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生抱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谁料康熙却说:状元就是你了!
自从隋炀帝采纳以科举取士后,古代中国一共诞生了592位状元。这其中就不乏一些比较另类的存在,比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大概是历代状元中最能吃的一位了。
食量惊人的“馒头状元”
此人名叫李蟠,江苏徐州人士。出生于耕读世家。其祖上一直都是农民,由于勤劳肯干,经过数代积累,也算是颇有家资。
即使如此,一家人辛苦种地,也就只能供得起李蟠一人读书识字。可以说李蟠是全家的希望,家里不求他考上进士,能考上个举人,甚至是秀才,都是祖坟冒烟了。
李蟠也算是颇有天赋,36岁考中举人,43岁得以参加殿试。
要知道很多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而能考中举人的人,在当时已经是极少数了。更别说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人,那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
只要他不出现大的纰漏,这进士是十拿九稳了。
到了殿试那天,考生们陆陆续续地来到考场。想要进入考场,必须经过考官的检查,以防有人作弊。
当李蟠来到考官面前的时候,考官一下子傻眼了。只见他竟然背了一个麻袋跑来参加殿试。
考官心想:这人想干什么?难道想明目张胆地作弊不成?
可是当他打开那个麻袋的时候,彻底傻眼了。只见麻袋里面装了三十六个大馒头。
当时考试一考就是一整天,因此允许考生自备干粮,简单解决下午饭。不过别人顶多带三五个点心就够了,李蟠这种排场,考官还是之一次见到。
有人会问了,才三十六个馒头,怎么可能装满一个麻袋。这里就必须提一句,古代的馒头个个硕大无比,毕竟古人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加上古人大多做体力活,食量普遍偏大,所以馒头做得也大。
至于现代的馒头都那么小,其实是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慢慢演变过来的。毕竟现在做那么大的馒反而没人会买。
李蟠家里就是种地的,能实现“馒头自由”已经很不容易了。
考官严格检查了麻袋,确定里面只有馒头,馒头里面也没有夹带东西,才放李蟠进入考场。
一场考试下来,别人都是奋笔疾书,唯独李蟠是两手左右开弓,一个手拿着馒头时不时啃两口,另一个手则慢悠悠地写着答卷。
考官们都看不下去了:这里是考场,不是饭馆,这人也太不修边幅了。
于是打算去提醒一下李蟠,不过被康熙皇帝给制止了。康熙皇帝是退朝后特意来看看的,他觉得此人无非是饭量大些罢了,只要有真才实学,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都不重要。
到了晚上,其他考生都陆续交卷离开了,唯独李蟠还在那里秉烛书写。有个考官想早点下班,便上前催促,结果李蟠哀求道:“学生这辈子就指着这次殿试了,我这人写东西比较慢,请多给我点时间。”
这考官也是过来人,很明白科举这条路有多难走,一时间心软了。不仅不再催促,还给他多拿来几支蜡烛,让他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一切,康熙皇帝都看在眼里。因此当李蟠交卷后,立刻拿着他的试卷开始拼读。他越看越兴奋,觉得李蟠有大才,于是钦点李蟠为状元。
说到底,虽然李蟠食量大些,写字慢些,但是基本功扎实,确实有真才实学,这才是康熙皇帝选他做状元的原因。
但是有些人对这个结果不满,认为李蟠是靠着怪异的举止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才当上状元的。
比考中探花的姜宸英,他还专门写诗一首,讽刺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暗示李蟠不是靠着真本事当上状元的。
正是因为这首诗,李蟠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馒头状元”。当时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不过李蟠当时沉浸在金榜题名的喜悦中,对这些小事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此时的李蟠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大有可为。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后,他将会经历一场九死一生的劫难。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699年,此时距离李蟠高中状元正好3年。清朝的科举,3年举办一次。因此这一年又是大考之年。
经过3年的考验,康熙对李蟠很满意,于是决定让李蟠和姜宸英担任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
对于李蟠,康熙明显是想磨炼他。至于姜宸英,康熙是看在他已经73岁高龄,这辈子也许就这一次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了,算是一种优待。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个级别,更低一级称作院试,往上一次是乡试、会试、殿试。
虽然乡试的等级看上去不高,但是一旦通过,便有了举人身份,是可以做官的,所以依然不可小窥。
主持科举考试,李蟠和姜宸英都是头一次。好在二人都有丰富的考试经验,里面的门门道道多少知道些,加上有相关人员辅佐,这事情也算处理得井井有条。
二人认真安排人员,核对每一个步骤,严格检查每一份考卷,确保科举的公平。
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就在乡试结束没多久,就有离奇的传闻在坊间传开了。说这次顺天府乡试,不少官吏徇私舞弊。尤其是李蟠和姜宸英这两位主考官,银子更是没少拿。
而且这传言连谁谁谁收取了多少银两都说得有板有眼的,看上去不像是假的。一时间很多读书人对此议论纷纷,要求朝廷彻查此事。
康熙皇帝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怒。立即下旨将李蟠和姜宸英给关入大牢,同时命礼部和刑部彻查此事,看看那传言是否为真。
康熙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还是做给外面那些书生看的。毕竟此事犯了众怒,他必须安抚那些读书人。他其实是很相信李蟠的为人的。
经过礼部、刑部的一番努力,此事很快便水落石出了。李蟠二人确实是被冤枉的。
原来,由于顺天府属于京畿之地,不少朝中权贵和八旗子弟在此地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这些人大多没啥真本事,于是想靠着各种旁门左道通过乡试。
然而李蟠和姜宸英都是清正之人,拒绝了这些人的“好意”。这些人自然都落榜了。
于是这些二代们想出个法子报复李蟠和姜宸英二人,故意散布谣言污了二人的名声,害得他们被下狱。
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康熙将李蟠放了出来。至于姜宸英,老人家由于性情刚烈,竟然选择了自尽。朝廷为此发了一笔抚恤,来安抚其家人。
至于这件事的始作俑者,由于牵扯了太多朝中权贵,不便处理。康熙只是将他们家中长辈叫到宫里训斥了一番,并表示如若再犯、人头落地。
因为此事的打击,使得李蟠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于是不久之后便辞官回家。索然康熙皇帝再三挽留,但是看到李蟠去意已决,最终还是放他回家了。
李蟠倒是清醒,如果他继续做官,类似的事情必然会接二连三发生。万一哪一次康熙皇帝护不住他了,他的结局可想而知。既然如此,不如急流勇退,至少还能善终。
有时候,退却不是怂,而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