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时候为什么不放火箭?原因简单,又搞笑!
草船借箭的时候为什么不放火箭?原因简单,又搞笑!
三国时期的火箭并不想我们想象中带有推进装置。当时的火箭仅仅是在普通的羽箭后方绑上一些浸油的易燃物,比如麻布等,在放箭前将其燃烧达到纵火的目的。这些易燃物本身有一定重量,其次又会增大羽箭的阻力,可想而知其射程是远远不如普通弓箭的。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本来雾气便极重,诸葛亮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又有一定的距离,用火箭既不一定能射到,又因为雾气过重而效果不佳。
《三国演义》中提到周瑜去曹操水寨中观察水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孙权本人。孙权去看曹营,曹操命令用箭乱射,孙权的船只因一边受箭差点沉了,孙权命令将船调转,以另一面受箭,两边弓箭重量一样后,船身恢复平稳,才回去了。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用了“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来形容。确实,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简直就是神人了,特别是前半部分,算无遗策。比如说他只身到东吴,半年前就算好了回去的行程与时间,所以叫赵云某时某刻要准备一只船和五百军士在七星坛下的岸边等候。
不管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是史实,但草船借箭有可行之处。一古时火箭射程近,大约三十米之内。火箭准度低,射帐篷和粮仓还行。所以曹操不会用火箭。二曹操不知船上的是草人,如果知道,不用火箭也可以派快船包围消火诸葛亮。三诸葛亮选择大雾之时借箭,否则也不会成功。四草船的距离在火箭射程之外。我射过弓箭,十五米开外已经很难射中靶子,一般都是十米立靶。
环境原因,事情发生在黎明时分,那么战士都还在迷蒙中,有于信号发射到传达,时间紧促,整理队形,就像部队里的规矩差不多的,就开始备战。气候原因,对面临江,早晨雾气比较大,这个是有介绍的,距离不是特别近看不见人的,说明湿气也特别的重了,说明不适宜用火箭对敌。
把三国演义当正史的才回答这么无厘头的问题。真正的“借箭”的是孙权。两军隔江对峙时候,孙权亲自坐船窥视曹营。曹操下令放箭,孙权座船一侧倾斜,他让人调转船身,结果两侧对称后不倾斜了。然后不慌不忙离开,同时让士兵高喊:“谢曹丞相赠箭!”于是才有了曹操哪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三国志》中裴松之的注里面罗列了两种说法,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首先,裴松之先引用了《吴历》,也就是当时吴国的历史书来叙述这件事,说当时孙权坐船在夜间查看曹营的军情。当时,很多魏国的将领都建议曹操主动出击,可是曹操却要求将士们不得随意发兵,也没有记载曹操主动让人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