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灭亡的真相,或许大家看错了纣王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商周两个朝代的更替。
公元前1600年,商族的头领成汤率领商军与夏军在鸣条进行决战,这是商朝的立国之战,史称“鸣条之战”。此战,夏军战败,夏王战死,成汤灭夏后正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公元前1588年成汤去世,在位12年,享年100岁,庙号太祖。
此后,商王朝经历了500多年的传承,到了公元前1076年,帝辛继位。
帝辛,就是大伙熟知的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
《封神演义》所描写的那段历史,就是商纣王帝辛的故事。
两千多年以来,商纣王,已经成了中国古代昏君的代表。一提昏君、暴君,大伙头一个想到的就是纣王。
古人都给纣王总结了哪些暴行呢?
根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纣王好酒淫乐、傲慢于鬼神,败坏社会风气;大兴土木,加重赋税;失民于时势。
此外,商纣时代更是开创了很多闻所未闻的酷刑,比如炮烙——一根空心的大铜柱子,把人绑在上面,然后给铜柱子加热,直到把人烤熟为止;把人头制成酒杯,端着骷髅头做成的酒杯喝酒;把人肉做成肉羹,当饭吃……
不论把哪一条罪过单独拎出来,都配得上纣王无道这四个字。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高足子贡,对纣王的暴行有了疑问:为什么几乎全天下的恶行,都集中在了纣王身上?如果真是这样,纣王怎么还能在位30多年呢?
子贡认为,成王败寇,“纣王无道”是后人对纣王的评价,而纣王是一个失败者、亡国之君,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所有的锅就只能纣王来背了。
在另一篇史料《荀子》当中,对于纣王的描述,就完全不一样了。
《荀子·非相篇》中是这么描述纣王的:纣王有旷世之才,而且长相俊美,身材伟岸、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猛兽搏斗,堪称天下人杰。
那么,问题就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纣王的描述,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从后世史学家的角度来看,纣王即位时,商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六百年,作为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与此同时,分布于各地的贵族也都蠢蠢欲动,这其中就包括西伯侯姬昌,周朝的奠基人,史称周文王。
姬昌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号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创作了《周易》,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在政治方面,更是改奴隶制为封建制。
其实,单从个人能力来看,商纣王和西伯侯各有优势,一个号称文武双齐,一个则是治世有方。只不过,时势造英雄,姬昌站对了位置,商纣王则站错了队。
但商纣王这个站错队,也不全是他的错误。他生在帝王家,是没有选择的,必须维护自己的统治,不然早就天下大乱了。
由此可见,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商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累积和集中爆发。
周族不光诞生了周文王,还有姜子牙、周公旦这样的辅佐能臣,然而周文王活了90多岁,生前却一直没敢起兵造反,就是因为他知道,商王朝的势力强大,只能等待时机成熟。
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始称周武王。
子承父志,姬发在姜尚和周公旦的辅佐之下,继续加强国力和军事力量,并迁都到了今天的西安一带。
这时,商纣王隐约感觉到了周人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因此决定先发制人,起兵伐周。
两边打了几年,无果而终。
几年之后,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开始了反击。他统领五万大军,渡过黄河,直指商王朝都城朝歌——今天的河南省淇县一带。
商纣王统领大军迎战,两边的主力在牧野遇上,商朝的亡国之战——牧野之战爆发。
关于这一战,《尚书》中称其为“血流漂杵”。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双方十几万大军,用着最原始的冷兵器决战,那个惨烈劲,可想而知。
最终,商人战败,商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身亡。至此,商朝灭亡,立国554年的商朝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