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他专权大唐19年,安禄山一见他就出汗,他死后安禄山才敢反叛

中国历史9个月前 (12-23)790

前言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也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关键时刻。安禄山的谋反行动迅猛而凶猛,他领导的叛军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攻陷了范阳和洛阳,逼迫唐玄宗等人逃离京师,开始了漫漫流亡之路。

在这场政权动荡中,人们或许会想,既然安禄山胆敢反叛,竟然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他是否有人是害怕的呢?

一、昔日谏臣无所容身

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开明英智,勤勉治国,他提出要广开言路,广纳言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使臣子敢于直谏。当时的宰相们也各有建树,或贤或能,维持住了贞观升平的基调。李治在位初期,也是广纳谏言,欣赏那些敢于直谏的大臣。

比如当时的宰相韩休,他敢于直言劝阻皇帝沉迷享乐,皇帝也很敬重他的意见,说“我的面貌虽然瘦了些,但天下的面貌会更加兴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李治初期作为明君的风范。

然而好景不长,李治在位时间久了之后,渐渐忘却忧患之情,沉溺于后宫的歌舞声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心存忧患、乐于进谏的大臣。

这些大臣可以时时刻刻警醒皇帝,防微杜渐,避免君主在顶峰之时出现骄奢淫逸的情况。要知道,正如《史记》所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兴盛的王朝,往往都是从勤俭节制开始的;而一旦出现骄奢淫逸,则必定步向衰亡。

然而此时掌权的李林甫,正是一个最谄媚皇帝、最排斥谏言的奸臣。他冠以“口蜜腹剑”之称,表面对皇帝阿谀奉承,实则野心勃勃,妄图操控大局。这样一个奸臣如果得势,势必会扼杀一切正直的谏言。

二、奸臣李林甫禁言建党

李林甫迎合皇帝的心思,对那些直谏的大臣极力排挤。张九龄当上宰相后就直接指出,李林甫如果担任宰相,必将祸乱朝堂;李治没听从他的劝告。最后,张九龄还是被李林甫排挤出局,外调荆州去了。

自此,朝中再无忠谏之声传入李治的耳中,李治的耳朵也成了摆设,唐朝的先兆已然显现。李林甫这样极力压制谏言,扼杀异己,既取悦了李治的懒政,也为自己日后专权创造了条件。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大搞文字狱,严禁臣子进言,李林甫玩弄权术,排斥异己,扼杀人才。这样的奸相,只会迎合皇帝的昏庸,怎会真心实意地关心国家的兴亡!

李治有时候也会想求贤纳才,增强朝政实力。但每次李林甫都会趁机设下障碍,扼杀这种善意。比如一次,李治下诏天下求贤,李林甫就设法在选拔过程中从中作梗,最后“野无遗贤”,李治求才的心思也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糊弄过去了。可以说,李林甫这样的奸相,才是推动唐朝步入衰败的罪魁祸首。

三、选择蛮夷招致祸端

除了在朝堂之上构陷忠良、排斥谏言,李林甫的所作所为还直接导致唐朝国防体系被破坏。他建议皇帝用胡人镇守边疆,理由是 *** 文臣怯弱,而胡人勇猛善战。李治听信了奸相的建议,于是沿边各镇多用胡人为帅。

其中,征讨大将军安禄山更是权倾一方,手握重兵。安禄山性格阴险,野心勃勃,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人。

宰相张九龄曾经辞谏李治说:“安禄山有逆反之相,不可以委以重任!” 然而张九龄已被贬黜,李治无人劝谏,也就任由安禄山权力膨胀。

直到安禄山萌生谋反之心,想担任宰相一职,稍有不遂,便举旗造反。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安史之乱”。作为这场叛乱的总设计师,李林甫可谓罪责难逃。

四、祸起之后尸骂难逃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林甫已经去世,但作为酿成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他的骂名也难逃。李治明白过来,想将李林甫的棺材挖出,改以平民身份下葬。然而为时已晚,唐朝的基业已在这场兵荒马乱中土崩瓦解。

李林甫生前谄媚当权,构陷忠良,死后被夷为平民。家人发配边塞,流放异地。作为之一奸相,他虽然已身死,但恶果仍然延绵。终究逃不过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五、唐衰之责,实由此人

