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一个没有传国玉玺的尴尬朝代,大明皇帝们的终生遗憾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15)760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嬴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之为“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彰显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秦始皇命令李斯将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雕琢成一枚四寸见方的玉玺,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并命咸阳玉工孙寿将这八个字刻上去,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之一代“传国玉玺”。秦朝虽然二世而亡十分短命,但是这枚玉玺却作为“天命”的象征历代流传。

但是由于这枚玉玺太过珍贵,因此皇帝在日常处理政务时并不真的使用这颗玉玺来盖章,而是单独雕刻几颗诸如“皇帝之玺”之类的玉玺供日常使用。而这枚独一无二的“传国玉玺”则被当成是至尊无上的神物高高的供奉起来,几乎没有真正被使用过。

自秦之后,传国玉玺就逐渐被神化,成为了证明某个政权是否合法的标志,有了玉玺的皇帝才是正统的、合乎天命的皇帝,而没有玉玺就称帝则被认为是僭越行为,得不到上天的护佑。为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要不惜一切代价、挖空心思地要得到这枚证明自己合法地位的玉玺,围绕着这颗小小的玉玺也产生了很多传奇故事。

1000多年后,这颗饱经沧桑的玉玺辗转来到了后唐君主李从珂手中。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儿皇帝石敬瑭借契丹大兵南下攻陷后唐都城洛阳,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悲愤不已,怀抱着这颗流传了千年的传国玉玺举家自焚而死,从此以后这枚传国玉玺就没了下落。

故宫博物馆馆藏“大清受命之宝”玉玺

太祖寻宝

之一代“正版”玉玺虽然被焚毁了,但是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总不能因为没有了玉玺而不当皇帝了吧,因此他们也都自己刻了很多所谓的“盗版”玉玺来行使皇帝统治全国的权力,元朝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权相伯颜声称获得了秦始皇的“正版”传国玉玺,但这显然是“虚假宣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声称这颗玉玺是北宋哲宗年间在咸阳出土的据称是“正版”的玉玺,北宋灭亡时被金人所得,后来蒙古灭金时又从汴梁城得到了此宝物。但是经现代学者考证北宋年间发现的这颗玉玺是伪造的,既然如此那么后来元朝声称“偶然”获得的这颗玉玺也就不可能是真的。

不管是真是假,既然官方说的真的,就权且当它是真的吧!后来这颗玉玺就被大元王朝当做神物供奉了起来,一直传到了元顺帝手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当年闰七月,大将军徐达率领明军势如破竹的攻入了元大都,元顺帝眼看大势已去,便带上传国玉玺与太子、后妃等百余人一路逃窜到了元上都。从此以后这颗玉玺就流落在了茫茫大草原上。

影视剧中的大将军徐达形象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古往今来开国皇帝里面出身最为低微的,所谓的“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从一个地位极为低贱的乞丐历经15年的艰苦奋斗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可谓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但是从他登基开始便一直有一块心病困扰着他,那就是传国玉玺被元顺帝带回大草原了,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合乎天命的正统皇帝,朱元璋一再派重兵北伐,不惜劳师远征深入漠北,对北元残留势力穷追不舍,为的就是能够得到传国玉玺,从而证明自己。

但是天不遂人愿,几个回合下来,劳民伤财却一无所获,传国玉玺仍然控制在北元统治者手中。对此,《明史·周敬心传》中有明确记载,周敬心是明朝初年的太学生,他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给朱元璋上书言事,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为耻不得传国玺耳。”

大明之一才子解缙给朱元璋上的“万言书”中也有“何必兴师以取宝”这样的字眼,这些史料都清晰无误的证明当年朱元璋连年远征漠北的更大原因就是为了获得传国玉玺。如果没有这回事的话,就算给解缙和周敬心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在奏疏中说这种话,否则依朱元璋的脾气你解缙和周敬心就算有100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朱元璋AI修复画像

“正版”的传国玉玺是拿不到了,没办法,朱元璋只好自己来,他甚至打破了历代皇帝都只有“8玺”的成例,一口气 *** 了17颗宝玺,可见他对传国玉玺是多么的渴望。朱元璋虽然统一了全国,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但是他这一生有三个遗憾终其一生都不能如愿,一是没有擒获元朝名将王保保,二是北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知所终,第三便是没有拿到传国玉玺。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活了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带着这个遗憾永远了离开了人间。

成祖亲征

朱元璋驾崩以后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朱允炆一上台就毫不客气的对他的叔叔们痛下杀手,直接废掉了五个藩王,燕王朱棣一看大难临头,被迫起兵造反,最终攻入了大明首都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登基称帝,成为了同他父亲一样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

朱棣AI修复画像

朱棣虽然当上了皇帝,虽然也是自己花了三年时间一刀一枪打下的皇位,但是毕竟他的侄子建文帝才是父亲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他因此被人们痛骂为“篡逆”。从这个角度上讲,朱棣比他的父亲更需要证明自己才是合法正统的皇帝,因此他继承了父亲对于传国玉玺的渴望,屡次对北元用兵,不惜一切代价要获得这颗世间唯一能证明自己合法地位的宝物。

