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贴身侍卫发一毒誓,迄今后人18代已执行393年
1630年,袁崇焕被因越权与后金议和,被弹劾通敌,执行行刑,46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菜市口被刽子手活活剐了3543刀。
临死前,望着日益凋敝的大明江山,和那群群众失去理智的,内心深处激烈地涌动,长叹一声,吟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也不忘五年平辽大业,可惜,他的生命就此结束了。
随着刽子手冷绝到家的“行刑”声,刽子手割一块,围观的人群直面蜂涌而来,竞相购买,一钱银子一小块,然后就着烧酒生吃下去。
袁崇焕内心痛苦焚烧得干干净净,他猛地转身直面蜂涌而来的人群,仰天长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啊!”
三天后,行刑结束,鲜血浸一地,袁崇焕身上血肉已被抢吃光,唯一剩下头颅被悬挂在旗杆上,以待明日“传首九边”。
可是,当天夜里,悬挂头颅旗杆地方出现了一个黑影……第二天清晨,头颅不见了。
尽管全城都遭到了秘密且彻底的搜查,但始终无果。到底是谁这么大胆,竟冒着砍头之罪与皇帝过不去呢?
直到乾隆四十五年,这桩惊天大案终于“查出真凶”,水落石出……
袁崇焕为何被凌迟
袁崇焕,1584年出生,世居于广东东莞,14岁时随祖、父迁广西,建籍藤县,后家族定居相邻的平南县。
1619年,考中进士,他这个人也挺有意思,明明是读书人,还考进士,又不爱当官,却只爱打仗。1622年,拟战守策,请缨御后金,被派为山海关监军,加兵部佥事衔。
他明明是南方人,却对北方山川地形一清二楚,后金来犯京时,袁崇焕千里驰救,击退敌军,在北方一战成名。
谁曾想,这个备受尊崇大明将军,后来却被骂“叛国袁贼”,被凌迟处死。
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
先是以1万兵马打败努尔哈赤20万大军,重创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后来,皇太极替父报仇,又被袁崇焕击退,取得“宁锦大捷”。
可以说,袁崇焕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明金战局。
可随着己巳之变发生,袁崇焕失去信任,自己等来了极刑,还连累妻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三次失误决策,埋下了祸根。
袁崇焕不仅打仗很厉害,对下属也是很体恤,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狂妄自大,无视皇帝号令。
为此他犯之一失误是,夸下海口。1628年,崇祯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问他对辽东有何方略。袁崇焕却夸下海口:“如果皇上与臣方便的话,五年东患可平、全辽可复!”
这令崇祯皇帝万分欣喜,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明军能抵抗住后金的进攻,已属不易,而袁崇焕竟然要“五年平辽”,这为他日后酿成了悲剧。
崇祯帝为了尽快,给袁崇焕赐尚方宝剑,而且崇祯对于袁崇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均予满足,可见他平辽心切。然而,不幸的是,五年复辽没完成,还让敌军打到了首都。
错误2,是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镇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虽说皮岛面积不大,但岛上有两万多好战的兵丁,是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有这支力量在,不管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总要花费一支精兵守在皮岛周围,以自己防不利,腹背受敌。
1629年,袁崇焕婉言劝毛文龙告老还乡,但毛文龙认为辽东他最清楚,谁也代替不了。
但袁崇焕为了实现“五年平辽大业”,婉劝毛文龙告老还乡,把皮岛交给他手里,但毛文龙孤悬海外,不听号令,一气之下,杀了毛文龙。
可他忘了,皮岛上除了毛文龙,还有忠于毛文龙的两万多的将士。毛文龙死后,兵将寒了心,就这样,一支能牵制后金的力量随之消失了。
毛文龙即使是罄竹难书,但他罪不至死,再说袁崇焕也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一年后,袁崇焕被索拿议罪,崇祯责问的之一句话就是:“你为何擅杀毛文龙。”
这件事对于毛文龙而言是悲剧的结局,对于袁崇焕而言是悲剧的开端。
错误3,擅自改上级军令。
毛文龙死三个月后,皇太极亲率重兵,避开辽东宁远,绕道辽西,一路势如破竹。
