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01-03)730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在中国,历朝历代从来不乏文人墨客,自然也不乏吟咏风月地环境。但文人大多向往自由,向往淡泊的生活。

要说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生活,那就要数陶渊明先生所描述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等一幕幕世外桃源般的安逸光景。

恰好,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许多当时的人,都能够体会一把陶渊明先生那样充实而淡泊的生活。就在那一段时间,也培育出了许多后来各行各业的"大佬"。

比如商界大佬柳传志,文人画家陈丹青,还有莫言、王小波等等,以及许许多多的老戏骨、导演,如张国立、张艺谋等等。

可以说,在当时,知青下乡插队,是颇为流行的。而这些人的成功,都与那一时期,"上山下乡"的充实经历密不可分。

如今我们看来,还会感慨,那真是改变历史节点,孕育百花齐放的一次运动。但是知识分子不能参与专业工作,被要求农事劳动,这也与许多人立志读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

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呢?关于这个问题,聚焦三农多年的温铁军教授曾有过论述。

1、 何为知青下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的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存在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影视题材,还有父辈的记忆里,使不觉陌生。

那时候,全国人都响应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纷纷下乡,参与农事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可以说,知识青年大多生于城市,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都与农村相背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能够熬出头的,绝对可以做一番事业,事实也正是如此。

但是许多人,也因为格格不入,而受到伤害。相信这样的差异性,没有人可以无视,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一定要开展"上山下乡"呢?

2、 起自于一次彻底的革命

温铁军老师认为,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根据实际国情所开展的运动。在中国推翻封建统治之后,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传入中国。

在后来,早期领导人根据苏联的指导,就是先发展资本主义,待进入工业大生产时期,再发展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

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的实际情况所设定的。而苏联本身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基础就是工业化蓬勃发展。

可以说苏联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其根本性质就是"抄作业"。因为本身就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情况所设定的,难就难在,中国也跟着"抄作业"吗?

中国是只有农民革命为主体的革命经验,不要说当时的近20年,就是近2000年,中国都是如此。

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根本没有经济基础去发展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这就是一昧的拿来主义,而不具体国情具体分析,会造成水土不服的后果。

关键问题就在于,苏联人只会教你"抄作业",一些由苏联培养的领导人也是,难道没有人去以国情调整,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吗?

然而庆幸的是,在中国坎坷的革命道路上,终是出现了能够对应国情,正确做题的思想。

在延安山沟里,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作出农民革命的经验,引领中国走向了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场革命,有别于西方所谓的非暴力革命,更不同于曼德拉、甘地等不敢动西方资本经济基础的革命。这场革命,也真真地让中国有完整的经济 *** 。更不是国民 *** 一昧的希望某国扶持的"奴颜"行径。

3、 建国以后的危难时刻

自那开始,中国以国有化为基础,有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但是说回我们的经济基础,其实依旧是靠农村支撑的经济基础。

而当时国内经济薄弱,导致了工业化进程的举步维艰。外有美国的封锁,内有长久以来的国情阻碍工业化进程。

这时新中国找来了苏联的帮助,由苏联的资本支持,最后让农村的劳动力走向城市建设工业化。慢慢的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正轨,经济有了起色。

但随之而来的,是1960年苏联的撤资。当时的中国,其工业化就是因为依托苏联,才导致资金链断裂,工业化步伐停滞。这样的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之后,城市开始出现大量失业人员,经济发展开始停滞。城市里满是无业的工人,农村里却尽是荒芜的良田。

既没钱又没粮,连维稳都成了奢望,如何谈经济发展。那无疑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危难,最暗时刻。

旁有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内有一系列的后遗症正在酝酿。这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古国,若是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难续炎黄血脉。

这并非危言耸听,就连温铁军看来,当时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就是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万幸的是,主席的眼界,成功地将中国这盘棋局做活了。

后来响应上山下乡的劳动力,纷纷回流农村。而农村就有能力,承载中国的经济复苏,更让知青以及城市的失业工人,都能够有饭吃。

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就在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千年古国都是农业国家。资本积累全靠生产,而西方的资本积累,本质就是掠夺。

但是如今,掠夺的形式明显不适合当今的国际形势。而中国,也永远不会让渡 *** ,去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投资。

而西方所谓的"抄作业",从一开始,在这个千年古国就是水土不服。只有顺应国情应对调整,才能够将这个国家变的更好。

在那些改变历史的节点上,中国真正的改变了历史节点,不是变的更坏,而是变的更好。因此,我们也可自豪地称自己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文明。

不得不说,如果每个时代都有同样的信仰,那么那个国家是会克服一切难关的。

正好,那个时代就有信仰,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信仰那个可以一呼而天下应的伟人。在此,让我们向着先辈致敬,去爱护,去摆正我们的国。

文/南宫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66856.html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的相关文章

两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两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古代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很有作为,削三藩,平定噶尔丹,废止“圈田令”、创立“多伦会盟”等。但康熙皇帝在位最大的败笔就是他两度废立太子,造成了储位之争,使王朝出现内耗。康熙皇帝废立太子的事,是历史上的老话...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大臣们忌讳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朱允炆削藩都失败了 朱棣削藩为什么能成功

朱允炆削藩都失败了 朱棣削藩为什么能成功

为何朱棣削藩成功,而朱允炆却失败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历时仅仅15年的时间,四十不惑的年纪打下诺大的天下,可见朱元璋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西汉有七王之乱,西晋有八王作乱,朱元璋明知藩王制度的弊端为何...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何不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而是十万支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当年你给周瑜当军师的话,周瑜可能会夸你一句:“你小子还真是个狗头军师,咋和我想的一样一样的呢?”如果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回答在水上作战需要的是弓箭,而周瑜这...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对绝顶聪明的曹冲,为何13岁便早夭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是曹操生命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操一扫北方,整合了各路诸侯,以天子的名字发号施令,当真是意气风发,光彩夺目。而在此之后,曹操却灰头土脸,只能蜗居在北方,失去了继续南下,完全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的锐...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对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产,颇有建树。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