后世人们提到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时,往往将原因归结于朱棣的勇武好战、雄才大略,但是却往往忽视了为了寻找传国玉玺这一深层次原因。笔者之前曾专门写文章深入研究朱棣五次亲征漠北的深层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主页搜索查看。

言归正传,朱棣登基以后,出于上面提到的想要证明自己合法地位的原因,他除了继承了父亲的17颗宝玺之外,自己又 *** 了4颗新玺:“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以此来标榜自己,号令天下,由此可见朱棣对于传国玉玺的渴望跟他的父亲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明风华》中朱棣获得传国玉玺的场景

但是很可惜,虽然朱棣屡次不辞辛苦的率领大军亲征漠北,晚年更是不顾身体的虚弱与大臣的死谏执意要亲征,最后更是死在了第五次北征回师的途中,但是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能够获得这颗小小的玉玺,同他的父亲一样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人间。

英宗心思

永乐之后,洪熙、宣德、正统三朝都是正常的“父死子继”,皇位正常交接,因此这三朝的皇帝对于玉玺的兴趣明显没有洪武、永乐两朝的皇帝强烈。再加上建国已久,天下承平,物阜民丰,因此几位皇帝对于玉玺的兴趣也就逐渐淡漠了。

但是这种情况却突然间发生了变化,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一大帮朝廷文武重臣战死,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明遭遇了开国以来更大的军事乃至政治危机。后来在于谦、胡濙等人的支持下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当上了皇帝。一年之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蒙古人放回了京师,但随即被自己的弟弟囚禁在南宫。

在南宫蛰伏七年的朱祁镇显然不满足于被自己弟弟囚禁的半监狱式生活,在一帮投机分子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他冲出了南宫并重新进入了紫禁城,一夜之间复辟又重新当上了皇帝。

《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朱祁镇形象

此时他的弟弟朱祁钰虽然已经病重,但是毕竟还没有死,因此朱祁钰的复辟行动在某种意义上是“非法的”,因为他弟弟的皇位是合法取得的,是他自己被俘没办法他弟弟才“被迫”当了皇帝。可是现在他弟弟还活着呢他自己就带兵冲入宫中重新夺取了皇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皇位得来的又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因此这位人生大起大落、皇位失而复得的皇帝又重新燃起了对玉玺的兴趣,希望借助于具有象征意义的传国玉玺来给自己增加夺位的合法性。

当时蒙古人号称偶然获得的“正版”传国玉玺辗转来到了权臣孛来手中,这个孛来非常了解朱祁镇的心思,因此就派了使臣来恭贺英宗成功复位,并且表示愿意将传国玉玺献上。可是朱祁镇居然不吃这一套,他并没有表现出急切的想要玉玺的想法,而是十分淡然的回答了使者的请求。据《北元史》记载,他是这么回复使臣的:

“玺己非真,即真,亦秦不祥物,献否从尔便。”

这话什么意思呢?这块玉玺想必不是真的,就算它是真的,也是秦朝传下来的不祥之物(意思是秦朝二世而亡十分短命),至于献不献给我大明悉听尊便。

看看这话说的多么的风轻云淡,可是他真的就对这玉玺一点也不心动么?当然不是,朱祁镇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身体却十分诚实。他早前在蒙古“北狩”期间与伯颜帖木儿关系不错,孛来说要进献玉玺他颇为心动,但又怕蒙古人跟他耍花招,于是便秘密派人前往北方与伯颜帖木儿联络,希望能够摸一摸孛来的老底,看他是否是真心进献。

《大明风华》中的伯颜帖木儿形象

这伯颜帖木儿倒也十分够意思,他很实诚的告诉朱祁镇的特使说进献传国玺是孛来玩的花活,并不是他的真心,他的真实目的是要借此敲大明一大笔竹杠,骗一些金银财宝之类的赏赐罢了,兄弟你可别中了他的招啊!

朱祁镇在得到了“线人”的可靠情报之后,才不得不打消了准备接受献玺的念头,于是才对孛来的使者说出了上面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来。就这样,蒙古人的这次“献玺行动”就以失败告终,而朱祁镇也最终没有得到这块象征天命的玉玺。

天命所归

到了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的成化年间,蒙古诸部纷争,孛来被毛里孩杀死,从此以后元朝一直传下来的这块玉玺就消失了。玉玺虽然失踪了,但是人们对于玉玺的热情还远没有消失,关于玉玺的一幕幕闹剧还在继续上演。

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的一天,陕西西安的一个农民毛志学在河里洗澡时发现了一枚玉印,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玉色纯白微青,周广一尺四寸,厚二寸。陕西当地的地方官认为这是“秦玺复出”,于是立即派人将玉玺快马加鞭送往京师表功。

影视剧中的明孝宗形象

弘治皇帝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是下面的人在溜须拍马,也没太认真,玉玺倒是收下了,藏在宫中自己把玩,至于发现玉玺的毛志学则是赏了他五两银子了事。

到了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河南彰德府(今河北临漳县)一个农民邢一泰在漳河河畔又发现了一枚玉玺,龙纽龟形,方厚四寸,上面同样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当时巡抚河南的是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程绍,当地人就把这枚玉玺献给了程绍。

