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眉山-洪雅宋“董门十三进士”与“将军”的悲壮历史探究
(玉屏山风景区:唐从祥摄影)
宋仁宗言:“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陆游在《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是对眉山文化兴盛的赞誉。四川省社科院统计两宋时期(960-1279)眉山共涌现以“三苏”为代表的909名进士,形成“宋代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当时南宋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市)所在的江浙一带亦难以望其项背,眉山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之一州”,其中眉山市洪雅县将军“董氏一门”,在约160-170年间共出过“十三位进士”,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洪雅“董门十三进士”为什么在历史上会突然销声匿迹,原本声名显赫的家族在洪雅历史文献中仅留“只言片语”,眉山洪雅“董门十三进士”遭遇了什么?我们在洪雅发现的一块古代石碑中寻找到了答案,而这个悲壮的历史必然会名垂千古!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像:唐从祥摄影)
一 、眉州文化城 宋“进士故里”
眉山洪雅田锡(940-1003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田锡太平兴国三年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是推动宋代的古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在宋朝的政治文化上留下光辉的足迹,田锡是著名谏臣,被范仲淹称其为“天下正人”,苏东坡称其为“古之遗直”,司马光在《田司徒神道碑阴》曰:“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田锡逝世34年后,眉山诞生另一位大文豪——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大成就的苏轼(1037—1101年),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榜眼及第),于是眉山形成空前繁荣的诗书文化氛围。两宋时期今属眉山地区有状元一人(何栗),另外榜眼(田锡,苏轼、杨栋)、探花(孙忭)及第等进士前三甲均有,两宋时期眉州有9大家族,有眉州苏氏(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眉州唐氏(三唐:唐淹、唐庚、唐文若)也被称为“小三苏”、眉州杨氏等为进士名门家族。难怪宋仁宗、陆游会对眉山文化兴盛有赞誉。
(天下正人——田锡像:唐从祥摄影)
洪雅有瓦屋山、玉屏山、八面山,川有青衣江,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历史上有宋代田锡(940-1004)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明代“一门双进士”:张鹏(1482-1524)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张可述(1523–1590),张鹏之子,嘉靖三十三(1554)年进士;杨仲琼(1490-1554)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贵州巡抚曾璧光(1795-1875)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等多位进士名人。今考宋代洪雅“董门十三进士”为最。
二 、洪雅将军镇 董门十三进士
现有放于洪雅县文物管理所(周家祠)的明代《宋董氏十三进士故里》碑。碑文石刻:大字楷书:“宋董氏十三进士故里”。依嘉靖洪雅县志记载,碑文题款:奉直大夫,云南腾越州(今云南腾冲县),知州戴京桂述。后学伍春捷、伍岳、伍岭、伍枝芳立 。碑文时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庚申(庚申(干支纪年第57位)孟冬(农历十月份)吉。据《董氏世谱》纪录:宋真宗咸平年(998-1003)董慤,宋高宗绍兴年(1131—1162年)董济明、董作霖、董作萧、董作舟、董作德、董作士、董作喆、董义方、董作求、董作式、董义正,宋孝宗乾道年(1165-1173年)董恪。
洪雅明代《宋董氏十三进士故里》碑
据明嘉靖《洪雅县志 》记载:“董济明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慤咸平朝进士年份无考,董济明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霖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萧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喆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德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士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求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舟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作式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义方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董义正应志正作山误,绍兴朝进士年份无考。”洪雅宋代“董门十三进士”,出现前后相距约160—170年。
三 、将军舍身救董族 存忠义千古垂名
在2023年6月,经林星华老师引荐,我们在洪雅止戈的一龚姓家农户的房舍里,找到一块清代的石碑。碑长约1米,宽0.7米,已经被破坏成为两部分,石刻文字还清晰可见,在整理这块石碑的文字后,为我们揭开了宋代洪雅“董门十三进士”与“将军庙”的传奇历史,也为我们揭开了洪雅“将军”这个代代相传地名的背后的一段悲壮历史!更是要洪雅人与洪雅董氏后裔永远铭记的历史!
