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世民驾崩前,问武则天:我走了,你咋办?武则天八个字救下自己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1)830

生死一线,武则天八字救性命

公元649年,正在鼎盛之时的唐朝出现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这个预言一出,立刻在整个长安城里传开了。民间早有传言,唐三代之后,会有一个姓武的女子称帝,取代李唐江山。这让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大惊失色,立刻展开调查,想找出这个姓武的女子,将其除掉。

当时,李世民首先怀疑的,就是宫中才人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因为武则天不仅姓武,而且美貌非凡,深得李世民宠幸。李世民对她起了强烈的猜忌之心,想要找个机会除掉她。武则天生性聪慧,明白自己现在面临的是生死攸关的威胁。

她深谙权谋,知道必须要极尽小心谨言慎行,才能安然度过这个难关。在朝中的时候,她再不敢有任何越矩的言行,生怕给了李世民可乘之机。她甚知自己已经被杀,以此来警醒自己时刻保持谨慎。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武则天日日夜夜地侍奉在他身边。她心里明白,这可能是李世民设下的一个陷阱,想借机置自己于死地。为了自保,她更加小心谨言,寸步不离地伺候李世民,不给他任何可疑的机会。眼看李世民病情日益严重,她知道这场决定生死的较量即将到来。

一日,李世民叹道:“我时日无多,你我就要分别了。我走后,你准备如何?”

武则天立刻回答道:“陛下驾崩后,我愿意削发为尼,在寺中修行残生。”

李世民听后,略感宽慰。他苦苦追查的人终于自己暴露了踪迹。心狠手辣的他本想趁机制造一个意外,直接灭口。但是身体病重的他终究还是留了一线生机,没有下死手。也许是因为武则天的谨慎讨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确实无法再设计出完美的死法。李世民虽然怀疑,但终究还是放过了武则天,任由她去寺庙出家。

武则天明白,此次是自己逃过一劫。她的谨慎和机敏再一次保住了小命。即使被打入冷宫,但她并未放弃对权力的觊觎。她深知,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深宫苦海,唐高宗将其接回宫中

然而,在寺中度日的武则天心中并未忘记权势。她将照顾自己的僧尼拉拢到身边,时刻打探着长安城中的动静。终于,在新登基的唐高宗李治即位两年后,武则天等到了翻身的良机。

原来,李治私下对武则天一直念念不忘。他还是太子时,就曾与武则天有染。如今终于有机会,他立刻发出圣旨,将武则天接回宫中。此时的武则天已经30岁,正值妙龄。返回宫中的她很快重新获取了李治的宠幸。

李治这样做,无疑是在触犯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他不顾武则天是自己父亲李世民的女人,将其接入宫中。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可能会招致舆论谴责。然而情欲终究战胜了伦理,李治顾不得那么多,只想与自己心爱的女人重逢。

在寺庙中,武则天并未如表面那般虔诚修行。她只是暂时避难,目的就是等待翻身机会。寺中简陋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当她得知有机会重返宫廷时,焉知她有多兴奋和激动。即使对李治并无太多感情,但借他之手重返权力中心,正是她的计划。

返回宫中的武则天深知,自己要稳固位置,就必须积极笼络人心。她不再是当年只能依附权贵才能生存的才人,而是胸怀大志,要重新抢夺权力的女人。她处心积虑地收买人心,找到心腹,四处散布金银财宝,收买朝中大臣。还专门拉拢了李治的正室王皇后,结成私交。

王皇后本就是后宫中的大树,有她撑腰,武则天的势力迅速壮大,甚至超过了其他妃嫔。其他嫔妃也纷纷投靠武则天,争相讨好。一时间,武则天成了后宫中的之一大力量,让正室王皇后也自叹弗如。

在王皇后等人的扶持下,武则天逐渐参与到朝政中来。她凭借过人的政治手腕,操控朝堂,迅速掌握大权。李治对她也只有任由搅局。

武则天深知要在这深宫恶斗中生存,单靠姿色和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才实学。从李世民身边学来的政治经验,此时派上了用场。她不再只是后宫妃嫔中的佼佼者,而是胸怀天下的女政治家。