这程绍是一个十分正直清廉的人,并没有打算拿这事大做文章。但是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大太监魏忠贤却不这么想,他想借此机会大肆宣传一番,为自己和天启皇帝歌功颂德。程绍为此专门向天启皇帝上了一封奏疏,他在奏疏中十分恳切的规劝皇帝不要相信这些哗众取宠的把戏,而是要尊贤爱士,把贤良的人才当做“宝物”,而不是玉玺,《明史·程绍传》对程绍的奏疏有以下记载:

“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

程绍还是十分实在的,他说秦玺的下落已经很久都不足信了,现在玉玺被发现了,而且刚好在臣管辖的境内,臣既不能把他重新埋到地下面,也不能把他私藏于人间。想要派人送到宫中给皇上吧,又涉嫌献媚。况且真正的宝物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玉玺,因此先派人向皇上奏报,听皇上的命令再看如何安排。

电影《绣春刀》中的魏忠贤形象

不得不佩服程绍是一个明白人,他心似明镜,也并不屈服于魏忠贤的 *** 。当时魏忠贤看到程绍这封奏疏后十分不高兴,程绍眼看魏忠贤的权势越来越大,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便称病告老还乡了,魏忠贤也因此没有针对这次进献玉玺的事情大做文章。

天命所归

到了明朝末年,蒙古大草原上一个牧羊人在山坡上放羊时偶然获得了一颗宝玺,这位幸运的牧羊人把这颗宝玺献给了元顺帝的直系后裔布延彻辰大汗,布延彻辰大汗去世后由他的长孙林丹汗继位,林丹汗是最后一任蒙古大汗,他跟明朝的关系较好,一直协助大明对抗新兴的后金政权。

1636年,在多尔衮等人的追击下,林丹汗被迫西走青海并最终病死在了那里,他的儿子额哲向多尔衮请降,并献上了一颗元朝的玉玺“制诰之宝”。皇太极意外得到了明朝诸位皇帝做梦都想得到的元朝玉玺,他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并且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为“满洲”,他自己也由后金的大汗变成了大清的皇帝。这也昭示了皇太极的野心,此时的他已经由一名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变成了妄图入主中原的大一统帝国的君主。

但实际上皇太极得到了这颗玉玺只是元朝皇帝众多宝玺中的其中一个,并不是那枚传说中的“传国玺”。皇太极很会宣传造势,他就把这颗“制诰之宝”当成是“传国玺”大肆宣传。不得不说皇太极这招十分高明,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这为皇太极的登基称帝赚足了政治资本。

对了,在随多尔衮出征额哲的八旗军中,有一位叫曹振彦的将领,额哲献上宝玺时他的夫人正好产下一子,曹振彦十分高兴,就给这个幸运的儿子起名叫曹玺,字完璧,取完璧归赵之意。

一百多年后,曹玺的一位曾孙在北京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他的这位曾孙名叫曹雪芹,他写的这本小说叫《红楼梦》。

大家对于明朝各位皇帝对于没有传国玉玺的尴尬处境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我是明史大观,专注明史研究的历史爱好者一枚。创作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学习明史,传承传统文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10/534420.html

“明朝:一个没有传国玉玺的尴尬朝代,大明皇帝们的终生遗憾” 的相关文章

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封离他最近 刘封为何不救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封离他最近 刘封为何不救关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兵败樊城,刘封为何见死不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有名的古典文化小说,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三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变幻、金戈铁马。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关羽...

清朝真的是上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存在

清朝真的是上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存在

对清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要问哪个朝代没有昏君,那么细细数来也只有清朝算得上。很多人因为清朝是封建专制的最后一个朝代,又是非汉族政权,所以对其有很多的偏见。再加上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清朝便背上了这顶黑锅。甚至于,有人站出来为他说两句话...

诸葛亮死后谁成为了他的接班人?为什么是蒋琬?

诸葛亮死后谁成为了他的接班人?为什么是蒋琬?

蒋琬 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诏,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而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便任命蒋琬为尚书...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还不知道:武则天跟了李世民12年,为何两人没有孩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14岁小女儿“容止美”,下令带进宫中,赐名“武媚”,也就是后来为众所知的武则天。武则天从小的命运也是很凄惨,她爸爸辈往上走也曾是豪门大户,在北魏做高官,不过,...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为什么曹操的后代都短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魏政权延续46年,皇帝换了5个,一个比一个短命。曹操活到66岁,也算长寿,可仿佛诅咒,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人活过他。这是为何?作为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活到了66岁,不算短命了,可他的后人却都不给...

曹爽可以说毫无建树 曹爽是怎么和司马懿对抗的

曹爽可以说毫无建树 曹爽是怎么和司马懿对抗的

看似草包的曹爽竟也可以跟司马懿抗衡那么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变。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将军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首都洛阳,又逼曹爽交出了兵...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唐太宗临终之时,为李治安排的辅佐大臣中,最后善终的只徐世勣一人。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有多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大概是对一个谋士最高的称赞。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那范增只能算半个谋士。因为范增能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不一定听。范增能弄明白天下局势,却不明白为臣之道。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