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傅作义向卫立煌出示蒋介石手谕,卫立煌脸色大变,傅作义:赶紧逃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29)460

一、尴尬存在的国军名将

卫立煌在蒋介石手下,堪称是尴尬存在。虽他号称是蒋介石五虎将之一,跟陈诚、顾祝同等平级。可惜卫立煌既不是浙江籍,又非黄埔系,想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始终都差那么一口气。

比如北伐结束后,刘峙和顾祝同,功劳虽没有卫立煌大,却都升任为军长了。可卫立煌却是副军长。哪料没多久蒋介石又下命令,副军长不得兼任师长!一下子,卫立煌等于被架空了。

还有抗战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担任司令长官后均兼任省主席,以便军政统一,更好抗日。结果到了卫立煌这里却破了例,虽他出任了之一战区司令长官,但河南省主席之职,却让卫立煌等了近九个月。

哪料又被蒋介石给撸了。那是1942年除夕,蒋介石宴请几位手下,卫立煌便在名单之内。也许是因卫立煌名声响,孔祥熙也在当晚设宴,出席的还有宋庆龄、宋美龄,竟然也请卫立煌赴宴。卫立煌权衡再三,选择去孔府。

蒋介石开宴时得知此消息后,顿时黑了脸——可不是因卫立煌不给他面子,因为蒋宋啥关系都清楚。那么蒋介石为啥黑脸?说出来都让人啼笑皆非,由于蒋介石深受宋美龄影响,对西方的“13”这个数字比较排斥,认为非常不吉利。因此当晚共宴请了14位。

这下好,卫立煌这一缺席,正好是这个“13”。于是蒋介石二话没说,就拉上一位秘书加入到这次“大佬宴会”中。此事过后没多久,蒋介石就不让卫立煌,再兼任河南省主席了。

转过年来,卫立煌就被蒋介石一脚踢出国门,当上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不过这反而对远征军来言,成了一件幸事。因为之前的中国远征军司令是陈诚,他是蒋介石心腹,因此总跟美国盟军总指挥史迪威闹别扭。

史迪威清楚,陈诚之所以如此豪横,是因背后有人,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气得画个圈圈,称蒋介石为“花生米先生”。

如今卫立煌接替了陈诚,就意味着捋顺清了彼此关系,这让史迪威很高兴,故而点评卫立煌是国军中“最能干的将领”。

当然,还有在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和熊式辉在东北配合默契,一度让咱 *** 吃了大苦头,但蒋介石却非把陈诚弄到了东北,一下子东北乱套了,被翻了盘。

最终蒋介石只得又请卫立煌出山,把陈诚替换回来。当时气得卫立煌夫人都骂:救了你们(陈诚)一家,不是坑了我们一家?有权有利的事你们争,弄得不可收拾了,就把烂摊子交给别人,叫别人去当你的替死鬼!

但骂又能如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卫立煌虽是国军中超一流的名将,蒋介石五虎将中真正且唯一的“虎将”,可惜却尴尬存在于国军之中。

二、“不学无术”的卫立煌

按理说,蒋介石三番两次逼卫立煌上任东北。也就是说意识到了东北出了大问题,如今也唯有卫立煌能解决,故而应给予卫立煌发挥空间和信任。但若真如此了,还是蒋委员长吗?

对蒋介石失败的诸多反思和总结中,他没事瞎插手,乱指挥是一个公认的原因。如淮海战役时的杜聿明,已经快跳出粟裕的包围圈了,结果蒋介石却派飞机空投命令,不得撤退,必须去救黄维!一下子就把杜聿明坑入了功德林。

卫立煌也这种情况,1948年9月25日,蒋介石眼见遥控指挥卫立煌不起作用,便把他召入南京当面命令:必须西进!卫立煌深知东北是咋回事,一听就明白,蒋介石又开始乱指挥了,故而坚决反对,表示:若这样的话,那我就辞职!

蒋介石表面上风轻云淡,心里却万马奔腾,只是不好意思撕破脸。就这样转过天来,蒋介石拉来顾祝同,再次跟卫立煌讨论东北局势,命令必须急援锦州,放弃长春。

卫立煌据理力争,蒋介石控制不住自己了,怒斥卫立煌:你不学无术!所谓,打仗这事没人比我懂!这下卫立煌扛不住了,只得答应。但卫立煌却也一肚子气,在飞回东北时,曾降落北平。

傅作义自然接风设宴,卫立煌是一肚子苦水,就对傅作义说了出来,但傅作义能怎样?只得不住安慰:信总裁,得永生!卫立煌也明白傅作义,只得苦笑连连,随后飞回了东北……(出自《事略稿本》)

但就在卫立煌跟傅作义倒苦水时,蒋介石却已经出手了,亲自给范汉杰下令:我跟你们总司令说好了,你的四十九军明日就向锦州开拔!

