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像坦克的鱼雷艇,一战意大利格里洛鱼雷艇
1915年5月,当时正是一战打得惨烈的时候,意大利见形势不对转而站队协约国,与英军、法军携手战斗,因为意大利所处的战场位置,奥匈帝国成为它的主要对手,而亚得里亚海的奥海军成为重点封锁对象。
要想彻底消除海上隐患并不容易,奥方的海军在意大利海军威胁下龟缩在港口,不过港口获得岸防炮的保护,强攻显然不明智,意大利人想到用鱼雷进行特种作战,不过鱼雷艇即便是在夜间偷偷行动避开岸防炮的打击,它也无法越过奥方设置在水面上的航行阻拦设备,无法进入有效射程。
这件事在1917年有了转机,设计师Attilio Bizio提出了一种特殊结构的鱼雷艇,这种艇拥有扁平的船底、极低的吃水以及类似于坦克的履带,它既能像常规舰船一样海上航行,也能通过履带翻越障碍,这种鱼雷艇就是格里洛(Grillo,意为蟋蟀),它也被称为海上坦克。
格里洛鱼雷艇结构上类似于二战的登陆艇,它是一种木质的平底船,长16米,宽3.1米,吃水只有0.7米,排水量8吨,船员4人。船上有2台小马力发动机,一台驱动螺旋桨可让鱼雷艇达到4节的航速,另一台发动机则用来驱动履带结构。
格里洛鱼雷艇在两舷安装纵向的狭窄履带,整体结构类似于当时坦克采用的过顶履带设计,主动轮在后,履带板上隔一段距离安装弯曲的钩爪,履带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钩住物体辅助前进,利用这套设备就能够翻越奥匈帝国海军设置的水上障碍。
鱼雷艇的作战武器为2条450毫米鱼雷,在船体的两舷外各捆绑一条,因为鱼雷艇的航程太短且适航能力差,因此它需要牵引船辅助移动到预设海域再独立出动,翻过障碍后在合适位置释放鱼雷发起攻击,然后立刻返回牵引船撤离,当然了,这个过程一般都需要在夜间隐秘执行,否则被岸防炮发现的话用不了几分钟就会被炸成一堆碎木头。
意大利总共建造了4艘这种特殊的鱼雷艇,因为它翻越障碍的动作就像昆虫跳跃一样,所有4艘鱼雷艇都获得了一个昆虫的名字,之一艘为蟋蟀,后三艘分别为蚱蜢、蝗虫、跳蚤。
意大利海军在一战后期试图用这些鱼雷艇“搞点事情”,他们组织了多次攻击行动,不过这些行动没有一次成功,要么被守军发现被迫撤离,要么迷路。
奥匈帝国海军在反复地交手中也注意到意大利海军装备的这种新玩意儿,因为缺少准确信息所以无法知晓其准确性能,不过他们还是做出了反应,抬高了防鱼雷艇的栅格高度,还曾试图仿制鱼雷艇。
至少一战期间格里洛鱼雷艇在军事行动上是失败的,战争结束后人们很快放弃了这种设计,转而关注常规鱼雷艇。到了二战时期,美国设计了具有相似结构的两栖登陆车,虽然两者的功能完全不同,但是在基本结构上两者居然高度相似,也算是一种技术延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