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服拖在地上很长,他们不怕把衣服弄脏吗?答案其实很简单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近些年来,随着古装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古人衣服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一些古装剧中,女主出门在外却身穿拖地长裙。
这个时候弹幕上就会飘出一句话:女主真的不会把衣服弄脏吗?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身后相随的“待遇” - 古代贵族暴露的等级特征
华美的长裙,拖尾的衣摆,细腻的丝绸质地,一看就知道这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专属。
他们可以随意挥霍昂贵布料,穿上一身淋漓尽致的华服就出席宴会。
也只有他们,才配得上这等奢靡的衣着。
然而,这些穿在身上的“通天彩虹丝”,实际上常常只是一次性消费。
历史上有些皇帝“浣一濯,浣二濯”,就是说衣服洗一次扔掉,洗两次扔掉,也算是比较节俭的了。
更多的时候,这些上等丝绸制的华丽长裙,甚至会在初次穿上的当天就被丢弃。
要知道,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平民与贵族的差距无比巨大。
京城里,普通百姓们衣着单薄,只能从贫瘠的农地里勉强糊口,而那些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生活却是截然不同的奢靡。
据史书记载,某个朝代的皇后“左右近侍才百许人”,足见古代贵族身边侍女的数量,而这还只是贵妃皇后的“节约”,真正的皇亲国戚,身后跟随的人数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或提前打扫道路,或在后面撩起衣角,只是为了不让一点尘埃沾染那华贵的绸缎。这些侍女们,不分昼夜地侍候左右,生怕皇亲国戚被脚下的泥泞惊扰了清兴。
这些珍贵无比的衣裳,对贵族们来说不过是易耗品,洗涤一次便可扔掉,甚至于根本不洗就直接丢弃。
更有甚者,一些贵族甚至从不重复穿同一件衣裳,他们每逢节气更替,都会 *** 几十套崭新衣饰,每次出席宴会均勤换衣裳,以彰显自己的富有。
在他们看来,同一件衣裳多次出现,只会被视为家境拮据之象征。
当然了,这其中也存在误区,并非所有时候都衣着华丽,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着拖地长裙。
但即便如此,也已超乎寻常人的想象。
不得不说,贫穷限制了许多人的想象力,我们仍在为古人衣裳的洁净问题担忧时,他们已经将那些仅穿过一两次的珍贵衣裳尽数抛弃。
当然,也并非所有达官贵人都如此挥金如土,历史上也有节俭之人。
再说了,古代的服饰制度极为严格,不同阶层的人所能穿着的衣着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定,长裙也不是想什么时候穿就什么时候穿的。
显贵非常服 - 论古代长衣的穿着规制
拖地长裙这类衣着,并非是古人的日常服饰,而更像是一种礼服,只有在盛大的典礼场合才会穿着。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服饰非常简单朴素,多穿粗布或麻衣,而达官贵人们才有资格穿着锦缎绸绢制成的华丽衣裙。
即使富甲一方的商人,也不被允许随意穿着奢靡的锦衣,否则会被视为犯罪。
据记载,汉文帝曾宠爱一名叫慎夫人的妃子,赐给她许多锦缎作为恩宠。
慎夫人因此得意忘形,让人 *** 了一件后摆过长的裙子。
而汉文帝见状大怒,责备慎夫人奢侈,立即下令剪去过长的衣摆,以示惩戒。
这也就是说,即使是富有的妃嫔,也不能随意穿着拖地长裙,这类裙子的长度要严格遵照礼制,不能逾距。
不仅如此,在不同朝代,拖地长裙的长度和样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汉朝时期,哪怕是作为礼服的长裙,长度也只是刚好遮住脚面,稍微拖地一点而已,如果拖地太长则被视为奢侈糜烂。
传说汉成帝宠爱的舞姬赵飞燕,曾穿着一袭留仙裙翩翩起舞,裙摆飘逸有致,深受文帝喜爱,这也使留仙裙在汉宫内流行一时。
不过这种长裙极为费布,普通百姓家庭根本无力仿效,它主要还是权贵阶层的装扮,以彰显身份和地位。
到了唐代,普通平民只能穿粗布衣服,需要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才可以穿上质地上乘的丝绸。
就连妇女的裙子长度也有严格规定,不可过长,如果发现裙子拖地超过五寸,就要强制缩短三寸,这也足以见得古人对衣着长度的控制十分严格。
再加上洗衣条件简陋,过长的衣摆容易沾染尘土,所以拖地长裙也并不像后世想象的那样脏乱不堪。
明初甚至规定,就算一个农民家庭中有人去当商人,全家也不得穿绸缎,其服饰同农民无异。
可以看出,富商的地位也被压制,不许与官员穿同样质地的华服。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衣着代表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只有上层贵族才有权力穿着长裙,而平民百姓则受到诸多穿衣规定的限制。
百姓衣不铺张 ,短打利于劳动
衣服原本应是保暖遮羞的基本生活用品,但是在古代,它更多地承载了等级制度的符号意义。
穿什么衣服代表什么身份,这成为古人必须遵守的潜规则。
于是,我们只能在电视剧里见识到那些颜色鲜艳、款式繁复的长袍华服,其实真正的古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穿着简单粗糙的短衣。
短衣,也就是俗称的“短打”,由细麻布或粗布制成,勉强遮蔽身体。
据《论衡·四讳》记载,古人的衣服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意思是衣服要适中,既不露出肌肤,也不拖在地上。
它之所以“短”,是出于节约布料的考虑,在古代,能得到的布也就只有那么一点,大量浪费在衣服上的话,就无法满足全家人的需要。
更何况,短衣更便于劳动,不会被泥土弄脏,古人的生活极为艰苦,每日忙碌于种地纺织,哪有闲情逸致在衣着上讲究。
据史料记载,许多贫穷之家,妇女夜晚甚至光着身子劳作,连遮体的布也无,这更说明了短打的必要性。
短衣的流行也与古代普通百姓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他们的收入微薄,仅仅够填饱肚子就已竭尽全力,更不用说购买昂贵的布料,估计它们一年的收入都买不起两匹布,二穿短打可以更大限度节省布料成本。
要知道,在麻花广泛使用之前,衣服多用较脆弱的麻 *** ,几次清洗就报废。
为了减少衣服消耗,百姓不得不选择短打这类衣着。
可以说,穷则短打,富则长袍,古人的穿衣与生活处境息息相关,短打见证了底层的贫苦与奋斗。
然而,短打的简陋并不意味着古人就完全放弃了对美的追求。
即使在短衣上,他们也会通过巧妙的编织、绣花等手法赋予它独特的美感,譬如在领口、袖口添加些许花边,或在衣襟上画几朵牡丹花。
虽然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要舍弃一餐的开支,但是只要能带来些许美好,也值得他们小小奢侈一次。
当然了,短打的寿命也远超过长袍华服,后者往往只能穿一次就丢弃,而短打却可以“缝缝补补”使用多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便形象地反映了短打的经久耐用。
所以说,古代百姓穿短打,既因经济原因,也因劳动需要,只有少数上层才有条件穿长袍。
电视剧中场景多为宫廷贵族,给观众造成衣着盛行拖地的错觉。
但是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短打才是日常。
当今社会,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再需要为衣食发愁。
而看似简陋的短打,其实承载了古人勤劳、自强的精神标志。
回望短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衣料,更是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