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1-03)610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在中国,历朝历代从来不乏文人墨客,自然也不乏吟咏风月地环境。但文人大多向往自由,向往淡泊的生活。

要说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生活,那就要数陶渊明先生所描述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等一幕幕世外桃源般的安逸光景。

恰好,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许多当时的人,都能够体会一把陶渊明先生那样充实而淡泊的生活。就在那一段时间,也培育出了许多后来各行各业的"大佬"。

比如商界大佬柳传志,文人画家陈丹青,还有莫言、王小波等等,以及许许多多的老戏骨、导演,如张国立、张艺谋等等。

可以说,在当时,知青下乡插队,是颇为流行的。而这些人的成功,都与那一时期,"上山下乡"的充实经历密不可分。

如今我们看来,还会感慨,那真是改变历史节点,孕育百花齐放的一次运动。但是知识分子不能参与专业工作,被要求农事劳动,这也与许多人立志读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

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呢?关于这个问题,聚焦三农多年的温铁军教授曾有过论述。

1、 何为知青下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的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存在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影视题材,还有父辈的记忆里,使不觉陌生。

那时候,全国人都响应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纷纷下乡,参与农事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可以说,知识青年大多生于城市,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都与农村相背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能够熬出头的,绝对可以做一番事业,事实也正是如此。

但是许多人,也因为格格不入,而受到伤害。相信这样的差异性,没有人可以无视,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一定要开展"上山下乡"呢?

2、 起自于一次彻底的革命

温铁军老师认为,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根据实际国情所开展的运动。在中国推翻封建统治之后,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传入中国。

在后来,早期领导人根据苏联的指导,就是先发展资本主义,待进入工业大生产时期,再发展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

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的实际情况所设定的。而苏联本身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基础就是工业化蓬勃发展。

可以说苏联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其根本性质就是"抄作业"。因为本身就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情况所设定的,难就难在,中国也跟着"抄作业"吗?

中国是只有农民革命为主体的革命经验,不要说当时的近20年,就是近2000年,中国都是如此。

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根本没有经济基础去发展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这就是一昧的拿来主义,而不具体国情具体分析,会造成水土不服的后果。

关键问题就在于,苏联人只会教你"抄作业",一些由苏联培养的领导人也是,难道没有人去以国情调整,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吗?

然而庆幸的是,在中国坎坷的革命道路上,终是出现了能够对应国情,正确做题的思想。

在延安山沟里,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作出农民革命的经验,引领中国走向了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场革命,有别于西方所谓的非暴力革命,更不同于曼德拉、甘地等不敢动西方资本经济基础的革命。这场革命,也真真地让中国有完整的经济 *** 。更不是国民 *** 一昧的希望某国扶持的"奴颜"行径。

3、 建国以后的危难时刻

自那开始,中国以国有化为基础,有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但是说回我们的经济基础,其实依旧是靠农村支撑的经济基础。

而当时国内经济薄弱,导致了工业化进程的举步维艰。外有美国的封锁,内有长久以来的国情阻碍工业化进程。

这时新中国找来了苏联的帮助,由苏联的资本支持,最后让农村的劳动力走向城市建设工业化。慢慢的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正轨,经济有了起色。

但随之而来的,是1960年苏联的撤资。当时的中国,其工业化就是因为依托苏联,才导致资金链断裂,工业化步伐停滞。这样的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之后,城市开始出现大量失业人员,经济发展开始停滞。城市里满是无业的工人,农村里却尽是荒芜的良田。

既没钱又没粮,连维稳都成了奢望,如何谈经济发展。那无疑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危难,最暗时刻。

旁有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内有一系列的后遗症正在酝酿。这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古国,若是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难续炎黄血脉。

这并非危言耸听,就连温铁军看来,当时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就是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万幸的是,主席的眼界,成功地将中国这盘棋局做活了。

后来响应上山下乡的劳动力,纷纷回流农村。而农村就有能力,承载中国的经济复苏,更让知青以及城市的失业工人,都能够有饭吃。

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就在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千年古国都是农业国家。资本积累全靠生产,而西方的资本积累,本质就是掠夺。

但是如今,掠夺的形式明显不适合当今的国际形势。而中国,也永远不会让渡 *** ,去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投资。

而西方所谓的"抄作业",从一开始,在这个千年古国就是水土不服。只有顺应国情应对调整,才能够将这个国家变的更好。

在那些改变历史的节点上,中国真正的改变了历史节点,不是变的更坏,而是变的更好。因此,我们也可自豪地称自己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文明。

不得不说,如果每个时代都有同样的信仰,那么那个国家是会克服一切难关的。

正好,那个时代就有信仰,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信仰那个可以一呼而天下应的伟人。在此,让我们向着先辈致敬,去爱护,去摆正我们的国。

文/南宫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66856.html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的相关文章

马宫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马宫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出自嬴姓。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而他的后代造父最终被周穆王封于赵城,从而成为赵姓始祖之一。战国时期赵衰子建立起了赵国,赵文王二十九年赵奢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76岁的李善长,已辞官回乡种地了,朱元璋为何还要灭他全家70余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371年,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辞官回乡,开始在老家天天忙着刨土种地,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突然...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自称渤海蓚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二十年,...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和许褚交过手?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和许褚交过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许褚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猛将,许褚力大无比,勇猛强悍,主要充当曹操的贴身护卫,但也经常上战场,许褚曾大战过刘备五虎上将中的四位,分别是哪四位?胜败如何?还剩哪位没交过手?许褚和五虎中的四虎大战过,结果是两败两平。...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容妃生前只是一个妃子 死后康熙为何追封为皇后

容妃生前只是一个妃子 死后康熙为何追封为皇后

对为何在容妃去世后,康熙追封她为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导读:这是《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容妃被追封皇后也是众望所归。康熙一生坎坷,父母双亡后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经过鳌拜擅权、三藩叛乱让康熙逐渐成熟,艰难的国事伴随康熙成长而能为他排解烦闷的只有孝庄...

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吗 刘备打仗的时候为何没有带诸葛亮

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吗 刘备打仗的时候为何没有带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真不会打仗吗?为何刘备打仗从不带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07年的南阳一间茅草屋里,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经人指点从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而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也从这里诞生。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诸葛亮被评价为”近乎妖“,说明了诸葛亮的厉害之...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的名字叫李绅。这首诗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要节约粮食,体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