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波兰海军苏制“婴儿”级潜艇潜水点
正文共
4375
字
我在上一篇文章《
格但斯克湾海底的纳粹德军训练舰及猎潜艇沉船
》中为您分别介绍了两处原纳粹德国小型舰艇残骸潜水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格但斯克湾中最后的两个热门的沉船潜点“库亚维”和“西里西亚”,碰巧她们原本又都是波兰海军装备的苏制“婴儿”级XV型潜艇。
↑ “库亚维”与“西里西亚”潜点在格但斯克湾中的位置 来源:小宁 ***
波兰沉船潜水
波兰海军潜艇
“库亚维”号
(ORP Kujawiak)
及
“西里西亚”号
(
ORP Ślązak
)
作者:小宁
“婴儿”级潜艇(Малютка,有时也被简称为“M”级)曾经在二战期间广泛的装备了苏联海军潜艇部队,是除“狗鱼”级以外,红海军在二战中最重要的潜艇装备之一。“婴儿”级潜艇共建造了153艘(根据统计标准不同略有差别),分为4个差别很大的子型号,既“VI型”、“VI比斯型”、“XII型”和“XV型”。
↑ “婴儿”级4个子型的不同比例侧视图,请留意相同的45毫米甲板炮在不同型号上的体积对比 来源:bastion-opk.ru
“婴儿”级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需求问题。由于远东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因此自从沙俄时代起太平洋舰队的很多小型舰艇就要在欧洲的船厂建造之后,再拆散后通过铁路运到远东地区重新组装。有鉴于此,“婴儿”级在设计时就严格限制了潜艇的尺寸,以保证可以在基本不拆散的情况下通过铁路运往远东。
由于受到铁路运输安全要求的制约,“婴儿”级VI型和VI比斯型潜艇的体积都非常小,这也影响了她们的适航性和作战能力。从1932年开始建造的VI型共建成了30艘,除了两艘训练艇外全部装备了太平洋舰队;而经过适航性和建造工艺改进之后,从1933年开始建造的VI比斯型排水量为202吨,前后4个隔舱,总长度27.5米,共建造了20艘,分别装备了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上诉两型潜艇虽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表现毫无悬念都是相当平平。
↑ 早期的“婴儿”级VI比斯型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婴儿” 来源:topwar.ru
为了解决“婴儿”级过小的体积严重影响战斗力的问题,苏联人重新测量和优化了铁路运输,并根据新的数据要求启动了“40工程”大幅度重新设计“婴儿”级潜艇,该项目的成果就是“婴儿”级XII型。这型潜艇与之前两型差别很大,艇体得到了大幅扩大,总长度达到44.5米并分为6个隔舱,排水量也达到了258吨。在“卫国战争”爆发前,XII型共建成了28艘,此外还有18艘在战争期间建成,这些潜艇广泛装备了红海军的所有4个舰队。与前辈比较起来,XII型潜艇的性能已经大幅提高,成为了二战中红海军的主要潜艇兵器之一。
“婴儿”级潜艇的终极改进型是通过“96工程”重新设计的XV型。该型在1940年开始建造,但是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建造非常缓慢,总共只有4艘在战争期间建成服役。不过战后苏联继续大量建造了该型潜艇,截止年共建造了57艘之多,这些经过战后技术升级的潜艇有时也被称为XV比斯型。这批潜艇除了广泛装备苏联海军各舰队之外,也进入了保加利亚、波兰、埃及海军和中国人民 *** 海军服役。
↑ M-203号是苏联建造的第4艘,同时也是战前建造的最后一艘“婴儿”级XV型潜艇 来源:deepstorm.ru
XV型在设计上进一步摆脱了铁路运输对体积的限制,在设计上几乎完全从发挥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因此已经可以说是一型全新的潜艇了。该型潜艇的长度达到了53米,排水量进一步提高到420吨,共分为7个隔舱。此外她还采用了“一个半”艇体设计提高了内部空间,并采用了双层壳体提高生存性。XV型艇的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9人大幅提高到32人,武器装备除了与之前相同的1门21-K型45毫米甲板炮外,鱼雷也则由两具艇艏鱼雷管升级为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婴儿”级XV型的结构图 来源:deepstorm.ru
战后的波兰海军,由于原有的两艘潜艇不断老化,不得不在1954和1955年分两批从苏联租了6艘战后新建造的“婴儿”级XV比斯型潜艇,租期为8年,年租金9.3万卢布。这些潜艇最初都被编入了一支直属海军的部队——潜艇师(Дивизиона ПЛ),不过这支部队很快就在1957年被改组为波兰海军之一潜艇旅(1 Brygada Okretow Podwodnych)。所有这6艘潜艇全部使用了波兰当时及历史上统治过的地区名称来命名,包括:
