节,一河春水,浮着水中的蓬船,雨打蓬船,滴滴答答,真是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水乡美景,是天然的“春雨江南图”。
聂家市青山绕河,前后周围为丘陵地带,有条小河可进黄盖湖出太平口直达长江至汉口。在远古全靠水陆运输的年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聂家市很早就成为商业码头,是湘鄂赣周边的集市贸易地,明清民居风格的模型,至今犹存,街两旁的房子,大多数是青砖粉墙,檐角翅出,只有些残垣断壁,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了。老街隐藏在新街的背后,街面上的埔圻石虽然被撬了大半,但街中间剩下一条窄窄的麻石小道,依然记录着当年独轮手推车碾过的轨迹,正因为聂市有这样的古老风格,明清民居建筑流风余韵,人文地理环境,别有风味,所以30多年前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巴陵窃贼》的岳州府外景就选在聂家市老街。过去的老街都不宽,铺面门前都搭有冰铁棚,可以遮风避雨,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脚,便利顾客,两边都可以做生意。
聂家市清末民初始成墟落后成集市,再成市街,往菜市场的巷子里还埋有晚清同治和光绪时的坟墓,原街市在杨树湾,后因涨水才南迁至现在的地址靠近高处小山坡丘陵地带,开始沿河没有建屋,后因上海开埠武汉是南北九省通衢当南北水陆交通要冲,物畅其流,聂家市小河可以经黄盖湖出太平口直达汉口,陆路有粤汉铁路直达武昌,聂家市出进货物都要在武汉贸易,为了便于水路运输,商家又在沿河做了一大批房子开铺,靠近河岸的屋,就叫伴河岸的屋,对面的屋叫伴老岸的屋。所建的屋都是共墙搁嶺,这是为了大水涨到街上时减轻对房屋的冲击力,很符合现在的力学原理。随着聂家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的增多,生意兴隆,收益丰厚,做生意赚钱更多。商户都扩大经营,增添百货,农民卖茶叶也更加丰足,购买力强,市场经济活跃,由农工转商的就更多了,周边省份的商人也络绎不绝地来此搞贩运和开店长期做生意。宣统三年,因鄱阳湖大水,赣江南昌段有部分农田遭淹,农村欠收,经济萧条,城市生意不景气,当时就有丰城、高安的商号转此开业,樟树、吉安到此开药店,武昌的“顾保和药店”也迁到这里来了。所以那时聂家市商家有四帮:“鄂帮”“晋帮”“赣帮”“本地帮”。聂家市街上的商家外省人多,药店多,山西人经营茶业的多,叫做“三多”。又有湖北咸宁、新堤、新店、螺山到此做杂货生意的也不少。那时各地有各地方的崇拜偶像,因此地江西人很多,就在中街后面建起了江西人侍奉的许禛君的“万寿宫”,占地千余平方米,里面的地面都是铺的很长很宽的青石板,富丽堂皇,小孩子都到里头去玩。夏天,大人也到里面去乘凉。此后胡氏宗祠、康公庙、王爷庙也陆续建起。聂家市老街有1公里多路长,宽约5米,沿河路比较直径,上街原起方志盛码头至牌楼,康公庙叫“中街”,聂家市初级小学以下至天主堂叫下街。1930年沿方志盛码头南伸有钱的人又做了许多铺面在方志盛码头至新建铺面的交接处叫“新街口”。伴坡岸的一边美国人建有基督教“福音堂”。紧伴“福音堂”的就是“胡钰记”大屋,再过去百米就是隐在丛林中的桐梓山了。当时有字号的铺子30余家,街上常住户有一千多人,平时往来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大约二千多人,主要来自湖北、通城、崇阳、蒲圻、天门、沔阳、监利、嘉鱼及江西修水。《鄢家桥》在桐梓山前面的河坡上,紧靠河沿起屋,开门即见门前的流水和对面的青山,因地势局限,只能沿河起一边铺面,所以以前叫鄢家桥半边街。那时的小孩恶作剧还讥笑一只眼睛的残废人,叫做鄢家桥半边街。住户大都贫困,主要是 *** 鞭炮业,用土作机子脚踩手动 *** 鞭炮,手工操作,轮流替换,日夜不停,当时鞭炮户约有20多家,门面狭小,仅可以做事和住人,别无空隙。当时 *** 的鞭炮产量大,销路广,除供应本地需要外,还远销批发给周边邻省的通城、崇阳、大冶、阳新、修水等地,也有两家小饭铺,坐落在桥边的河沿上。主要是方便路过此地的挑脚夫和临时摆点的小摊贩,午间好打个“中伙”,菜按小碟子按质计价,大都是小鱼小虾、青菜、豆腐。饭是棋子米(只褪了谷壳的米)。鄢家桥名称的由来,据说在清末民初,有一鄢姓富户,为了行人过河方便用木头和石块跨河建了座桥,修桥铺路做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几经兴废,现在建成了水泥大桥。
