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妃:嫁给朱高炽17年,连生3子,振兴整个家族,却被残忍殉葬
楔子:
明朝正德年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祝枝山)写了一本《野记》,在书中,他对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有一段不同于正史的记载:
洪熙元年,朱高炽的皇后张氏过生日,大摆宴席。郭贵妃端了一杯酒敬张皇后,张皇后素来和郭贵妃有嫌隙,怕郭贵妃在酒中动手脚,无论郭贵妃怎么劝,她就是不喝。朱高炽袒护郭贵妃,他对张皇后说:“你又在猜忌什么?”于是抢过郭贵妃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祝允明在《野记》中云:
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纪死。
意思是,朱高炽抢杯饮下之后,郭贵妃花容失色,但已经来不及了。不一会,朱高炽便驾崩了。郭贵妃自知死罪难逃,也自缢而死 。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是一位优秀的帝王,但他在位10个月戛然去世。正史中没有记载他猝死的原因,但野史中众说纷纭。祝允明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可信,但给我们描述了朱高炽后宫中复杂的关系。那就是张皇后占据正位,却没有郭贵妃得宠。
历史上的郭贵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朱高炽死后,郭贵妃为何会被殉葬呢?
一、武定延血脉,孙女兴郭门
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皇权,常常以联姻的方式,加强皇族与勋贵家族的联系。例如,明朝的之一代皇子(木字辈),基本娶的都是勋贵之女。而到了第二代(火字辈),特别是朱棣登基后,皇子皇孙们一般娶家境殷实的普通官员之女,因此,明朝后期一般都是“平民皇后”,就连后妃也很少出自勋贵家族。但是,也有例外的,明仁宗朱高炽的郭贵妃就是例外之一。
根据《明史·列传十八·郭英传》记载:
(郭英)女孙为仁宗贵妃,铭出也,以故铭子玹得嗣侯。
意思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郭贵妃,是明朝开国名将、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她的父亲是郭英的次子郭铭。
换句话说,郭贵妃不仅仅是郭英的孙女,还是出自武定侯府的大 *** 。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武定侯郭英比较特殊。他18岁时和哥哥郭兴一起投奔朱元璋,是朱元璋最早的武将班底之一。在朱元璋称帝之前,郭英一直是朱元璋的贴身护卫,因为排行第四,朱元璋一直称呼郭英为“郭四”,称帝后,朱元璋仍这么称呼郭英。郭英的哥哥郭兴在明朝开国之前就战死了,他的妹妹郭氏后来被朱元璋纳入后宫,是为郭宁妃。
也就是说,郭英不仅仅是朱元璋最信任的护卫,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小舅子。在洪武时期,郭英家族和明朝皇室曾四次联姻。之一次是郭英之妹嫁给朱元璋;第二次是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嫁给郭英的长子郭镇;第三次是郭英的第三女嫁给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植为正妃;第四次是郭英的第五女嫁给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朱栋为正妃。
两代人四次和皇室联姻,在明朝勋贵中是独一份,这也能看出武定侯府在明朝初年的地位。
洪武晚年,名将要么去世,要么遭到诛杀,真正活到建文时期的开国名将只剩两人,分别是耿炳文和郭英。
不巧的是,靖难之役爆发后,耿炳文曾率军征讨过朱棣,而郭英当时也分别辅佐耿炳文和李景隆北击燕军,这就相当于,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郭英是选择前者的。