清道光《将军庙董氏纪事碑》 韩学富摄影
整理《将军庙董氏记事碑》原碑文如下:
“□固家之乘兴,国之史并寿矣,自宋欧苏以来……徐序其昭穆,刻其世次□,散者联之新蹟功,辩之上川……徒移族,为之殷盛,考人文之伟丽也哉!吾家系出黄帝孙……殷周秦晋有董(1)狐良(2),史也,汉有董仲舒(2),名儒也。”
“自汉以来,代……枚举,荣生也晚。每就先大父询厥家,世所由来,……先大□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吉阳乡承恩里董家嘴(擢董光明月碑油溪县误)。由宋……殚大折堂董家嘴,遂安家于洪。咸平、绍兴、乾道间,子绳父武弟……三人称巨族焉。按诸邑乘,历历可考。相传先达董济民(3),为宋……被罪,旨下,差将军某稽查,失实。不忍加害,命之逃逸。将军……自缢。”
“今之将军庙即进士之故里也。其一家逃亡星散,莫……氏一线者,实将军有造□董,致杀身不顾,相延以至于今……焚,项将军(5)之恩,於勿替乎?汝止子等其誌之。吾家旧有谱牒……,迄今世远年湮。幸代有传人,先绪未坠,兹丁口数百,由此而……无联,属势情睽,不无途人相视之虞。”
“呜乎!大父於客脑……志情以请教族中长幼贤达,宗谱固,宜急修,而世派於兹……先烈不有家乘,何联涣散?不有宗派,何分序次,荣不学德……光昭宗功,而尊□亲亲之心,有勃然不能自者。谨将自荣四言为句,请正高明□不敢自以为是也。已 光远有耀 世德发祥 宏图甲第 ”
“古怀 仕时应朝永正万文瑄。黼黻(4)。”
“道光壬寅年春季月吉日。”
《将军庙董氏记事碑》白话译文:
“历史以来国家的兴旺,历史记载与国家的存在并存,自从宋代有欧阳修、苏东坡以来,宗法制度与宗族辈次排列井然有序,宗族将其世代的辈分刻在石碑上,失散的亲人可以寻找宗族足迹,继承前辈的功德,分辨并寻找来四川的迁徙之路,并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并可以发扬光大繁荣昌盛,也可以了解家族人文历史的伟大壮丽啊!我宗族出自黄帝孙颛顼后裔,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即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汉代有董仲舒,是儒学大家。”
“自从汉代以来,历代董氏名人举不胜举,董荣也是晚生后辈,每每问祖父宗族历史事情,对于宗族的由来,先祖来自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吉阳乡(今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吉阳乡)承恩里董家嘴,董光明月碑记载的油溪县有错误。自宋代迁自董氏“大折堂”董家嘴,即安家在洪雅,在北宋的咸平、绍兴绳、乾道年间已经在洪雅生根繁衍,而董家的儿子董绳父亲董武兄弟……三人最为富足,是董家的大家豪门。按来洪雅的时间与辈分是可以考证的。据说先祖贤达董济民被宋朝廷问罪,宋朝皇帝下旨,并派遣将军来调查缉拿归案,将军来调查后不是真实的情况,不忍心加害问罪,命令董济民全家逃逸,将军便自杀了。”
“今天将军庙就是进士董济民一家的居住的家乡。这一家人逃亡后四处散离,哪怕还有一脉还在,都是将军对董家的恩德与造化。将军杀身取义自己不顾自己的生命,口口相传到今天不能抹灭,将军对董家的恩情,怎么才能偿还啊?我们这些董家的后人应该永远铭记。我董家以前有族谱记载,到现在年代久远,幸庆一代一代有传人,先祖的记载也没有碑遗忘,寻找人口兴旺,在将军庙出去的后人也没有联系,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目视无睹,不要让外人看见我们不尊重这段历史。”
“呜呼哀哉!祖父已逝世,如何让祖先的遗愿可以传承,我请教宗族的长辈和晚辈与有才德和声望的族人,现在宗族的传承稳固,应该马上完善重修,宗族世系一脉在这里,先祖没有传承与记载,为什么不会涣散而失去联系呢?没有宗族的世系宗派,怎么能分辈分秩序,董荣没有学习宗族的更高功德,也没有光宗耀祖,今有尊重维护宗法礼仪之心,有这份激动与热情的心也是自己不能完成的,董荣恭敬地表达自己几句想法,请亲宗亲们提出意见并指正,不敢自己来决定一切。(完)。光远有耀 。世德发祥 。宏图甲第 。”
落款:“铭记董氏排行:仕、时、应、朝、永、正、万、文、瑄。”
时间:“道光壬寅(1842年)年春季月吉日。”
(洪雅董氏十三“进士故里—将军庙”)
四、名门董仲舒后裔 铭记将军传承家风
在碑文中我们才得知,在清代的这块石碑中记载了,宋进士董济民一家被朝廷怀疑,派遣一名将军查证并缉捕,而将军来到洪雅的董家,查证后后无犯罪行为,将军实得知朝廷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派遣将军的目的就是灭门董家以斩草除根,将军已经知道这时回朝廷说董家没有犯罪证据,其实也是无法交代,如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名而斩杀董门家族又于心不忍,将军告诉董家你们可以逃命了,将军选择刎剑自杀,于是保全了董家一门,董家为了感恩这位将军,铭记救命恩情将家族居住地“进士故里”改成了“将军庙”。清代的这位董氏后裔记叙了这一过程,并在碑文中提及董氏是春秋晋国太史董狐、汉代大儒董仲舒之后裔。纪录了董氏是宋代入川,“将军庙”的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并纪录董氏后人在分散后要重修族谱,在当年逃散的后裔中不论只剩下一支也要铭记将军对董氏的恩德,传承董氏家风家训,守规尊礼,董门要“光远有耀、宏图甲第”。
洪雅将军庙遗址
五、保护文物遗迹 传承民族文化
嘉靖《洪雅县志》记载“董门十三进士”的姓名,但无更为详细的记载,也许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在《将军庙董氏记事碑》的发现,不仅为我们解开了洪雅将军镇的历史;也为我们找到“洪雅董氏”入川与董仲舒后裔的历史记载;更为我们解开了“将军庙”与“董门十三进士”的历史渊源。清道光《将军庙董氏记事碑》记载了宋代洪雅“进士董济民一族”蒙受“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不白之冤”,而这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将军不忍加害董族,毅然决然选择了舍生取义,将军的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悲壮历史,在洪州大地广为流传直至今日,洪雅人永远铭记,董氏后裔也应该永远铭记!
(洪雅柳江乡村“日初图”:唐从祥摄影)
注解:
1、董: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二是赐姓,源于己姓。据说帝舜时有董父精于饲龙,很得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三是出自颛顼后代。颛顼后代子孙姓董,名参胡,遂相沿至今。
2、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4、董济民,南宋绍兴朝进士,左朝散郎。
5、项:姓项;或者不低头,在古代,刚直不阿、不向权贵屈服的人被称为&34;,意为这种人后脖颈强硬,不肯低头。
6、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34;&34;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又象征文章好,才华横溢。
(文章编辑:唐从祥 碑文整理:韩学富 唐从祥 照片:韩学富 特别鸣谢:林星华 王仿生 王雪梅 叶帅 韩启方 底健康等一行考证!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翻译文字将进一步完善修改!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