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江苏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04)210

2005年,《泰州日报》收到了一封特别来信。

写信人名叫“吴元大”,家住江苏省姜堰市(今泰州市姜堰区)城北吴家舍村,在信中,他介绍自己是元末明初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后裔,他和他的家族在当地已隐居600多年了。

这么多年来,他们家族600多名村民一直遵守着一条祖训:生姓吴、死姓张。

也就是说,他们生前姓的是吴家姓,但死后的墓碑上刻的是本姓“张”。

吴元大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当地民政部门,能批准他们家族集体改回“张”姓,在信的末尾,他还提到,自己有家谱和祖宗牌位为证。

600多名村民集体要求改姓,而且自称是历史名人后裔,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泰州日报》和当地电视台的极大关注,为了查明事情是否属实,记者决定到吴元大家里,一探究竟。

一、“生姓吴死姓张”

见到记者到来,吴元大立即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在上初中时,就发现了家族的“秘密”。

有一年除夕,吴元大趁祖父吴怀宝在请“木主”时,抬头看了一眼上面的字,结果发现他们祭拜的祖先竟然叫“张广文”。

自己家明明姓吴,为什么要祭拜姓张的祖先?

吴元大疑惑不解,直到这时,祖父才告诉他,家里一直在遵守一条流传了600多年的祖训——“生姓吴死姓张”。

而且,不光他们家遵守,整个吴家舍村都是这样。

说着,吴元大拿出了一个三层的木质牌位,打开正面和背面后,他从中抽出了一块薄薄的木板,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一段话:

“……吾辈九世孙调查吴氏源流支派,实系世居海陵(泰州古名)东,地名草堰,张氏所出。何故?

追忆由姑苏城立我始祖张士诚,与大明朱元璋得帝后,与张争战以来,厥后迁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吴氏家,埋名改姓吴。

是以上下数百年,风教流传,恐其失旨,编辑详载木主内。今而后,知先主箕裘勿莫,使子孙纪念不忘,享千秋之俎豆,宴二社之鸡豚。自兹之后,凡我同姓,生姓吴,死姓张,故作此文志之……”

这段话是张士诚的九世孙,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所写,之后在家族内世代流传了300多年,如今,已传到了吴元大这一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

他们这一支吴姓人,祖上本来世居海陵,为张姓,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夺天下,不幸兵败自杀,他们这支张氏后裔,为了活命,只能跑到淮城舅舅吴氏家,从此以后,他们就隐姓埋名,以吴氏后人自称。

然而,仅凭这一张木牌,还不能确定吴元大就是张士诚的后裔。

毕竟,从公元1367年张士诚身亡,到公元1666年,这中间还有近300年的时间,张士诚的后代是如何流落到姜堰城北吴家舍村的?

据《温张族谱》记载,张士诚与妻子刘氏育有五子,吴元大这一支的祖先,究竟是张士诚的第几子呢?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史书和民间家谱中,进一步寻找答案。

二、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小名“九四”,132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史载他“少有膂力,负气任侠”,是一个力大无穷、为人仗义的少年。

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带着三个弟弟,做起了私盐贩子,由于张士诚仗义疏财,经常为当地老百姓打抱不平,所以,张士诚的私盐生意越做越大,张家兄弟也积累了不少财富。

公元1353年,张士诚带着三个弟弟和17名胆大的盐丁正式起兵反元,张士诚的势力发展得很快,到了第二年,他就攻占了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

之后,张士诚攻城掠地,先后攻克了常熟、平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部下将士达数十万之众,与盘踞南京的朱元璋已成分庭抗礼之势。

公元1363年,张士诚正式将国都定在更加富庶、交通更便利的平江(今苏州),改称为“吴王”。

张士诚统治江苏十余年,外能保境安民,内能轻徭薄赋,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当地百姓都很拥戴他。

据说,有一次,张士诚从常州败退平江,沿途百姓怕将士们迷路,纷纷在路边挂起了“天灯”,这一行为慢慢演化成了当地的节庆习俗。

被誉为“元四家之一”的大文学家杨维桢,曾评价张士诚有四个优点:

“兵不嗜杀、闻善言则拜、俭于自奉、厚给利禄而奸念必诛。”

张士诚的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明史》说张士诚:“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就是说张士诚这人,虽然不爱说话,但是缺少谋略、目光短浅、对部将尤其是亲信,约束不严。

这就导致了,张士诚的三个弟弟、女婿等人,在军中骄奢淫逸,肆意玩乐,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张士诚定都平江三年后,朱元璋剿灭了盘踞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下一步就准备对付张士诚了。

熟通兵法、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并没有派大军直扑平江而去,而是以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命他们率20万精兵,先攻平江的外围湖州等地。

到了公元1366年年底,张士诚外围辖地尽失,平江成了一座孤城。

期间,张士诚带兵屡次突围,但都无功而返,平江百姓见状,纷纷表示要与张士诚一起死守平江城,就这样,平江军民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对劣势下,愣是死守了8个月,使“明主百计不能下 ”。

1367年9月,徐达亲自领兵,发起总攻,结果,平江失陷,张士诚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应天,当天晚上,张士诚趁人不备,上吊自杀,终年47岁。

三、张士诚死后,他的后代去哪儿了?