所以,待朱棣登基后,郭英虽然是资格最老的勋贵,但他的处境却非常尴尬。根据《明史·郭英传》记载:
靖难后,罢归第。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
意思是,朱棣坐上皇位后,郭英被罢官回家。第二年(永乐元年)就死了,终年67岁。
郭英去世后,朱棣为了拉拢勋贵,表面上追封郭英为营国公。但只字不提武定侯的承袭之事。
郭英有12个儿子,其中长子郭镇是驸马,但在建文元年就去世了。次子郭铭是一位勇将,在靖难之役中,郭铭为抵抗燕军,在泗州兵败自尽。
也就是说,武定侯本来是世袭爵位,现在郭英去世后,郭英虽然还有10个儿子,且郭镇也有儿子,朱棣竟然没让武定侯传承下去。武定侯府虽然还在,但里面却没有武定侯。
郭英的子孙们多次上奏,希望能尽快确定继承人选,但朱棣就是晾着他们。
这个时候,武定侯府急了,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他们选择“曲线救国”——和皇室再次联姻。如果武定侯府能将一位适龄的女儿嫁给当朝太子,那就等于向朱棣低了头,这样郭氏一门就能振兴。
当时,适龄的女儿只有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郭铭的女儿郭氏。
于是,一场政治婚姻便开始酝酿了,郭氏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走进了东宫。
二、东宫纳侧妃,太子宠椒房
一个受冷落的侯府,如果想把女儿送入东宫,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作为四次与皇室联姻的簪缨世家,武定侯郭家有的是“路子”。比如说,他们可以找朱棣的妻子徐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郭家和徐皇后,其实是有姻亲的。根据郭铭的儿子给其父写的墓志铭《故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记载:
父铭,任辽府典宝,后没于国事。母徐氏,实中山王叔都督同知成之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郭铭的妻子徐氏,是徐成的女儿。徐成是中山王徐达的叔叔。而朱棣的徐皇后,是徐达的女儿。
换句话说,郭铭的妻子徐氏其实是徐皇后的堂姑姑。而将要入东宫的郭氏,是徐皇后表妹。虽然差了辈分,但并不影响联姻。
史书中没有记载郭氏入东宫的时间,但考虑到永乐二年朱高炽才被立为太子,而永乐五年徐皇后就去世了。所以,郭氏入东宫的时间,应该是在永乐二年到永乐五年之间。
从后面的事情来看,郭氏应该是很顺利地嫁给了朱高炽,并且成为朱高炽的一名庶妃。
郭氏从小在祖母严氏膝下长大,她入宫后,给祖母写了很多信,被收录于《郭贵妃家书》之中,在家书中,郭贵妃说:
孙女拜覆。祖母尊前恭荷,东宫殿下睿恩厚德,荣赐华第,以为奉养祭祀之所……
这封信是郭氏给祖母报平安的,说她入东宫后一切都好,太子朱高炽非常宠爱她。朱高炽还破例赐给郭氏一处宅邸,好方便她奉养祖母。
从永乐七年开始,郭氏连续为朱高炽生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的第八子、第九子和第十子。这三个儿子,也是朱高炽的最后三个儿子。
也就是说,从永乐七年开始,朱高炽的其他嫔妃都没有生子,只有郭氏连生三子。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郭氏入东宫后,简直是“椒房独宠”。
自古皇帝爱宠妃,这也难怪太子妃张氏嫉妒郭氏。
后来,郭氏的幼子朱瞻埏生病,身为太子的朱高炽亲自沐浴斋戒,为儿子祈福。待朱瞻埏病愈,朱高炽往斋所为儿子建一座祭坛还愿。
由于朱高炽在永乐时期一直遭两位弟弟攻讦,他一直如履薄冰,所以就算郭氏得朱高炽宠爱,她其实也和朱高炽一样谨小慎微。武定侯家族在永乐时期虽然没有再受打压,但也没有得到起复。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转正”,正式登基为帝。他册封张氏为皇后,册封郭氏为贵妃。郭氏在后宫的地位虽然在张皇后之下,但早已超过了那些比她早入东宫的庶妃。
不仅如此,考虑到郭贵妃是其祖母严氏养大的,朱高炽还封严氏为营国公夫人。要知道,严氏虽然是郭英的夫人(侧室),但郭英是死后才被追封为营国公的。严氏在世时,最多被称为武定侯太夫人。生前就被朱高炽封为营国公夫人,实际上属于破例。
