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之子陈友谅:占据绝对优势,为何最后给朱元璋做了嫁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四个字像是历史的铁律一般笼罩着每一代封建王朝,政权的兴衰更替之下是无数无辜百姓的血流成河、家破人亡。
因此,活在古代的平民百姓对每个政权的期待无外乎只有两点:一是统治者英明仁慈;二是政局稳定,王朝寿命越长越好。
可是有着皇帝梦的人太多太多了,金钱和权力诱惑着野心家们前赴后继地扑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哪怕只能挨到个边,很多人都满足了。
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当然也有着一个乱世称帝的愿望,甚至于他“登基”的时间比朱元璋还要早。
不过,命运总是充满复杂多变的,即使陈友谅给自己争到了一个“真龙天子”的身份,却还是在称帝四年后死在了与朱元璋对决的战场上。
“天选之子”的诞生
元朝末年,对于百姓来说真是苦不堪言,朝廷内有权臣把持朝政,朝廷外又有黄河洪水等自然灾害,逼得百姓是叫苦连天。
可悲的是,彼时的元顺帝依旧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来供自己终日享乐,丝毫不顾及本应他来庇护的万千子民的生存。
于是,在这样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劳苦大众终于忍无可忍地揭竿而起,打算做一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事情了。
陈友谅就是这批起义军中的一派。
说起陈友谅的出身和成长经历,那也是相当传奇。
据史料记载,陈友谅原本是生活在位于如今湖北省仙桃市这个地方的一介渔民。
因为是穷苦的渔家出身,因此当大家都闹着造反的时候,陈友谅当然是没有什么能够支撑他“白手起家”的资本的。
他能做的,只有选择跟随某个当时造反队伍已经初具规模的“大佬”。
而这个被陈友谅选中的人,叫做徐寿辉。
徐寿辉当时所带领的武装集团名为“红巾军”,虽然那时天下混乱,但徐寿辉依靠着强势的战力,硬是在一众造反头目的争夺中占据了蕲水作为自己的都城。
有了都城,徐寿辉的手下中就有人提出徐寿辉应该趁势称帝的建议。
这对于每个造反领袖来说,都是十分“动听”的话。
何况徐寿辉当时自认强大,因此干脆自改国号为“天完”,享受起了当皇帝的感觉。
其实,如果说得迷信一点,这徐寿辉还真是没有当皇帝的命,自古皇帝改朝换代都要想个或吉祥或大气的国号,哪有叫“天完”的?听着就不吉利。
总之,在徐寿辉忙着壮大自身的时候,陈友谅一直从暗中观察着自家这位主子的一举一动。
看着徐寿辉越做越大,陈友谅满心满脑的不甘心与不服气,他又想起了曾经遇到的那位算命先生的话。
那是在陈友谅投奔徐寿辉之前的事了,彼时的陈友谅家中突然来了一位游走四方的算命先生,询问是否可以在他家中歇脚。
陈友谅客客气气地将算命先生请进了屋,还准备了饭菜招待对方。
都说好人有好报,算命先生在吃好饭后,对陈友谅说:
“既然你如此诚意待我,那我就送你一场富贵吧。”
紧接着,这位算命先生就让陈友谅带他去看看他们陈家的祖坟。
本来这位算命先生想的是帮陈友谅改改祖坟的风水,以保后人富贵,没想到等到了一看,算命先生对陈家祖坟的位置却是赞不绝口。
原来,陈家先人的坟墓位置正是在一处龙脉之上,于是他简单给陈友谅讲解了一番之后便接连给他道喜,言说陈友谅日后“必有大造化”。
意想不到的死亡方式
正是因为有着自己是“天选之子”的信念,陈友谅才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造反事业。
陈友谅默默跟随徐寿辉的这么多年里,他的心境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最开始陈友谅还只是想沾点徐寿辉的光,那么在多年的冲锋陷阵之中,他逐渐也有了自己要占山为王的野心。
虽然他的起点很低,但是既然徐寿辉打下了一片根据地,那么作为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看着这近在眼前的“资源”,动起了歪心思。
因此,在徐寿辉称帝后不久,陈友谅就开始谋划着如何夺权了。
终于,1360年,徐寿辉在过了好几年的“皇帝瘾”后,由于一时疏忽被陈友谅杀害。
自此,元末的混乱局面一变再变。
在徐寿辉死后,陈友谅以雷霆手段火速“接管”了原属于徐寿辉的武装力量,成为了“新任皇帝”,将国号定为“大汉”。
此时,在旷日持久的造反竞争中,经过时间和战争的洗礼,留下来的、成气候的势力已经寥寥无几了,主要就剩下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这三位。
