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可以说直指要害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若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你要问的是哪个诸葛亮,因为历史中有三个诸葛亮。
之一个诸葛亮是坐在神坛上诸葛亮。
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是一位大能,被后人瞻仰,甚至被供奉供奉起来,武侯祠就是更好的证明。民间认定诸葛亮是一位神人,不仅料事如神而且百战百胜,因此这个诸葛亮必须“善谋略,会用兵”。
古往今来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数不胜数,特别在他的家乡山东琅琊和他的发迹地襄阳隆中,大部分的人都耳熟能详,特别是他打的那行胜仗几乎妇孺皆知。
(武侯祠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二个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智近似于妖”诸葛亮。
不言而喻,这个诸葛亮也是会打仗的。据《三国演义 》记载,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后,至各两才证实出现在小说中,而且一出现便惊人的提出了“隆中对”这样经天纬地的谋国方方略,让人眼前一亮。鲁迅就曾经评价诸葛亮是“智近似于妖”。
紧接着草船借箭、某荆州等谋略接连出现,将诸葛亮的形象一下子拔高了许多,让人惊叹诸葛亮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很会打仗。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三个诸葛亮是正史(历史)上的诸葛亮。
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诸葛亮在打仗方面并不擅长,例如他曾经献谋让刘备攻打刘琮,但被刘备否决。此外,他曾多次以优势兵力进攻魏国,但大败两次,小败一次,最后差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不善谋略,不会用兵”。
那么,诸葛亮到底会不会用兵打仗?李世民对其曾有过评价,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咱们就来讲讲!
(诸葛亮形象)
一、传说中诸葛亮用兵如神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志和小说中,都提到了蜀相诸葛亮。这些方志和传说故事中,不仅描述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干,强调他的机智和善于用兵。
此外,还强调了他的名士风度和神秘色彩,被誉为“名将”。
如东晋袁希之《汉表传》(或称《汉末传》)中就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记载:夏季攻势时诸葛亮的军队粮草告罄,没办法只得率军返回,而这时张郃率军追击情况十分危及。
但是诸葛亮却驻军于一处大树下,题字在书上:“张郃死于此树下。”而豫州刺史派兵夹道,准备了数千强弩。没想到张郃果然前来,这时候千弩齐发,张郃躲闪不及被射死。
(诸葛亮射杀张郃)
诸葛亮射杀张郃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提到过,但射杀张郃的内容极为简略。
对比可见《汉表传》中所记载,这则诸葛亮射杀张郃的故事相当神奇,当是出于民间传说。《汉表传》中的诸葛亮近乎神话,这个桥段与历史中孙膑射杀魏将庞涓一事何其相似,不言而喻定是《汉表传》的作者将孙膑用兵的故事,附会到了诸葛亮身上。
这就凸显出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时,智谋出众,料事如神,非常人可及。
(诸葛亮)
二、《三国志》中诸葛亮并不善于用兵
陈寿在《诸葛亮传》 中集中笔墨描述了诸葛亮从政生涯中发生的军政大事, 也记载了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但综合材料看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军事失误颇多。
比如诸葛亮在任用马谡时,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他任命马谡为参军,经常与他讨论军事大计。
而刘备临在终前,曾告诫诸葛亮不要过度信任马谡。但诸葛亮基本没听进去,一直很看好马谡,结果在街亭被魏将张郃打败。
犯了这个错误之后,诸葛亮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就是在马谡战败后,竟非常草率地处死了马谡,不管他出自何种原因,这让蜀汉的人才被诸葛亮寒了心。
(诸葛亮斩马马谡)
可见,在任用马谡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任人唯亲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在军事指挥方面有一定缺欠。要知道人才的识别与任用,也属于军事行动的一部分,在一定上也考验着军事指挥员的判断与决断。
还有就是关于“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并没有采用魏延奇袭之计。主要原因在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因此没有采纳,所以他决定采取防守策略,而不是没有主动出击。从另一个角度说也错失了战胜魏国的大好时机。
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个奇袭计划固然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但意味危险的同时也存在着机会,未尝不能试一试。蜀汉大军因此能取得更大的胜利也说不定。这也证明诸葛亮在军事谋划方面,谨慎过头的风格,成了他的“软肋”。
所以陈寿称其“奇谋为短”,也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
三、《三国志》之后的诸葛亮堪称军事家
唐代时期,诸葛亮成为了文人墨客门效法的典范,他的地位进行了提升,甚至可以与儒家的许多先贤进行相提并论。
而在宋元时期,由于民族意识的提升,汉族人很自然的美化或神化诸葛亮的形象。特别对他的北伐大加赞赏,视之为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并在作品中进行高度的讴歌和赞颂,无形中提高了诸葛亮的形象,并对其军事才能进行渲染,将其塑造成一个知晓天文地理,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奇军事家。
也就是说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诸葛亮的军事家形象进行了塑造。
(宋元时期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军事家的形象在明代大放异彩,再加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横空出世,诸葛亮军事家的形象一下子拔高了许多。
在《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就是他制定了两个符合刘备集团发展的军事战略。
一个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为势穷力孤的刘备集团,筹划了一个极富远见的战略发展计划, 即著名的隆中对策;另一个就是北伐。
(隆中对)
刘备集团在三国时期,经历了从被动挨打到占有荆州、益州的转变,这充分证明了诸葛亮具有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眼光。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制订了结好东吴、出兵伐魏的战略,但该战略实施时“天下有变”的大好时机却迟迟没有出现。在这种战略形势下,诸葛亮毅然选择以弱攻强、继续实施北伐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北伐地图)
这一计划看似是在进行军事扩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诸葛亮从蜀汉政权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一历史使命应该由蜀汉完成。因此他多次进行北伐,试图消灭曹魏,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这并不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或阻挡国家统一的潮流,而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至于这一战略实施后的结果好坏,不能作为评判其正确性的标准。
但是从这两大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看,诸葛亮绝对堪称一位运筹帷幄、 高瞻远瞩的军事领袖。
(诸葛亮)
结语
那么,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结论结果是肯定的。
诸葛亮善于用兵,但远没有民间传说中介绍的那么用兵如神。相对来说,他的战略眼光要远远大于他实际的用兵水平。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比较中肯,陈寿认为诸葛亮只是三国时期涌现出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但他(诸葛亮)军事才力稍弱,“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而李世民对司马懿有过如此评价:“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李世民在肯定司马懿的武力值的同时也对其多疑的性格进行了批评。
(诸葛亮与司马懿)
而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李世民则是这样说的:“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李世民只是肯定了诸葛亮治国的才略优秀,把蜀国管的很好罢了,并没有细说军事才能。
所以通过以上文字可见,李世民心目中的诸葛亮仅仅是治军严谨的统帅而已,军事才能还不如司马懿。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抗的结果也很明确的显示出司马懿的战略水平还是略高于诸葛亮的。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喜爱的,以至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诸葛亮军事家形象逐渐形成并成熟。
三国之后的很多知名作家(如罗贯中)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之情融入创作之中,和普通百姓一道,共同推进了诸葛亮军军事家形象的塑造和发展。
参考材料
陈金凤.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04(2):5.
宋志坚.三国&34;论[J].杂文选刊, 2012(8):14-14.
栾继生.对陈寿及《三国志》所遭非议的辨正[J].北方论丛, 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