从郭氏被封为贵妃,到加封她的祖母为国公夫人,这些都能看出朱高炽对她的专宠。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认为郭贵妃乃是一个对皇帝充满媚态,对其他宫人得意忘形、嚣张跋扈的“宠妃”形象。其实,郭氏和传统的“宠妃”还真不一样。在《郭贵妃家书》中,郭贵妃对祖母说:
宜戒宗族本分度日,毋累先人之德。天气渐凉,奉颜未间。惟为时千万保爱,伏乞尊照不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您在家要约束族人谨守本分,不要辱没了武定侯府的门楣。天气渐渐凉了,我不在您身边,希望您能照顾好自己。
从她约束族人,到关怀祖母,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郭贵妃绝不是一个目中无人的宠妃,而是一个恪守封建礼仪,知书达理的女子。
欧阳修曾说过: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意思是,君子修养身心,内里要修正自己的品性,外表要端庄自己的仪容。
郭贵妃虽然是女子,但也算是古代的“君子”了。
三、侯府又中兴,仁宗猝崩逝
朱高炽在册封郭氏为贵妃的册文中写道:
咨尔郭氏,毓自勋阀,选嫔春宫。柔顺靖恭,齐庄静一。进退谨珩璜之节,雍容著诗礼之华。比德古先,尔有葛覃勤俭之美……特封尔为贵妃。
这段记载出自《明仁宗实录卷五》,在朱高炽心目中,郭贵妃柔顺、庄静、饱读诗书,勤俭而知进退,简直是个完美的女子。
其实,随着朱高炽的登基,郭氏被封为贵妃。证明了当初武定侯府把郭氏嫁给朱高炽这件事,是“赌”对了。郭氏的娘家,果然靠着郭氏重振了门楣。
首先,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朱高炽登基不久,开始封王建储,郭贵妃的三个儿子,分别被封为滕王、梁王、卫王。
其次,郭贵妃的弟弟郭玹,本来在青州军中,朱高炽将他调回北京,担任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最后,郭贵妃的嫡侄郭聪也被朱高炽调回京城,担任千户。
到了十一月,郭家人最期盼的时刻终于到来,朱高炽下旨,让郭贵妃的弟弟郭玹袭承武定侯。这也意味着,明朝武定侯爵位在空悬了21年之后,终于继续传承下去了。
其实,郭英的12个儿子都不是嫡出,其中长子郭镇还是朱元璋的女婿,郭镇的儿子郭珍是朱元璋的外孙,按理说长子一脉更应该继承武定侯爵位。但因为郭贵妃的关系,朱高炽不仅把武定侯爵位传给了郭贵妃的弟弟,还追封郭贵妃的父亲郭铭(郭英次子)为第二位武定侯,算是认可了郭铭这一脉乃武定侯嫡支。
不仅如此,其实永乐时期,由于武定侯爵位空悬,武定侯府已经非常没落。朱高炽考虑到这一点,就赏赐了郭玹一大笔财产。史载:
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圣旨:黄俨家人尽数都与武定侯郭玹,并家人名下庄田、顷地、树株、船只尽数拨与管业,钦此。
在永乐年间,朱棣身边有个叫黄俨的宦官,此人一直支持赵王朱高燧,因此没少给朱高炽使绊子。朱高炽登基后,之一时间将黄俨抄家问斩,并且把黄俨名下的田庄、船只和所有财产,都送给了新任武定侯郭玹及其族人。
如此一来,在整个郭氏一族,除了长房一脉,其他人都是得利者。武定侯府在郭贵妃的加持下,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然而,郭贵妃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朱高炽的帝王生涯实在太短。根据《明史》记载,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朱高炽突然身体不舒服,仅仅一天的时间,到了五月十二日,朱高炽便驾崩了。
由于朱高炽去世得太过突然,《明实录》中又没有记载他到底因何而亡,所以野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朱高炽沉迷于酒色,被李时勉当面劝谏时,突然气死的。更有人说,朱高炽是被郭贵妃毒死的。包括本文开篇提到祝允明的《野记》,以及明朝另一位文学家陆釴的《病逸漫记》,都说朱高炽是因为喝了郭贵妃给张皇后准备的毒酒而死的。
笔者分析,这种野史的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如果朱高炽是在张皇后生辰时误喝了毒酒而亡,那至少有两个地方不合理:
其一,郭贵妃既然要毒死张皇后,她自然要想好如何脱身。她不可能亲手将毒酒递给张皇后。如果张皇后真的被毒死,那整个武定侯府起步都要为郭贵妃陪葬,郭贵妃熟读诗书,有这么傻?而且,在郭氏去世后,明朝的武定侯一直延续到崇祯时期,这更加证明了,郭氏与明仁宗之死无关。
其二,朱高炽是五月十一日突然发病的,根据《明实录》记载,张皇后的生日是在四月初七。如果朱高炽真的在张皇后的生日宴上误喝毒酒,那怎么会一个多月后才发作。
所以,关于郭贵妃和张皇后之间不睦,可能是真的。但郭贵妃用毒酒毒死朱高炽,可能性极低。
我们且不论朱高炽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但他死了之后,宫中当家的就是张皇后和他的儿子、太子朱瞻基了。郭贵妃的好日子,必然是到头了。
然而,郭贵妃没想到的是,她生了三位皇子,最终却被残忍殉葬了。
四、贵妃以死殉,凄惨后世闻
明朝的殉葬制度,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根据《彤史拾遗记》记载: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从朱元璋之后,朱棣和朱高炽去世,都有嫔妃殉葬。其中,朱棣殉葬的嫔妃人数多达30多人,根据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记载,朝鲜当时进贡给朱棣的丽妃和惠妃也在殉葬名单之中。《李朝实录》云,这些嫔妃们被带到一个小房间内,每人发了一条白绫,勒令他们自缢。大家拼命挣扎,哭爹喊娘,“哭声震殿阁”,场面十分残忍。
朱高炽去世时,一共有5位嫔妃被殉葬,其中就包括郭贵妃。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在制定殉葬制度时明确规定:
嫔妃无所出者殉,勋臣之后依律免死。
意思是,嫔妃在没有子嗣,且不是勋贵之女的情况下,才会被殉葬。而郭贵妃生了三个儿子,而且还是出自武定侯府,她竟然被殉葬了,这就很奇怪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同为朱高炽的嫔妃,贤妃李氏因为生了三个儿子,没有被殉葬。敬妃张氏虽然没有儿子,但因为她是英国公张辅的女儿,也没有被殉葬。
所以说,郭贵妃被殉葬,肯定有什么隐晦之处。还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学家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篇》中给出了自己的怀疑:
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
沈德符的意思是说,郭贵妃在明仁宗的后宫中虽然是贵妃,但却一直压“中宫”皇后一头。
她压制张皇后这么久,张皇后焉能放过她?作为明宣宗的生母,张皇后完全有权力决定谁死谁活。郭贵妃虽然贤德,虽然受宠,但失去了后台,终究被“秋后算账”,她被“破例”殉葬,实乃残忍。
不但郭贵妃死了,连她的血脉也没能幸免。郭贵妃的长子朱瞻垲被封为滕王,在郭贵妃去世不到两个月后,朱瞻垲便去世了。当时年仅17岁,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无嗣除国”。郭贵妃的次子朱瞻垍被封为梁王,正统六年去世,“无嗣除国”。郭贵妃的第三子朱瞻埏被封为卫王,他死于正统三年,“无嗣除国”。
注意,张皇后在正统年间被尊为太皇太后,她死于正统七年。也就是说,郭贵妃的三个儿子,都是在张皇后有生之年去世且除国的。这是巧合吗?
笔者读明史,认为明仁宗的张皇后其实是一位颇有手腕的女政治家,她对大明朝贡献颇大。但在封建社会,尤其在宫墙之内,所有的政治都不是纯粹的,虽然史书中没写,但不代表不存在。
最后,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意思是,女子无论长相如何,只要入了后宫,就会被人嫉妒。士大夫无论是否贤明,只要进入朝堂,就会被怀疑。
笔者写郭贵妃,不是想表达封建宫闱的阴暗,而是同情这位出身侯府的明朝贵妃。愿世间少一些同类相残,多一些恬淡光明。
本文参考:《明史》《明实录》《野记》《郭贵妃家书》《万历野获篇》《李朝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