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他专权大唐19年,安禄山一见他就出汗,他死后安禄山才敢反叛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23)920

前言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也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关键时刻。安禄山的谋反行动迅猛而凶猛,他领导的叛军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攻陷了范阳和洛阳,逼迫唐玄宗等人逃离京师,开始了漫漫流亡之路。

在这场政权动荡中,人们或许会想,既然安禄山胆敢反叛,竟然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他是否有人是害怕的呢?

一、昔日谏臣无所容身

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开明英智,勤勉治国,他提出要广开言路,广纳言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使臣子敢于直谏。当时的宰相们也各有建树,或贤或能,维持住了贞观升平的基调。李治在位初期,也是广纳谏言,欣赏那些敢于直谏的大臣。

比如当时的宰相韩休,他敢于直言劝阻皇帝沉迷享乐,皇帝也很敬重他的意见,说“我的面貌虽然瘦了些,但天下的面貌会更加兴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李治初期作为明君的风范。

然而好景不长,李治在位时间久了之后,渐渐忘却忧患之情,沉溺于后宫的歌舞声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心存忧患、乐于进谏的大臣。

这些大臣可以时时刻刻警醒皇帝,防微杜渐,避免君主在顶峰之时出现骄奢淫逸的情况。要知道,正如《史记》所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兴盛的王朝,往往都是从勤俭节制开始的;而一旦出现骄奢淫逸,则必定步向衰亡。

然而此时掌权的李林甫,正是一个最谄媚皇帝、最排斥谏言的奸臣。他冠以“口蜜腹剑”之称,表面对皇帝阿谀奉承,实则野心勃勃,妄图操控大局。这样一个奸臣如果得势,势必会扼杀一切正直的谏言。

二、奸臣李林甫禁言建党

李林甫迎合皇帝的心思,对那些直谏的大臣极力排挤。张九龄当上宰相后就直接指出,李林甫如果担任宰相,必将祸乱朝堂;李治没听从他的劝告。最后,张九龄还是被李林甫排挤出局,外调荆州去了。

自此,朝中再无忠谏之声传入李治的耳中,李治的耳朵也成了摆设,唐朝的先兆已然显现。李林甫这样极力压制谏言,扼杀异己,既取悦了李治的懒政,也为自己日后专权创造了条件。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大搞文字狱,严禁臣子进言,李林甫玩弄权术,排斥异己,扼杀人才。这样的奸相,只会迎合皇帝的昏庸,怎会真心实意地关心国家的兴亡!

李治有时候也会想求贤纳才,增强朝政实力。但每次李林甫都会趁机设下障碍,扼杀这种善意。比如一次,李治下诏天下求贤,李林甫就设法在选拔过程中从中作梗,最后“野无遗贤”,李治求才的心思也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糊弄过去了。可以说,李林甫这样的奸相,才是推动唐朝步入衰败的罪魁祸首。

三、选择蛮夷招致祸端

除了在朝堂之上构陷忠良、排斥谏言,李林甫的所作所为还直接导致唐朝国防体系被破坏。他建议皇帝用胡人镇守边疆,理由是 *** 文臣怯弱,而胡人勇猛善战。李治听信了奸相的建议,于是沿边各镇多用胡人为帅。

其中,征讨大将军安禄山更是权倾一方,手握重兵。安禄山性格阴险,野心勃勃,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人。

宰相张九龄曾经辞谏李治说:“安禄山有逆反之相,不可以委以重任!” 然而张九龄已被贬黜,李治无人劝谏,也就任由安禄山权力膨胀。

直到安禄山萌生谋反之心,想担任宰相一职,稍有不遂,便举旗造反。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安史之乱”。作为这场叛乱的总设计师,李林甫可谓罪责难逃。

四、祸起之后尸骂难逃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林甫已经去世,但作为酿成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他的骂名也难逃。李治明白过来,想将李林甫的棺材挖出,改以平民身份下葬。然而为时已晚,唐朝的基业已在这场兵荒马乱中土崩瓦解。

李林甫生前谄媚当权,构陷忠良,死后被夷为平民。家人发配边塞,流放异地。作为之一奸相,他虽然已身死,但恶果仍然延绵。终究逃不过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五、唐衰之责,实由此人

历史车轮的转动,似乎隐隐约约之间,王朝的兴衰有着某种定数。但细究其中的种种环节,往往一个奸臣的算计,一个昏君的放纵,就可能成就一场巨变和浩劫。

正如此次“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毁灭一般,昏庸的李治固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真正推波助澜、暗中策划的,还是那个在上房揽权19年之久的奸相李林甫。