“卡舒比亚”号(ORP Kaszub,301、P-100、M-100,原苏军“M-290”号)
“马祖尔”号(ORP Mazur,302、P-101、M-101,原苏军“M-274”号)
“克拉科夫”号(ORP Krakowiak,303、P-102、M-102,原苏军“M-236”号)
“西里西亚”号(ORP Ślązak,304、P-103、M-103,原苏军“M-270”号)
“库亚维”号(ORP Kujawiak,305、P-104、M-104,原苏军“M-245”号)
“库尔皮”号(ORP Kurp,306、P-105、M-105,原苏军“M-246”号)
↑ 刚刚进入波兰海军服役的“婴儿”级XV型潜艇“克拉科夫”号 来源:https://zbiam.pl/artykuly/projekt-96-zwany-malutkimi/
按照波兰海军的计划和定位,这些潜艇在1956年初开始进行特定战术科目训练,其中包括“与航空部队协同在沿海水域掩护主力舰队”、“编队实施联合鱼雷攻击”、“封锁基地及规避敌方反潜侦察,以及突破敌方反潜部队防区”。到了这一年底,她们又新增了两个科目:“夜间对敌方基地实施侦察封锁”以及“在敌方运输航线上实施鱼雷攻击,或监视船团”。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当这些潜艇在1962-1963年租期将满的时候,波兰 *** 决定以40万波兰兹罗提的价格将她们收购。这6艘潜艇在波兰海军中前后总共服役了大约10年左右,最终在1966年年底之前全部退出了现役。
↑ 波兰海军的3艘“婴儿”级XV型潜艇 来源:facta-nautica.graptolite.net
沉船概况:
名称:ORP Kujawiak
型号:“婴儿”级XV型轻型潜艇
标准排水量:420吨
原长 / 宽:37米 / 3米
沉船深度:4米
波兰海军的“库维亚”号潜艇前身是苏联海军的“M-245”号潜艇,该艇于1948年3月在列宁格勒第196船厂(也就是著名的“海军部造船厂”Адмиралтейские верфи)开工,1949年6月下水,10月进入苏联海军北波罗的海舰队(即第8舰队,и Северо-Балтийский 8-м ВМФ)第2潜艇支队第5旅服役,母港位于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
此后该艇在波罗的海舰队中几次“转岗”,先是大约在1950年3月改隶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的乌斯季-德文斯克(Усть-Двинск)的北波罗的海舰队第17潜艇分舰队第157旅,随后又在1951年迁往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的帕尔迪斯基(Палдиски)。直到1955年4月从苏联海军舰籍表中被删除,并出租给波兰海军。
↑ 同型潜艇“克拉科夫”号的彩绘图 来源:facta-nautica.graptolite.net
进入波兰海军潜艇师之后“M-245”号被更名为“库亚维”号,舷号“M-104”。库亚维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旧地区名,地理位置介于维斯瓦河中游和诺泰奇河上游之间,曾经在1388年成为波兰王室领地。
↑ 波兰海军的“婴儿”级潜艇,右二的艇艏雕有“库亚维”字样 来源:T. Ciesiulewicz: Marynarka Wojenna
“库亚维”号与潜艇师的姊妹们在1957年被改编入波兰海军第1潜艇旅,驻扎在格丁尼亚。之后她在1957年7、8月间与同型潜艇“库尔皮”号及“克拉科夫”号一起参与了跨北海的自主航行远航活动,并对英国进行了访问。除此之外,在这一年她还拆除了甲板炮,并更改舷号为“P-104”。
进入60年代,“库亚维”号的舷号再次被改为“305”,之后她在1961年8月与驱逐舰“闪电”号(OPR Błyskawica)以及潜艇“西里西亚”号一起组成编队访问了芬兰的赫尔辛基。1962年该艇被波兰海军正式买下并至少在潜艇之一旅编制内服务至1963年。1966年7月,该艇成为了波兰海军最后一艘退出现役的“婴儿”级潜艇。该艇退役后被转交给波兰海军高等学院,最终在当年12月被沉放在浅水处作为波兰空军模拟轰炸的标靶。
↑ 参加海军阅舰式的“库亚维”号 来源:divers24.pl
↑ 参加海军阅舰式的“库亚维”号 来源:tech.wp.pl
如今的“库亚维”号残骸因为指挥塔围壳一直露出水平面之上,因而成为了波兰格但斯克湾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潜水点。这个沉船潜水点因为保存完好的结构和小深度而成为了深受沉船初学者甚至浮潜潜水员的欢迎,甚至人们可以直接站立在潜艇的甲板上,便可以将头探出水面。
↑ 如今的“库亚维”号残骸 来源:abcsurf.pl