历史车轮的转动,似乎隐隐约约之间,王朝的兴衰有着某种定数。但细究其中的种种环节,往往一个奸臣的算计,一个昏君的放纵,就可能成就一场巨变和浩劫。

正如此次“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毁灭一般,昏庸的李治固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真正推波助澜、暗中策划的,还是那个在上房揽权19年之久的奸相李林甫。

作为之一奸臣,李林甫算计太深,其罪无可逭。他一步步推动唐朝的衰败,扼杀了忠良,排斥谏言,最终酿成了这场覆灭唐朝的巨变。

唐玄宗初期,王朝仍是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终究还是被李林甫等奸臣和昏君催生了“安史之乱”这个恶性肿瘤。可以这么说,正是李林甫这类奸臣一步步推唐朝向衰败,才给了那些蛮夷可乘之机。这场覆灭大唐王朝的动乱,毫无疑问有这位奸臣的推波助澜。

六、悲观历史定数论背后,实由奸人推波助澜

我们在判断历史大势的时候,常有一种悲观的历史定数论。这种论调认为,兴盛的王朝有其自身的历史周期,兴衰有序,难以逆转。然而这种看似悲观的历史定数论,实际上也蕴含着一定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乐观地认为,历史大局不会轻易被个人的意志左右,天道昭昭,苍生的命运终会走向光明。

但是,如果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历史,则会发现这种悲观的历史定数论也许是站不住脚的。历史细节揭示了什么?个人的意志和算计,同样可以成就一场天翻地覆的变故。

正如“安史之乱”蹂躏大唐王朝的种种迹象所显示的那样,奸臣的推波助澜,一个昏君的放任不管,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历史的进程,埋下王朝衰亡的因由。

明明李世民已经开创了一个英明的治世,李治初期也有作明君的迹象。但是最后还是被奸臣利用,走向了衰败。可见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定数或天命,微观的细节同样可以扭转历史方向。

结语

我们在判断历史趋势时,不能仅仅站在宏观的角度,下结论历史大势即是天命、不可违背。同时也要警惕历史悲观论带来的麻痹作用,从微观入手,深入历史细节,剖析真正的成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王朝兴衰,人命又岂是尽在天数?细究其中种种环节,往往就是奸人异志和昏君懒政合力催生了巨变。所谓天命,实则奸人推波助澜;所谓定数,实则治乱系于一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2/562440.html

“他专权大唐19年,安禄山一见他就出汗,他死后安禄山才敢反叛” 的相关文章

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那么惨?

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那么惨?

众所周知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下场不好,那么作为武则天的亲戚,她难道就没一点子政治智慧吗?为什么会落得满盘皆输的结局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整件事情还得从武则天被迫退位开始说起,其实在武则天死后,家大业大的武家并没有倒下。武惠妃还被唐玄宗纳入后宫,备受宠爱。短短几年,她生了七个孩子...

永王李璘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是什么结局?

永王李璘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是什么结局?

李璘是唐肃宗的弟弟,也可以说是曾经与唐肃宗关系很好而为后来的唐肃宗容不下的弟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肃宗李亨(剧中太子李玙)异母弟,母为郭顺仪。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抚养。根据《新唐书》记载,少聪敏好学,貌陋甚,不能正视。母亲很早去世,由太子抚...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上位时都杀了多少人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上位时都杀了多少人

还不知道:武则天杀了多少人?当一个女皇帝有多难,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是皇后,她也是皇帝,关于她的故事多了去了。这里只说她为了当上皇帝,杀了不少人,有亲人,政敌等。武则天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宠幸了一回,唐太宗赐名“武媚娘”,后来封为才人...

秦始皇留下六十字誓言 这件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

秦始皇留下六十字誓言 这件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临终之前留下一个60字的誓言,这是真的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首先这个60字的誓言是:“ 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首先乍一看这句话,...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史学家,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为孙,起家骑都尉。晋武帝时,历任秘书郎、秘书丞、通直散骑侍郎等职。光熙元年(306年),去世,享年六十余岁。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80卷、...

历史上朱升最后没有被朱元璋清算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朱升最后没有被朱元璋清算的原因是什么?

洪武元年,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大明。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朱升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他所做的贡献,不在刘伯温之下。尤其是他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远近闻名,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策略。朱元璋正是依靠这条策略,得以消灭一众诸侯...

救援徐州时,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是为了什么?

救援徐州时,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是为了什么?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将不过关羽、张飞。刘备虽然没有多少兵马,但是,很将义气,能救人危难,有很好的名声。当时,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围困,太史...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