作为之一奸臣,李林甫算计太深,其罪无可逭。他一步步推动唐朝的衰败,扼杀了忠良,排斥谏言,最终酿成了这场覆灭唐朝的巨变。

唐玄宗初期,王朝仍是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终究还是被李林甫等奸臣和昏君催生了“安史之乱”这个恶性肿瘤。可以这么说,正是李林甫这类奸臣一步步推唐朝向衰败,才给了那些蛮夷可乘之机。这场覆灭大唐王朝的动乱,毫无疑问有这位奸臣的推波助澜。

六、悲观历史定数论背后,实由奸人推波助澜

我们在判断历史大势的时候,常有一种悲观的历史定数论。这种论调认为,兴盛的王朝有其自身的历史周期,兴衰有序,难以逆转。然而这种看似悲观的历史定数论,实际上也蕴含着一定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乐观地认为,历史大局不会轻易被个人的意志左右,天道昭昭,苍生的命运终会走向光明。

但是,如果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历史,则会发现这种悲观的历史定数论也许是站不住脚的。历史细节揭示了什么?个人的意志和算计,同样可以成就一场天翻地覆的变故。

正如“安史之乱”蹂躏大唐王朝的种种迹象所显示的那样,奸臣的推波助澜,一个昏君的放任不管,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历史的进程,埋下王朝衰亡的因由。

明明李世民已经开创了一个英明的治世,李治初期也有作明君的迹象。但是最后还是被奸臣利用,走向了衰败。可见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定数或天命,微观的细节同样可以扭转历史方向。

结语

我们在判断历史趋势时,不能仅仅站在宏观的角度,下结论历史大势即是天命、不可违背。同时也要警惕历史悲观论带来的麻痹作用,从微观入手,深入历史细节,剖析真正的成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王朝兴衰,人命又岂是尽在天数?细究其中种种环节,往往就是奸人异志和昏君懒政合力催生了巨变。所谓天命,实则奸人推波助澜;所谓定数,实则治乱系于一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62440.html

“他专权大唐19年,安禄山一见他就出汗,他死后安禄山才敢反叛” 的相关文章

王莽死后头颅被收藏272年之久 这个头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王莽死后头颅被收藏272年之久 这个头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王莽的头颅被历代皇室当宝贝,收藏272年之久,它有何特殊之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王莽在西汉历史上的功绩不小,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改革家,但他在史书上的评价却不高。因为他是篡位称帝,所以备受争议。不过直到现如今,史学家们研究认为,王莽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西晋时期将领,参与诛杀司马越,事败后被杀

高韬,字子远,晋朝官员,官至右卫将军,后参与诛杀司马越,因事情泄漏而伏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人物生平高韬字子远,放纵不检点。高光任廷尉时,高韬收受贿赂,有关官吏奏报此事,而高光不知道。当时的人虽然批评高光不能防备自己的儿子,但因为他平素用心,就不以这件事...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家有没有想过,“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隋朝隋炀帝杀兄弑父、荒淫无度,身背骂名千年,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呢,非也!可为啥隋炀帝的种种不堪会流传这么久远呢?你...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必大家对这个典故的来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四郡,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将孙...

赵姬作为秦始皇的生母 秦始皇为什么要囚禁她

赵姬作为秦始皇的生母 秦始皇为什么要囚禁她

对秦始皇为什么囚禁母亲赵姬?她对嬴政伤害有多大?背后有何隐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囚禁自己的生母赵姬,是因为赵姬做出了让秦始皇感到又气又恨又耻辱的事,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看下赵姬的身份。秦始皇的生母赵姬,...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刘备任命汉中太守时,为何放弃战功卓著的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在夺取汉中后,便物色担任汉中太守的人选。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大家都认为,担任汉中太守的最佳人选是张飞。谁知道,刘备最后选择的汉中太守是魏延...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关羽守荆...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存在“近亲通婚”的现象,孙氏祖孙对近亲通婚的忌讳极少,导致东吴内部的“婚姻无序”。孙休是东吴第三位皇帝,他的婚姻与父亲孙权、弟弟孙亮一样,也是典型的近亲通婚,他的妻子就是景皇后朱氏,野史记载其名为朱佩兰。朱氏出身江南世家吴郡朱氏,她的母亲是孙权幼女孙鲁育,父亲朱据是东吴重要官员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