袁崇焕在山海关以外的重防全部失效,10万后金军队抵达遵化城下,后越过蓟州,攻陷三河、绕道长城,直逼北京城,此战役称为“己巳之变”。
袁崇焕闻讯,立即派赵率教前往拦截皇太极。然而,没有坚持多久就全军覆没了,袁崇焕立马带人增援京城。
就在这时,孙承宗给他下了一道军令:让袁崇焕率部下,把后金军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阻止皇太极,以确保京城安全。
然而,袁崇焕护驾心切,没有执行孙承宗的军令,带总兵祖大寿等人紧跟在皇太极后面,要看着八旗骑士沿途烧杀掠夺,而不发动一兵一卒。
他这么做,是为了将皇太极感到皇城后,借助京城大炮两面夹击的优势,但八旗兵擅于野战,明军想取胜,就得避其兵锋,打城池攻坚战。
可袁崇焕忘了,这是京城,不是他理想中的野战场,这无异于纵敌深入,把战火引到京城外围。
尽管后来他激烈奋战,将皇太极击退,取得胜仗,但前方等他的,不是封赏,而是满天飞的弹劾折子。
自古,边防部队未经皇帝允许是不得入京的,否则为谋反论处。当时孙承宗早就为他指好了明路,可袁崇焕为了打胜仗,却不听号令,触犯皇帝的大忌。
原因二: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崇祯疑心重重。
崇祯生性多疑,猜疑大臣,滥杀忠良,他一方面依赖大臣,一方面又及不信任大臣们,在位17年,杀掉11个巡抚,7个总督,其他官员不计其数。
己巳之变后,大臣们纷纷弹劾袁崇焕,任敌骑劫掠焚烧,不肯出战,定是别有用心,因此崇祯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
而皇太极意识到大明只要有袁崇焕在,后金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利用崇祯的多疑,不失时机地导演了一出“反间计”。
皇太极率大军取得德胜门战役后,故意在俘获太监杨某耳语:“今日撤兵,袁经略有密约,事可立就矣。”
然后再故意放走杨某,让杨某将密报报告给崇祯帝,所以崇祯对袁崇焕的容忍与信任荡然无存。
就在袁崇焕被密告“通敌”还没查明,礼部两位官员为了进入内阁,诬陷袁崇焕与内阁次辅钱龙锡勾结,欲行不轨之事。
要知道,钱龙锡身为朝廷重臣,直掌机要,袁崇焕身为守将,手握重兵,要是这两人联手起来谋权篡位,那崇祯帝还能睡得着吗?
崇祯怒不可遏,便草率列举袁崇焕罪状:“擅杀毛文龙、欺藐君父、谋款致敌、失误封僵……依律磔之!”
就这样,让后金最为忌惮的一个大将、大明的一代功臣,轻而易举地惨遭自己忠心耿耿的君主杀害,而且以一种无比惨烈的方式,实属悲惨!
袁崇焕死后的身后事
袁崇焕死后,妻女和族侄袁兆晰亦不知所终。妻子黄氏愤然投江而死,另一个妻妾和两个女儿,以及兄弟,一并被流放福建,家财没收。
由于袁崇焕无子,在含冤而死的那晚,悬挂旗杆上的头颅被他的帐下的一名侍卫佘义士,冒着灭门之祸,偷偷地取回埋在自家后院内。
为了掩人耳目,同为广东人的佘义士,专门将后院辟为广东义园,只要在京去世的同乡人,都可以埋葬此地。
就这样瞒过了搜查官府,为了防于未然,佘义士辞去官职,专门在家为袁崇焕守墓。
佘义士临终前,立嘱道:“吾死后,葬于大将军身旁,子孙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
给子孙后代留下遗训:一是不许做官;二是不许回广东;三是世代要为袁崇焕守墓。
从此,佘家后人谨遵家训,以世世守护袁督师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袁崇焕的怀念和哀思。
没想到,1784年,清乾隆却为袁崇焕翻案,为袁崇焕“昭雪”,四处寻访袁崇焕玄孙子,并接到京城做官。亲自找出袁崇焕的骸骨,这才知道佘家人世代一直为袁崇焕守墓。
乾隆敬佩佘家满门忠义,命广东巡抚重修佘家老家的祖坟,并盛邀佘家后人入朝做官,可是,为了遵守祖训,佘家人婉拒了乾隆好意。
1916年,张伯桢修缮袁督师墓时,为佘义士筑冢立碑,其墓志铭为张伯桢亲撰。守墓人佘淇涕泣曰:“佘氏世世守督师墓,张伯桢亲撰。
守墓人佘淇涕泣曰:“佘氏世世守督师墓,今将三百年。家本粤乡,怆怀首丘,独九死不归者,承祖志也。”
1949年,佘家人为了继续守护袁崇焕的墓,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佘家遵守祖训,坚守长达393年
佘家在北京守候着袁崇焕冢,代代相守,坚持守了三百多年。1952年,之一个挑战是城市改造,所有墓地都要迁移别处,包括袁崇焕墓。
佘家人闻知,焦心如焚,为了保留袁崇焕墓,开始四处奔走相告。后来,章十钊、柳亚子等一众社会名流,为被佘家的大义所感动, *** 重要机关,请求保护袁崇焕墓地。
很快,上面的批复处理意见下来:“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祠庙,如无大碍,应予保存。”
不仅如此,北京的相关部门,还出资为袁崇焕墓,进行全面修葺。
第二,守墓人不堪重负。
按照佘家祖训,守墓的重任一般都落在长门长子,可现任守墓人佘幼芝是女守墓人,是佘家第十七代传人。
