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三国尽归司马懿”的典故。
魏蜀吴三国争雄逐鹿了上百年,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却让不起眼的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有人说,是司马懿靠着长寿,把同一时代中他辅佐过的、对抗过的能人都熬死了,才得以翻身。
但这并不全面,也不止于此。
司马懿60岁时才得到重用,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他稳住自己,打磨本领,静待时机。
被重用后,他更加沉心静气,做事非常努力,但又不逞强求功。
直到72岁,司马懿瞅准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终结了三国并奠基下大晋。
了解司马懿的故事,我恍然顿悟:
原来,好的人生都不急于求成,也不怕大器晚成。
因为所谓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而成功,也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与其急于去要结果,不如慢慢精湛过程,给过程时间,也给时间耐心,时间总会给你更好的答案。
曾经有人问鲁豫:
“你做节目十几年,采访过无数成功人士,你觉得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鲁豫平静地回答:“不着急。所有的光环,都是日积月累中的厚积薄发。”
的确,成功从来不会一蹴而成,而是在持续积累中,绵绵用力才能久久为功。
我的一位朋友,名牌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
刚入职,他迫不及待地抒发雄心大志:“要用一年时间进入中层,再用两年时间晋升高层。”
但现实是,主管派给他做的都是打杂工作:发快递,送标书,做会议记录,看基础材料。
朋友很不满意,认为自己被埋没,他急切地想找机会展示自己。
终于等来一个月一次的总经理会议,在给总经理倒水的间隙,他忍不住毛遂自荐,希望被公司重用。
而总经理不紧不慢地问了他一些基础材料的问题,他支支吾吾,答得并不流畅。
总经理笑着说道:
“任何想干大事的人,都会先踏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年轻人,你很聪明,但是要慢慢来,不要着急。”
朋友听后很羞愧,但也被点醒了。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着急将自己的目光仅仅放在眼皮底下,而是从长远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写道: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
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任何微小的坚持加之持续累积的力量,方能守正出奇,将平凡变成非凡。
作家刘同从小有文学梦想,大学就写出了人生的之一部小说,但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他很着急想被看见,就想出了自造流量的歪办法,但白做无用功。
经过了一段焦灼的时光后,刘同终于认清现实,想写好就先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夫。
最终,他用了13年时间,坚持写了800多万字,才凭借《谁的青春不迷茫》制胜稳赢。
他说:“你要忍受十几年不被认可的日子,写上几百万字,如果你还没有放弃,可能它就会回报你。”
没有日积月累的持续用力,哪里有厚积薄发的一鸣惊人。
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给自己时间,也给自己耐心,不为更先也不耻最后。
即使过程很慢,可能会落后或失败,但驰而不息,慢而有恒,终达到你所向的目标。
心理学上有个“瓦达伦效应”,瓦达伦走过无数次钢索,从未出错失利。
但在73岁的最后一次谢幕表演中,他却离奇地从几十米的钢索绳上掉下来,意外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回应说:
“这一次他太想成功了,表演之前他一直自言自语‘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表演,它对我很重要,我一定不能失败。’”
而正是这种过度紧张的情绪和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了他的失败。
当一个人急切想做成某件事时,他的注意力反而不是专注于目标,而是会被焦虑情绪操控。
越焦虑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而越急功近利就越容易偏离本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反倒不如静下心来,稳住心绪,方能摒弃杂乱,沉重应对万难。
曾国藩初入京城,在官场沉浮,经常有浮躁之气。
他便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唐鉴开出的药方是一个“静”字:
“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听后,曾国藩醍醐灌顶,于是每天都修习 *** 功夫。
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 *** ,也从静中获得。
再遇到重大事情时,他不再急躁草率行事,而是点香 *** ,经三思后再拿主意。
后来他做湘军统帅,带兵打仗,更是以静字自制。
尤其在军事艰难、生死攸关时,曾国藩都会独自到静室中,瞑目 *** 一会儿,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待心明神定了,再做出正确决策。
正如他所了悟到的:“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人只有静下来,心思才能清明,思考才能深刻精微,处理事情便能从容不迫、省心省力。
若非做到了泰然处之、稳中求进,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有不着急,才能冷静应对,不被突发的事件冲昏头脑,也才能拨开眼前表象,利于快速找到解决 *** 。
正如古人警言: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冷静安详,为处事之一要法。”
遇事紧张慌乱,就难成大事,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然,每遇大事必有静气,静则神明,疑难冰释。
若习得“静”之智慧,世事皆可拨开迷雾、迎刃而解,人生方能得稳妥,得顺当,得喜乐。
国学大师齐善鸿曾说:
“着急是人生命中最错误的程序,不要着急,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规律,着急也没什么用。小事不用着急,大事不能着急。”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要合乎规律,循序渐进地去生长,不急不躁地去经历。
当然,如果你想要一个好结果,必然要在过程中强准备,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前三年,他一心沉迷花天酒地,无心处理朝政,并立下牌令不允许任何人劝谏。
当政三年间,他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视他为昏君,纷纷为楚国前途担忧。
大夫伍举看到天下争霸形势对楚国很不利,心急如焚地跑到朝中觐见楚庄王,但他也不敢直说,就绞尽脑汁地给楚王出了一道猜谜:
“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
楚庄王笑语:“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何必着急?”
随后几天,又有多位大臣冒死劝谏:“大王啊,您再不管理朝政,楚国甚危矣!”
这时楚庄王发现时机成熟,而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朝中大臣也早已了如指掌。
半个月后,他便大刀阔斧整顿朝纲,废旧令,颁新令,诛杀庸臣,重用忠臣,全面励精图治。
一年后,他又亲自带兵征战齐、晋、宋国,最终问鼎中原,称霸天下。
楚庄王看似荒诞的三年,其实是蛰伏的三年:
三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丰满羽翼;三年不动,是在运筹帷幄,决定志向;三年不鸣,是在观察动向,谋划策略。
松浦弥太朗的《慢慢变富》里有这样一句话:
“‘等待’是一切的基本功,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将‘等待’二字铭记于心。一个‘等不了’的人绝不可能取得成功。”
不必着急忙慌的想着快速去赢,而是从容镇定地慢慢来,要能等得起,就会等得到。
学会等待最为了不起,在那过程中耐得住煎熬、经得起考验、也才配得上预期的成功。
好的人生是埋下种子,精心养护,静待花开。
毕淑敏在《星光下的灵魂》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
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啊。”
不着急,慢慢来,花不逢时不会开,果不成熟不能摘。
缓慢而有恒,才是对自然规律更好的顺应,也是对时间和过程更好的回应。
人生漫漫,不必急于只争朝夕,坚持到最后才是真的赢。
愿你我不着急,慢慢来,不慌不忙地把日子过得细水流长。
来源:帆书APP原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