越权称帝,武则天一手缔造武周

690年,在权倾朝野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夺取帝位的宿愿。她废黜唐中宗,自立为帝,结束了李唐王朝的统治。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为之震惊。民间议论纷纷,都说这正应了当年“武代李兴”的预言。

作为一个才人,能够在这深宫恶斗中脱颖而出,最后称帝称霸,实在让人津津乐道。武则天的决心和手腕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没有人再会因为她的性别而看轻她。

武则天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妃嫔,一路杀到皇位,让许多权贵大臣自叹不如。她早年在李世民身边时,就以过人的耐心和谨慎获得了太宗的信任,从他这里看穿了权力的运行之道。之后在深宫中她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怎样打动人心,团结盟友。这为她日后登基夺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690年那一刻,武则天心中激动无比。从未想过,自己竟能如此成功,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然而多年积累的阅历让她内心很快平静下来。登基当天,她便着手处理国事,以严明的作风让群臣刮目相看。

武则天深知, 周朝的基础并不牢固,必须励精图治,稳定局势。于是她连续发布敕令,整顿吏治,使其忠心效力;采纳谏言,务求政令合理;严惩贪污,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一个贪官。这些举措使武周政局渐渐稳定,国力也日渐强盛。不少老臣看在眼里,也不禁感叹,武则天当真是能君。

结语

虽然武周王朝终究不长,但武则天个人的励精图治和政绩,也为这一时期的国力鼎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作为古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即使到了今天,提起武则天这个名字,人们也不禁为她的传奇一生折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5226.html

“李世民驾崩前,问武则天:我走了,你咋办?武则天八个字救下自己” 的相关文章

既然预言说薄姬是天子之母,为什么吕雉不杀她?

既然预言说薄姬是天子之母,为什么吕雉不杀她?

众所周知吕雉极其看重权利,她虐杀戚姬,既有感情因素,也有政治原因,是为了保护儿子、巩固帝位。那么既然预言说薄姬是“天子之母”,为什么吕雉不杀她?薄姬是刘邦偶然宠幸、继而抛之脑后的“路柳墙花”,吕后对她并没有什么嫉恨,所以当权后没有报复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邦为什么会宠幸这样一个对自己并没有吸引...

姜维当初拥兵十万军队 姜维为何守不住蜀汉

姜维当初拥兵十万军队 姜维为何守不住蜀汉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姜维拥兵10万,为何守不住刘备的半壁江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北伐撤兵,魏蜀两国的均衡似乎要被打破,蜀国似乎已难以匹敌魏国,事实并非如此!姜维拥兵10万,却守不住刘备的半壁江山,问题出在哪儿?姜维北伐是否耗尽了国库?回答是否定的。...

缪贤: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好宦官?

缪贤: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好宦官?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被记录在册的宦者令。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这位宦者令可不简单,他推荐了后来是赵国上卿的蔺相如。因为推荐了蔺相如这个大才,导致了这位后世的名声十分的高。当然了,他做过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在历史上他的评价并不低,评价他是一个好宦官。那个时代的宦...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轶事典故夜谈道学当初,陆云曾经出游,想逗留寄宿在故人家里,黑夜迷...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还不知道: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孙吴...

朱元璋准备夺走武将兵权的时候,乐韶凤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准备夺走武将兵权的时候,乐韶凤是怎么做的?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兵部尚书乐韶凤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朱元璋准备大释武将兵权的时候,他看出朱元璋的心思并抢先一步交出兵权,顺利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乐韶凤是明代初年的一个兵部尚书,出生在直隶滁州全椒县,关于其早年的经历,史书上记载不多,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她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一个...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许褚是曹操的爱将,武艺在诸将中是数一数二的,许褚一生恶战不少,杀敌也不少,基本也很少败绩。不管是当先锋,还是保护曹操,许褚都是勇不可挡,许褚杀的将领很多,两合斩杀吕布大将李封,一刀斩杀李傕外甥李暹和袁谭大将尹楷。许褚出道时,战平过古之恶来的典...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的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调查组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