对这件事,廖耀湘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他也认为蒋介石纯属乱指挥,“我认为要主动向蒋介石提出更好的比较积极的对策,否则他以为我们坐着不愿行动,企图回避战斗,看着锦州被围袖手旁观不救,道义上说不过去”,然后提议卫立煌再上谏!

可惜又被蒋介石驳回,廖耀湘表示:卫长官,你怕啥啊,咋就不敢跟委员长打一架呢?随后鼓励卫立煌,“再犯颜直谏,坚持我们共认为是真理的主张”。

就这样不学无术的卫立煌,由于屡次反驳蒋介石,搞得蒋介石震怒飞到北平,然后再去了东北。最终是啥结果?也就不需多说了,反正都知道,卫立煌兵败东北了……

三、傅作义:赶紧逃

1948年11月,东北上空的硝烟逐渐散去,辽沈战役结束了。卫立煌兵败逃出沈阳,经葫芦岛飞到了北平。

傅作义再次设宴接风,卫立煌依然是一肚子苦水,就想对傅作义好好念叨,哪料却发现傅作义似乎也心事重重。彼此都是 *** 湖,其实一个眼神,就能明白为何了。卫立煌一下子想起,十月份时蒋介石到过北平……

于是卫立煌直接问道:“是不是总裁有过指示?”

傅作义略一迟疑,便也坦然了,递来一张纸。卫立煌接过一看,脸色大变,是蒋介石的一封手谕:卫立煌对于指挥部署迟疑不决,贻误战机,失去东北,撤职查办,即着扣留。

卫立煌悲叹一声,抬头说: “那就请傅总座执行吧。”

傅作义却微微摇头道:“我今天扣留你,明天我被谁扣留?北平不是久留之地,你走吧!”

也就是说傅作义抗命不办,反而让卫立煌:赶紧逃吧,别回去了。那么傅作义为啥要如此?

一则,对卫立煌的兵败,傅作义知道,卫立煌无非替死鬼。

二则,卫立煌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去落得如此下场。如今东北打完,下一个战场必然是华北,该傅作义“火上烤”了。自然他就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正是蒋介石的这封手谕,让卫立煌和傅作义,都决定不能再跟着蒋介石混了。于是卫立煌先去了香港,1955年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傅作义则是率部起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8/522948.html

“傅作义向卫立煌出示蒋介石手谕,卫立煌脸色大变,傅作义:赶紧逃”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曹操打仗打了十几年,可以说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提拔了无数的忠臣,他们对曹操基本没有什么异心,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受过曹魏恩惠的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反对呢?司马氏一族一开始也只是曹家的殿下之臣,他是如何夺取政权,又是如何避免了一场因夺权而引起的动乱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你真的了解明明四子朱棣更有能力,为何朱元璋非要传位给15岁的孙子朱允炆?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想,他应该也挺疑惑的,太子朱标去世后,剩下的那些兄弟哪个能力比他强?结果老爸朱元璋硬是隔代传位,扶持15岁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这让骄傲的朱棣如何能心服口服?太子朱标13岁...

襄樊之战曹操为何会派于禁出战?

襄樊之战曹操为何会派于禁出战?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兵北上攻打樊城,发动襄樊战役,关羽一开打就勇不可挡,将曹仁打的不敢出战,向曹操告急,曹操派援军救援樊城。这里面,值得讨论的是,曹操为...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与雍正不合?为何一上位就毁掉雍正改革,雍正又改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奢靡无度,更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毁掉了他爹所推行的改革,他就是雍正的败家儿子乾隆,乾隆为何要毁掉雍正改革?,他又是如何毁掉雍正改革...

武则天能够让李治欲罢不能 武则天哪里好过王皇后

武则天能够让李治欲罢不能 武则天哪里好过王皇后

还不知道:武则天到底比王皇后好在哪里?她有三大优势,让李治欲罢不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世人皆言“脏唐臭汉”,对于唐朝来言,开启这个“脏头”的人是谁?不是李世民强纳齐王妃,而是李治和武则天这两人。武则天14岁进宫,本是李世民的“媚娘”,但可惜李世民却根本不喜欢她。...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是如何对待曹氏子孙的?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是如何对待曹氏子孙的?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 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军政大权,至此,曹魏进入司马氏时代,直至司马炎代魏建晋。政治斗争从来都是血腥无比,从“高平陵之变”后诛杀曹爽及其亲族、部下,以及此后数...

街亭之战结束后马谡与赵云为何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街亭之战结束后马谡与赵云为何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在街亭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丢失街亭,诸葛亮将马谡杀了;而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以牵制魏军主力,结果,赵云因为敌强...

后世对晏殊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晏殊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晏殊(别名晏元献,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