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更大的衙门:内务府
前言
古代皇宫之中,任职官员复杂,在不同的机构设立上自然有其一定的用处,不同的朝代中又有着不同的举措。
乾隆年间皇帝上朝,朝中大臣集结,文武官员聚于一堂,单单一个文官队伍就有两千多人,
我们看似很大的队伍,在人数上却不及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知晓的“内务府”。
“内务府”在清朝占据着很高的地位,是多方拉拢的对象,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 *** 机构,其下又设“七司三院”,是内朝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机构,各个部门所分配的工作任务不同,但都是为打理皇家的生活事宜。
在清代,外朝有军机处出谋划策,内朝有内务府管理事务,其人数规模达到了三千多人。那么,“内务府”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呢?
一、“内务府”的设立
“内务府”也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它的雏形来源于早期的“包衣”组织。这么一看让人一头雾水,“包衣”是满语,大致的意思是指古代的“家仆”。
大清国建立后各项制度确立,“包衣”在地位和职责上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的“包衣”组织也在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而后逐渐取代它的便是“内务府”。
如“家仆”一般,内务府也便是具有服务性质的。
不同的是内务府在宫廷内服务,上至总管,下至各司各院,在身份地位上要更高一些。但在一定时期内,内务府也面临着一些被取代的风险。
“十三衙门”一度让内务府岌岌可危,好在为适应政治的需要,十三衙门和内务府相比,内务府则更胜一筹。
如此,内务府得以保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随着清朝的势力逐渐发展,内务府的发展也是必然。
其实在皇太极继位时,一些机构的雏形便已经形成。1636年,皇太极想要适应封建的统治,
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在国家机构上的完善,是需要加快完成并必然要做的。
其中文馆、六部等的设立都是为完成这一需要的举措,除了在朝堂大事上的完善,其后宫的制度也逐渐确立,并与之相适应。
皇太极为满族的统治者,在一些改革和设立中自然也保留了一部分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上改革和建制的。
这些传统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机构的建立。
同时皇太极在设立时,有参考其他王朝的经验教训,出过差错的东西,皇太极便也会着重进行考虑。
内务府的出现也与当时的皇宫生活情况有关,皇宫中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人打理。
如在宫禁、饮食、服御等方面,不仅皇帝需要,后宫众人也必然需要。因此,这些工作便只有“包衣”能完成。
到了顺治皇帝继位后,对宦官进行了裁撤,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可用人员,而内务府却没有跟随进行,其被保留并沿用了下去。
清朝在中原的地位确立后,皇帝便要进入北京,这时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则需要内监们来做。甚至后来内监的重视程度降低后,朝廷内部也并未对其废置问题进行解决。
当时的清朝主要的重心在于局势的稳定和国家的大事上,对于机构的调整并未落在实处。
如此,内务府在清朝的用处是多方面的,皇子公主们从出生开始,到后来称帝、嫁娶,直到死去。
这些事情上都与内务府脱不了干系杂事琐事不少,在人员的聚集和任命上也便很庞杂。
内务府随着朝代的发展,在琐事的工作上也逐渐细致起来,并且与皇帝等人的接触更加的亲密。
如此,内务府在权威上也逐渐能与其他文武官员相抗衡。
二、“七司三院”
内务府的“七司”中,各司其职。就财政方面来说,户部和内务府都有设立,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性质又有着区别。
如在西汉时期,皇宫中设有内库,这里的“内库”是皇帝自身存取的钱财,与“国库”区别开来。如此,这两个库所管理的人员又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内库”就是由内务府所管理的,在清代时称作少府,其钱财也不是伶仃半点,甚至在一些时期比国库的钱财都多。
