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山贼为何不抢劫他们?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山贼为何不抢劫他们?
古代有资格进京赶考的考生,一般称之为举人。他们在进京赶考的途中,是有一定的制度保障的,比如举人在进京赶考时所乘坐的车被称为公车,公车上面插着一面用黄色面料制成的旗子,旗子上面写着“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看起来十分威风。
这面小小的旗子对进京赶考的考生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首先,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的关卡除了无条件放行之外,还得满足过路考生的所有需求,且不得借机收取任何费用。
其二,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考生在赶路途中难免会遇到山贼盗匪,这面旗子可以保障他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遇到带着这面旗子过路的考生,山贼一般会敬而远之,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这些人是“奉旨考试”。在皇权高度化的古代,抢劫他们,就等于跟朝廷过不去,跟皇上过不去。山贼们也不是傻子,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钱去冒如此大的风险,是极为不划算的。
此外,举人在出发前还可以去官府领取一面火牌。考生凭借火牌,在进京赶考的途中可以使用普通老百姓无权使用的驿站。到达驿站后,考生除了补充日常所需之外,还可以使用驿站的驿夫三名,有了驿夫的加入,势单力薄的考生便底气更足,沿途的盗匪山贼想要抢劫他们,自然也得掂量掂量。
事实上,古代科举考试中,能够考中举人的考生也算是人中龙凤了,因为在这之前,他们要经历童试,而童试按等级又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其中县试卷为最基础的等级考试,一年举行一次,这是古代读书人之一次参加的由官方所组织的考试。
参加县试前,考试需要提前报名,具体的报名日期由官府在考试前一个月确定。值得一提的是,县试报名前也要经历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政审,考生需要向官府出具自己祖上三代的基本信息,以确保自己出身清白。
除此之外,考生在正式考试前还要找一起考试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这份承诺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人作弊则这五个人都要受到惩罚。可见,古人为了防止考试作弊,也是煞费苦心。
这些流程走完后,在正式考试的过程中,参加县试的考生需要经历五场考试,分别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考试内容只存在于明清时期,在明朝以前,科举考试内容是没有如此繁琐的。
鲁迅先生就曾参加过晚清的县试,在当年参加县试的500多名考生中,鲁迅排名第137名。遗憾的是,参加完县试后,鲁迅便没有再继续参加府试,而是去了新式学校读书,学习新的文化。
县试合格的考生,便有了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一般在农历四月举行,也是一年举行一次,一般由知府主持,连考三场。府试合格后,这些参加考试的考生便有了一个正式的称呼—童生。童生,顾名思义,就是年龄很小便通过了府试,一般在十二三岁。但在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的古代,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会卡在童生这道坎上,再无前进可能。
府试合格后,便可以参加童试中的更高等级考试—院试。相比与县试和府试,院试的难度以及时间都不是前两者可比的,因为经过前两轮的筛选,大多数人已经被刷下去了,留下来的也算是人中精英了。所以,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在考试难度上自然会有所增加,而在考试时间上,院试也变成了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
院试通过的考生,便会有一个新的身份—秀才。事实上,能够考到秀才,已经是古代很多考生中的天花板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连秀才也摸不到。
考中秀才后,才算是真正有了国家编制,其社会地位要比普通百姓要高很多,还享有一些普通百姓不曾享有的特权。比如见了知县可以不用下跪,不需要服徭役。除此之外,每个月还可以领取一定的国家补贴。古代普通人家庭,一辈子如果能出一个秀才,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了。因为实在是太难了,太不容易了。
以鲁迅参加的那次县试为例,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数有500名,但最后考中秀才的只有40人,12.5:1的比例,也就是说十二个半人里面才能录取一个,如此低的录取比例,难度可想而知。
虽说考上秀才的难度很大,但在倡导“学而优则仕”的古代,还是有很多人考上。因此,为了进一步选拔人才,国家又设立了正试。
正试又包含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而在院试之上,就是乡试,通过院试,中了秀才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共考三场。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像这种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很容易错过,而错过之后,又要等到三年之后,时间一长,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的确是一种折磨。
通过乡试之后,考生的身份就会摇身一变,从秀才变成举人。
成为举人后,考生才真正有了做官的资格。有了举人身份的加持,他们不光可以免去徭役,也可以免税,算是真正进入了国家特权阶层。
同样,能考中举人,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了。以明朝应天府为例,当时乡试的录取率仅为7%,而到了清朝,随着人口的增长,读书人的不断增多,乡试录取率更是进一步降低,低到了1.5%左右。如此低的录取率,让很多人一辈子止步于秀才,所以当范进中举之后,高兴得发疯也就不足为奇了。
考中举人后,考生如果还想更进一步,那就得准备乡试之后的会试了。会试一般在农历三月举行,也是每三年一次,举行的季节正好是春季,所以会试也叫“春闱”。这个名称我们经常在很多明清两代的电视剧中看到。
相比于之前的考试,会试的等级以及规格再次提高,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其级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考。
会试的地点一般在礼部贡院,考试时间确定之后,路途遥远的考生一般要提前两三个月出发,即所谓的“进京赶考”。
前文说到,能够考中举人的考生,是极其聪明之辈,所以他们前去北京考试的路费,是由国家发放的,根据路途的远近,每人十到二十两不等。而为了保证举人们的安全,国家随路费同时发放的,还有官府为举人准备好的路引。这个路引路引一般可以保障举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当然,除非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
结语
能够考中举人,并有资格参加会试的考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对于他们进京赶考的安全事宜,国家肯定是有一定的制度保障的。再者,对于山贼来说,冒着极大风险去抢劫那十来两银子,是极其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