本来该是佘幼芝大伯两儿子担起守墓重任的,可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让大堂哥深受其害,在巨大的压力下,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
临行前,堂哥们含泪劝堂妹佘幼芝一起离开,免得遭到袁墓再次牵连。
可佘幼芝拒绝了,坚持要遵守祖训守护袁墓,斩钉截铁说:“生,随墓生,死,随墓死。”
就这样,佘幼芝成了佘家第十七代传人,作为唯一的女守墓人,佘幼芝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晚都要到墓地查看。
即使染病住院,她也念念不忘袁督师墓的情况。北京市文物局曾经想雇人清扫袁督师墓,却被佘幼芝婉言谢绝。
第三个挑战,不被丈夫理解。
1964年,佘幼芝和小学老师焦立江结为夫妻,之后生下一男一女,为了继续守墓,佘幼芝一家四口就挤在夏热冬冷用羊圈改造成的20平米房子里,一到下雨,雨水就往屋里灌。
这时候,丈夫焦立江单位刚好分给他一套房子,就是离袁督师墓有点远,丈夫焦立江提出搬到新房子居住。
可是被佘幼芝一口拒绝了,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袁墓,甚至以离婚相要挟。
佘幼芝说:“自己作为袁墓的第十七代守墓人,我必须遵守祖训,继续守护袁墓,要走,你自己一个人走。”
刚开始焦立江不理解佘幼芝为何这么执着,后来听妻子讲述祖辈们,为了守护袁墓付出代价和心血后,由衷触动,他对妻子行为慢慢地由反对转为支持,再也没提过搬家的事。
有时妻子忙的时候,焦立江工作之余,还担起清理打扫墓地的活,还会讲袁崇焕忠烈故事给他的孩子听。
第四个挑战,用心守护的墓被破坏。
上世纪60年代,传闻袁崇焕的墓地里埋的是一个“金头”,随着传言发酵,群众们立即涌入佘家馆,将墓穴掘地三尺,可等到挖开一看,哪有什么“金头”,就是一个头颅骸骨,这些人留下面目全非的袁墓,失望的扬长而去。
可佘幼芝看此情景,顿时痛哭,这可是佘家战战兢兢守了三百多年的袁督师英灵啊。佘幼芝暗暗发誓,若一天未修葺袁墓,就一天不剪头发。此后,佘幼芝开始四处奔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佘幼芝的努力下,佘家祖辈为袁崇焕守墓的事迹广为众人皆知后,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想为修葺袁墓出一份力,遂踊跃捐款。
1984年,袁崇焕的祠庙被评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六年修葺,袁崇焕的墓焕然一新,墓碑又重新立了起来。
佘幼芝跪地大哭,终于将留了十余年的长发剪掉,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
第五个挑战,丧子之痛。
2002年,因北京市政道路修缮,佘家搬迁,离开了世代相守的袁墓,佘幼芝泪洒坟冢。
2003年,袁崇焕的家乡要在当地建一座纪念馆,于是盛邀佘家人袁崇焕守衣冠冢。佘幼芝28岁的儿子焦平请缨南下东莞,去袁崇焕纪念园为督师守衣冠冢,但尚未成行,就因其他事情不幸在吉林遇车祸身亡。
佘幼芝老年丧子,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了,但佘幼芝夫妇仍坚持将儿子骨灰送到袁崇焕纪念园,永远陪伴着督师。
佘幼芝夫妇的义举,一如先祖佘义士,佘义士死后,也被安葬袁崇焕墓的身旁,他们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永远守护着袁大将军。
之后,因袁墓需要修整,佘幼芝还是被迫搬离佘家馆,但她仍坚持隔两天坐公交车,到袁墓打扫一番才安心。
后来,佘幼芝被聘为袁墓管理顾问,并特意给她准备一间办公室,佘幼芝说:只要能为袁将军守墓,怎样都可以。
2020年,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还是带着不舍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将守护袁墓的重任,交给女儿焦颖。
至此,佘家18代为袁崇焕守墓393年!
写到最后
曾有人问佘幼芝究竟是为了什么?佘幼芝不假思索地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佘幼芝的守墓行为不单是一种行为,其实质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
393年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世事更迭,可佘家守墓的义举从未间断,如今,佘家人传承了近400年守墓行为已和袁崇焕的墓、庙、祠一样,成为可贵的文化遗产了。可以说,他们用行动,妥妥诠释了什么叫“忠孝信义”,什么叫“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