反观户部掌管的“国库”,其在当时称作“司农”,他们掌管的国库钱财多用在国家大事上,对于平民的救济,工事的修建等上面都是很大的一笔支出,看一个朝代强盛与否与这一国库也有着重大的关系。
统领内务府的为总管大臣,其中的大臣们任正三品,到了雍正年间,内务府的大臣们在职位上又有所提升,升为了正二品。
这些大臣们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担任的,其职位重要,自然得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才行。如此在清代,内务府大臣们多为满族大臣,甚至还有王公贵族人员,
与皇帝的关系密切,也深受皇帝的信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心腹”。
“七司三院”是在康熙继位后重新调整并设立的。“七司”中上至我们刚刚提到的财务方面“广储司”,还有掌管安全的随从“都虞司”。各方重要的礼仪教学“掌仪司”。还有在修缮事宜上离不开的“营造司”。
下至皇家的租税“会计司”,还有管理刑事方面上的“慎刑司”,甚至是畜牧方面的事情“庆丰司”,只要是分配给“七司”的它们都会做到。
除了“三院”又有其他的相关机构
,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是敬事房了,不用多说,想必大家也都了解。“三院”中我们常说的“上驷院”主要是用来管理皇帝、皇子们的马匹的,不管是出行还是比武较量等上面,皇帝等人的马匹都至关重要。
并且在古人们的眼中,对马匹相当重视,它也算是一种身份象征,马匹的好坏也代表着一个面子。毕竟当时的年代人人都想要一匹“汗血宝马”。
在朝堂之上,有文武之分,在内务府中也同样设有。
御膳房、御药房等在宫廷中 *** 膳食,为皇帝妃嫔等人治病拿药,这些皆由内务府负责,各宫的生活银钱还有冬季炭火等发放也由内务府发出。
还有太监、宫女们的管理事宜,内务府事无巨细,这些职务则多偏重于文职,与朝堂之上有所对应。
还有武职方面,他们也对军营进行管辖,可见其在清朝的概括全面,在护军营、前锋营等他们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内务府的背后与各方势力联系密切,更依靠皇权,在清朝盛极一时,在经济和政治上其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当时想要进入内务府任职的子弟应接不暇,是权贵的象征,也是消极的一方面。
三、“十三衙门”
内务府在清朝所面临的对手“十三衙门”,其在一定时期被专门建立起来,并代表着宦官制度的确立。
但时间不久,宦官乱政的情况发生了,朝堂之上的风声也逐渐增大,特别是满族的统治者,他们不满的情绪出现,这一机构的调整也便会大做变动。
而后,清朝的每一任皇帝在管理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康熙将内务府恢复,并对宦官进行了一定的管理。
其中我们熟知的敬事房便是给他们增设的,除了这些,在行事上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宦官的约束多在选用、赏罚、职衔等上面出现,这一制度出现后,宦官的地位等大大下降,话语权变小,在稳定性上也逐渐的牢固。
雍正时期,他的手段更加严重,用“严格”来说,再适合不过。他的训谕出手,宦官就已经开始为保命着想了。
训谕中多是斥责和教训,句句诛心,句句苛责,大事小事上都有告诫。
乾隆时期,其将训谕和条例结合了起来
,都走出了更加详细的调整,从种类和内容上划分,都完善处理,甚至已经形成了正规化的管理。
但在嘉庆年间,宦官之中出现问题的仍有很多,甚至还有勾结外敌的情况出现。
紫禁城是敌军的功绩,紫禁城内还有太监的协助,一度情况危急。
此前有宦官处事的先例,
在道光年间,再度加强宦官的约束是必然
,甚至其在出入上也有了严格的限制。各个朝代各方面的官员皆对国家有利,自然也就有弊。
如此,内务府是清朝很大的一个机构,其适应了朝代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
而依托宦官建立的“十三衙门”也没有存在很久,并且宦官的管理也逐渐的严格起来。
结语
内务府掌管的事务零零碎碎,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皇宫内部的运转需要内务府经手,皇帝所下“赏赐”旨意,也与内务府息息相关。与宦官相比,内务府在性质上与之大不同。
内务府跟随时局变化,皇权强盛,内务府的势头也便盛起来。皇权衰败,内务府也便落魄下来。
这一机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权力上也在不断变化,有利有弊的“内务府”影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