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关键时刻,一名原国军败将竟给毛主席写信:应该这么打
众所周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的原国军高级将领中,之一批获得特赦的是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共30位。
1959年,他们提前恢复自由身,这主要是因为积极接受了改造,能够适应新社会的要求。另外,特赦这样一部分原国军高官,有助于加强统战工作,造成好的国内外影响。
不过在他们被特赦之前的7年、也就是1952年,就有一位原国军中将获准离开了功德林:因为他立功了。
什么样的功劳,能让他早早地恢复自由,并被人民 *** 安排了一份体面工作呢?
1952年就被放出来,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这名被提前释放的战俘,叫吴绍周。
吴绍周是在淮海战役期间战败被俘的。当时他的职务是国军主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顶头上司是大名鼎鼎的黄维。
吴绍周内心并不热衷于内战,他根本就不是中央系的老蒋嫡系将领,没上过黄埔军校。
他早年是贵州军阀部队里的军官,1927年被老蒋强行收编,属于典型的“杂牌”出身。
他虽不是所谓的“嫡系”,后来却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立过功,率部参加了多次对日正面会战。
刨除后来参加内战的经历外,吴绍周还是一名能力、品行值得称道的国军将领。解放战争末期国军形势显著恶化,其精锐第十二兵团在黄维中将的指挥下,被我军中原野战军围困在安徽双堆集一带。
吴绍周深知国军败局难挽,但他中央军出身的上司黄维却仍然极其顽固,决心抵抗到底。
所以吴绍周等非嫡系军官,也成了双堆集之战的“陪葬品”,战败后跟黄维一起当了俘虏。
吴绍周的战友熊绶春最为可惜,他是 *** 第14军军长、也是陈赓将军的旧友。熊绶春原本打算战场起义,却遭到兵团部的严密监控找不到机会,死在双堆集的乱军之中。和他相比,吴绍周能保住性命已经算很走运了。
建国后不久,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吴绍周被关押在功德林管理所,跟其他战俘一样关心战况。原本心态就比较平和的吴绍周,对人民军队敢于出兵保家卫国的举动感慨不已,他默默做了一件事情,希望能够对我军有所帮助:
从1951年开始,吴绍周潜心于“军事著作”。他写的东西很特殊,是对美军特点的研究分析,以及给志愿军提的战术建议。
吴绍周写了近4个月时间,洋洋洒洒共计6万多字。
这段时期内,他在国军十二兵团时的老部下、18军军长杨伯涛也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帮助吴绍周一起积累并完成了材料。
由于是积极正面的东西,这份材料最终辗转被送到了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认真阅读了吴绍周的建议,对其评价不错。
吴绍周建议志愿军这样打:之一是结合朝鲜的山地地形,充分发挥我军多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多打运动战和游击战,避免跟美军拼阵地陷入僵持。
吴绍周分析,朝鲜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我军,比在国内打 *** 军时还要占优。
若志愿军能利用好这一条件,那么美军的重装备,很多时候会显得笨重而无用武之地。
第二个建议是多打近战夜战。美军火力强大并且空中优势极为明显,白天我们的战士暴露在敌人的强火力和空袭之下,会徒劳无益地增加损失,这是应当尽力去减少的。
吴绍周提出,我军应该多在夜间发起突袭,更大程度抵消敌人的火力及空军优势。
这同样是他多年来在国内战场上与我军交手时的心得,吴绍周深知我军近战夜战的厉害,对美国人同样有用。
最后一点,则受到了双堆集之战的启发。当年那场战役,原本国军构筑的汽车防线很难突破,但战役后期 *** 采用了堑壕战、土工作业的方式,打穿了黄维兵团的防线。最终 *** 军方寸大乱,12兵团被我军全歼。
吴绍周感触很深,他建议:从国内派工程专家到前线,多挖堑壕减少重火力下的伤亡。
这同样是在装备不利的情况下,对付优势火力敌人的好办法。随着战局演变,我军不可能一直跟美国人打运动战,吴绍周准确地判断了这一点,提出早做准备。
一名前国军高级将领给我方更高首长写信,提的还是军事上的建议,这事似乎有点悬乎,但却真实发生过了。
而且从上面的介绍也能看出,吴绍周提的东西还是具备专业水准的,并且符合当时志愿军的实际情况,仿佛远隔千里,吴绍周就能把握战场脉络。当然我军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并不能说是因为吴绍周提的这些建议。
正确的战术思路,在优秀指挥员脑中往往是吻合的。毛主席对于吴绍周的专业知识及良苦用心,感到很欣慰。
伟人批示:此人改造得很彻底,提的建议也很好,可以提前特赦并给予安置。
吴绍周的爱国之心,令他获得了意外之喜,1952年吴绍周便离开功德林前往湖南长沙定居,这是他此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当地 *** 还给吴绍周安排了文史馆馆员、省 *** 参事的工作,他和妻子的生活有稳定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跟吴绍周一起写材料的杨伯涛,也得到了优待:1959年他位列30个首批特赦的国军高级将领名单之中。
这跟杨伯涛在功德林时,积极帮助吴绍周写材料的经历有很大关联。可见任何时候肯改过自新、一心向善,对自己和社会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