被俘自杀前,张士诚曾做了三件事:

之一、千方百计将困在平江的家族年 *** 丁送到城外;

第二、一把火烧了城中所有户籍账册;

第三、交代妻子刘氏,让所有妻妾全部自焚而死。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张士诚被俘前,他的5个儿子应该已经逃出去了,那他们究竟去哪儿了呢?

从历史记载来看,张士诚的后人主要有这几个去处:

其一、泰州兴化仓巷

平江城破之前,张士诚密令堂弟张士俊,率部分兵力突围出城,然后返回故乡泰州兴化,以求东山再起。

张士俊安顿好之后,就把藏匿在民间的张士诚儿子接回了老家,为了掩人耳目,张家后裔一直生活在以仓巷一带,以种地和做泥瓦匠为生。

直到清嘉庆年间,张士俊的第19世孙张如珍,见明朝覆亡已久,这才开始兴建“张氏宗祠”,这是江浙地区唯一的张士诚家族祠堂。

其二、湖北省监利县

据《温张族谱》记载,张士诚的四子、五子在平江城破之际,被乳母何氏带着,逃难到了江西黄土坡夹河口。

在过渡口时,兄弟俩被识破身份,为了保住张士诚的血脉,船工温良弼当即收二人为义子,二人遂认温良弼为父、何氏为母,都改为“温”姓。

后来,兄弟俩的后人建了《温张族谱》,迁居到“沧湖垸走马岗(今湖北省监利县)”一带生活,世代繁衍至今。

这支张氏为了纪念祖先张士诚的最初称王之地,一直沿用着堂号——“高邮堂”。

其三、苏州西郊光福镇府巷

苏州西郊光福镇有一个村,叫“府巷”,当地有很多村民姓“府”。

可在宋人编的《百家姓》中,并没有姓“府”的记载,这也就意味着,“府”姓是到了明朝才出现的,而且这个姓,是张士诚的后裔隐化而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当地人相传,张士诚被俘后,他有一个儿子没有及时逃出去,幸亏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带着他,躲在王府的废瓦堆里。

但这么躲下去也不是办法,一旦被朱元璋抓住,他们俩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趁着夜色正浓,老仆人随手捡了一个破灯笼,决定带着小主人逃出城去,然而,当来到城门口,二人却被守军拦住了。

情急之下,老仆人看到原本印着“王府”二字的灯笼上,如今仅剩一个“府”字,便急中生智说:“大人,我们姓府,是住在卧龙街的平民百姓,我儿子一早出城办事,到现在还没回来,我不放心,就想带孙子出城找找。”

守军不疑有他,便真的放他们走了。

就这样,老仆人带着张士诚的儿子,一口气逃到了光福,之后,他们就以“府”为姓,在当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府巷村。

除上以上兴化“张”姓、监利“温”姓、府巷“府”姓,是张士诚的后裔外,如今的“虞”姓、“吴”姓也有一部分是张士诚的后裔。

“其世谱所载,王更有二子,避出他所,为虞、吴二氏云。”——《吴王张士诚载记》

那吴元大这一支张氏后裔,究竟是怎么到姜堰城北吴家舍村的呢?

这就得提到明朝初年的“洪武大移民”了。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惩罚苏州城内,那些原来支持和拥戴张士诚的豪强富贾,就下令:

将江南特别是苏州的富户大族及张氏族人,迁徙到苏北、安徽、河南等贫瘠之地,并对他们收以重税。

为了逃脱惩罚,生活在泰州兴化仓巷的一支,也就是吴元大的祖先,就逃难到了淮城之西的吴姓舅舅家,从此随舅舅,改姓了“吴”,后来,他们又迁移到姜堰区城北村一带,定居了下来。

总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自2005年姜堰城北吴家舍村600多名吴氏村民,要求集体改姓的事迹,报道出来后,一时全国涌现出了许多自称是“张士诚后裔”的人,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宗族力量的强大,更说明了,张士诚在后人心中,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英雄人物。

如果像秦桧那样坏事干尽,他的后人只会感慨:“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怎么还会大张旗鼓地宣扬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8/518730.html

“江苏600多名吴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的相关文章

刘贺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作为?

刘贺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有哪些作为?

刘贺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史书对刘贺在接到玺书到被废的这27天里的记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因为史书并没有完整地记载刘贺在这27天里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而是记载了他在这27天,究竟犯了什么错误。由于刘贺犯的错误...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初,他麾下的重要谋臣姚广孝曾经嘱托称:“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文臣,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将来入主南京之后,一定要留下他的性命。如...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 宋代诗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张先是乌程人,出生于北宋建国三十年。那是个好时代哟,读书人最受欢迎,文人最被受尊重,据说犯了该杀头的重罪,也可以刀下留人。那个时代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张先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亲张维被迫放弃求仕之路,...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曹操帐下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其中以荀攸最为曹操倚重,为其“谋主”。既然荀攸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为何没有郭嘉他们那么出名呢一,出身名门荀攸出身颍川荀氏,为广陵太守荀昙之孙,名士荀彧堂侄。荀攸早年丧父,因此跟随祖父荀昙一起...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开封府雍丘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因刘...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临死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架空孔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夷陵之战过后,刘备病入膏肓,好在当时赵云援救及时,否则刘备根本回不到蜀地,极大可能会被东吴将领生擒、活捉。届时刘备又将如何自处?如何面对孙权,这很难说。但是在刘备回到蜀地,也就是白帝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