在这处残骸上可以找到很多海兔和小型鱼类,这些也成为了她吸引潜水员的原因之一。如今人们通过艇体上的开口,也可以很容易的查看艇内部的构造,但由于电缆和设备的存在,这里一直不鼓励潜水员进行内部穿透。目前残骸露出水面的围壳部分正在日渐歪斜,而挺体也在侧面覆盖了不少沙子,最后在残骸周围,还依然能找到潜艇压载罐的残骸。
↑ 从水下视角仰视“库亚维”号残骸的指挥塔 来源:olowianka.euwiak.html
沉船概况:
名称:ORP Ślązak
型号:“婴儿”级XV型轻型潜艇
标准排水量:420吨
原长 / 宽:37米 / 3米
沉船深度:31米
波兰“婴儿”级XV型潜艇“西里西亚”号的前身是苏联海军的潜艇“M-270”号。“M-270”号也是在在列宁格勒第196船厂建造,并在完工后进入了苏联北波罗的海舰队第22潜艇支队第39旅服役,只是她的母港位于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斯季德文斯克的博尔德拉贾基地(Бо́лдера́я)。该艇在建造时的工厂编号为“500”,开工时间是1949年12月、下水时间是1950年4月,而最终建成服役的日期则是同年的7月。
↑ 今天的圣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即原列宁格勒194和196工厂) 来源:aoosk.ru
“M-270”号在1951年3月同样被改编入北波罗的海舰队第15潜艇分舰队第157旅,并迁往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的帕尔迪斯基,随后在1954年10月被出租给波兰海军。该艇原本在波兰海军中被更名为“波德哈拉宁”(ORP Podhalanin),这个名字通常指代波兰最南侧的地区,也被称为“波兰高地地区”。但是也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并不常见,因此很快她就被更名为“西里西亚”号,新的名字显然来自于中欧历史上的西里西亚地区,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波兰,占据了波兰的整个西南部,小部分领土分别属于捷克和德国。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波兰接舰人员在接受过苏联官兵的培训后接收了“西里西亚”号,随后该艇又经过了一次入厂保养,之后便被转入了波兰之一潜艇旅,母港格但斯克。她最初的舷号是“M-103”,之后在1957年拆除了45毫米甲板炮之后被更改为“P-103”,最终又在1960年4月改为“304”。该艇在1962年进入格但斯克“更新”船厂(Gdańska Stocznia Remontowa)大修,但是由于波兰船厂没有该艇材料应力的资料,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之后她的更大下潜深度便被限制在20米以内。
↑ “西里西亚”号潜艇 来源:
deepstorm.ru
到了1963年,波兰海军的“婴儿”级XV型潜艇开始逐渐退出现役,转入二线封存,不过“西里西亚”号却是少数几艘被保留在一线部队的该型潜艇,主要被用于人员训练。直到1965年6月“西里西亚”号参加了波兰人民军海军建军2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后,才在当年底正式退役,并在1966年移交给波兰海军第41救援船指挥部(41 Dywizjonu Okretow Ratowniczych)使用。该艇之后的命运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有说法推测她是被作为靶船击沉;也有说法称她被故意沉放用于水声声呐的实验研究。
目前的“西里西亚”号潜点通常被当地潜水员称为“Malutka”,也就是俄语“婴儿”的罗马化翻译,是波兰比较受潜水员喜爱的潜点之一,毕竟能够在相对较近的距离和休闲潜水的深度内探索一艘潜艇沉船的机会并不多。这处潜点的的水流比较小,不过不同时间能见度差别很大,更高可能达到10米。
↑ “西里西亚”号潜点示意图 来源:cn-tryton.pl
目前残骸位于大约31米深度的海底,基本呈正立的姿态,一半艇体已经埋入海床中。通常潜水员可以沿着固定浮标引导绳直接来到潜艇的指挥塔围壳。潜艇的指挥塔围壳部分非常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后方的舱口和小型瞭望平台。除了指挥塔以外的艇身只有顶部露出了海床,海床的淤泥非常柔软,非常容易被掀起导致能见度下降。虽然艇身上许多外壳都已经破损脱落,但是目前潜水员还没有找到进入内层艇壳的 *** 。
↑ “西里西亚”号的指挥塔围壳 来源:divingbaltic.pl
↑ 外艇壳已经出现严重脱落 来源:diveland.com.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