而陈友谅为了对抗朱元璋,会主动派人前去游说张士诚与结盟,在经历了多次难分伯仲的切磋之后,陈友谅和朱元璋逐渐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在于朱元璋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持久战之后,陈友谅“篡位”的弊端渐渐显露了出来。
前文我们讲过,陈友谅是直接将原本追随徐寿辉的将士将领们强行收归到自己麾下的。
毕竟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干的还是造反这种杀头的事,总不好因为徐寿辉死了就做鸟兽散,假装无事发生一样地回家过日子吧。
加上当时的元朝让百姓们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也没什么好留恋的,所以他们也就在陈友谅的带领下继续冲了。
可是当时天下几乎只剩陈友谅和朱元璋分庭抗礼的时候,这些徐寿辉旧部们对陈友谅的不服达到了顶峰——大家曾经都是给老板打工的,凭什么你杀了老板之后就能直接当领导,我们还要一直给你卖命啊?
况且,当年的徐寿辉之所以能得人心,正是因为他的性格里有着仗义热心的一面,陈友谅杀害了这样一个人,其狠辣无情的行事作风也令许多将领感到寒心。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将领都在作战过程中选择投靠朱元璋,这也减弱了陈友谅的战力。
然而彼时的陈友谅并没把这当回事,因为他的总兵力和根据地都要多于朱元璋的,他自认只要加强攻势,那么天下迟早还是要到他手里。
时间来到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开启了那场著名的“鄱阳湖之战”。
两方的实力差距看起来是十分巨大的,陈友谅不仅有巨舰猛炮,更是带领了60万兵马。
而相比之下的朱元璋,不仅在装备上不及陈友谅,出征的将士数量更是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区区二十万。
这时,战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军师郭兴的建议下,朱元璋先是对陈友谅展开了火攻,随后把自己的二十万兵力分成无数小队围攻陈友谅,双管齐下之后果然对陈友谅造成了重大打击。
所谓时也命也,正在陈友谅准备奋起反击的时候,他这边的海面上却起了浓浓大雾,陈友谅为了查看情况从窗户中弹出了头,没想到竟被不知从何而来的流箭夺走了性命。
至此,一代枭雄彻底陨落。
是“残暴之徒”还是另有隐情
陈友谅的死让局势一下发生了转变,尽管他的儿子陈理被其他人扶持着继位了,还是面对连他爹都打不过的朱元璋,陈理明显更不是对手。
最后,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明史的记录里,陈友谅是个不折不扣的残暴之徒,他不仅杀了旧主徐寿辉,还杀害了骁勇善战的部下赵普胜。
但这真的是陈友谅生性“残暴”的原因吗?
赵普胜作为曾经的红巾军领袖,虽然为陈友谅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但是因为麾下将领叛投朱元璋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陈友谅对于赵普胜总是无法信任。
而朱元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收买了赵普胜的门客,让他到陈友谅面前假意举报,说赵普胜也想要背叛陈友谅,投奔朱元璋。
本来陈友谅是派人去试探了赵普胜的,怎奈赵普胜生性鲁莽,他在陈友谅所派之人面前大谈自己的战功。
赵普胜以为他诉说的是自己的付出,可是,正所谓“功高震主”,他这样怎能让陈友谅放心呢?
于是,陈友谅只能本着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原则,找机会结束了赵普胜的生命。
毕竟,这也是关乎陈友谅自身性命和功业成败的大事。
这件事其实并不能表现朱元璋口中陈友谅的“残暴”,只能说在那场无情的对决中,陈友谅在这件事上中计了而已。
如果陈友谅很残暴,他又怎么能在本就被元朝压榨得苦不堪言的百姓群体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呢?
因此,真相究竟如何终于不能只看一家之言,历史的迷人之处也就在于,它总是能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也总能让人们意识到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