康公庙在聂家市初级小学南上边(康公本是河南的地方神,河南人抗金有功,官封太保,聂家市人称东太保,不知什么时候移植到临湘湘北一带,得到奉侍,这大概与宋室南渡有关系吧),庙前边是一大片石板地,约2000㎡,摆摊设点玩杂耍、演戏都在那里,小孩子掷骰子赢红蛋,买糖菩萨、立牌九,玩扑克赌输赢也在那里,买碗糕、汤圆酒糟、油绞、猪耳朵各种零星小吃,应有尽有。康公庙靠南处还搭有戏台,每逢初一、十五和春节,正月间就上演地方花鼓戏,戏班子住在下街杜长妈屋里,著名的演员有袁仲秋、杨作武,桃林人,袁擅长旦角,嗓子很好,做作也佳,杨作武丑角演得活灵活现,那时演地方的都是男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来聂家市演戏已是中年了。1948年春节,岳舞台的戏班子也在康公庙搭台演出,李攸凤演的《空城计》扮演诸葛亮,演的非常到位,形象逼真。当时演花鼓戏的剧目有《孟姜女哭长城》《诸绪良跳长城》《打金枝》《三娘教子》《朱氏割肝》《孟氏割股》《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沔阳、监利有时过江来聂市演戏,也在康公庙搭台演戏。湖北天门的手艺工人大会做糖菩萨,小孩子最喜欢买,这种糖菩萨三国、水浒各种人物形象,蔬菜、瓜果、虫鱼鸟兽都做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小孩子既可以玩又可以吃,这种艺人大都是祖传,真是身怀绝技。这种手艺工人技术高超,小孩子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现卖现做,动作快速,不一会就满足了小孩子的要求,原料是用挽手糖加各种色彩调配,用洋铁盒子配点小火使糖软化,便于操作,做成后,糖菩萨就发硬了。
湖北沔阳和天门闹水荒时,都有绝技在身的民间艺人到这里演划彩龙船,玩蚌壳精,打“三门鼓”,唱道情,耍猴把戏的也很多,每逢年节,上街和下街,三十和初一晚上举行灯笼火把比赛,大都是这里分发火把,火把原料是用一捆干竹片沾了点煤油点燃的,举在手中,亮光耀眼,一般都是百把人排成长龙组成直队,里面半大的小孩子居多,上街、下街看谁的人多,亮大,搞得不好,各不相让,争论不休,就殴斗起来,往往有被打破脑壳的和打跛脚的,白天抬故事举“天星”,也是相互对赛,互赌输赢(举天星这里民俗把一个几个月的小孩绑在接起来的几根铁棍上,约50米高,伸向天空,叫举天星),划彩船、放炮竹、打战鼓,一直玩到初一、十五元宵节,农历七月七是“鬼节”,又叫于兰会,把许多用干电池扎成的小花向河中放去,叫做“放荷灯”,河水中像布满了许多小星星与天上的星星相映,已经是水天不分了,这些玩艺都是从康公庙这里开始。1925年乡绅富户和街民在方志盛带头集资下,又在下街顶头处建起了九如桥,九如桥是座大铁板铺成的大桥,铁板是从“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运来的。大整板啣接起来连成长的大整块做桥面。有2000多米长,宽度和跨度可以通过现在6吨重的大卡车绰绰有余,这样香屋嘴、三河、丁畈、池塘畈、羊楼司的农民上街卖茶叶可以用土推车就方便多了,聂家市街上购买货物也便于运回家中,这样省工省时多了。九如桥的铁板是方志盛七老爷亲自到汉阳选料用上等好铁铸成的,厚度有5厘米,并排过两辆马车和成队的手推车都可以载得起重量不成问题,也不怕水冲击,山洪爆发,桥墩巍然不动,牢固结实,所以能历经百年。这就是古时的聂家市,现今的聂市镇。
( ***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建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