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黄昏——南宋帝国的最后一战(上)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嘉兴府刘汉杰投降元军,南宋已经进入了读秒阶段。
元军在临安城北的长安镇(今浙江海宁)集结,南宋朝廷去求和,希望元朝可以保留南宋,作为元朝的藩属,被元军统帅伯颜拒绝,无奈下,南宋谢太后抱着小皇帝赵㬎xiǎn投降。
伯颜在临安城耀武扬威了一番,然后在这年三月带着能带走的一切回到了元大都。
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赵㬎三兄弟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伯颜在得知另外两王逃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后,派兵追击,南宋驸马都尉杨镇主动留下殿后,让国舅杨亮节带着二王进山躲藏。
元军搜寻不到,也就回军了。杨亮节赶紧带着二王到了温州,因为临安朝廷已经被一网打尽,所以一些不愿意投降的官员克服重重阻力纷纷来到温州,比如礼部侍郎陆秀夫、宰相陈宜中、张世杰,他们的到来,让温州成为了反元中心,并建立了流亡小朝廷。
四月,一个大牛文天祥从元军大营中逃跑,给已经迁到福州的陈宜中写信,让他们成立政权,于是五月一日,赵昰shì登基,陈宜中和文天祥担任左右宰相,陆秀夫为枢密院使,张世杰为枢密院副使。
(文天祥)
但是陈宜中看陆秀夫不顺眼,张世杰看文天祥不顺眼,文天祥不想内斗,主动请辞,去了永嘉(今浙江永嘉)招兵买马,此后再未见过赵昰。
十一月,元军从浙江进入福建,逼近福州,南宋福建制置使王积翁暗中投降,送上福建地图,张世杰一看这仗打不赢,于是带着皇帝和30万军民先撤到了泉州。文天祥也开始主动南撤,来到广东梅州一带。
南宋小朝廷危如累卵,好在这时候元军内讧了,这年年底,蒙哥的第四子昔里吉造反,拘捕了忽必烈派去征讨海都的那不罕,宣布支持海都。
这个海都是谁呢,他是窝阔台的孙子,曾经支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汗位,建立了窝阔台汗国。
这下忽必烈坐不住了,如果昔里吉和海都搞在一起,那么整个中亚甚至漠北自己说了就不算了。于是他当机立断,让伯颜别打南宋小朝廷了,先北上平叛吧。
见到元军北撤,文天祥立即主动出击,进入江西,把吉州(今江西吉安)和赣州的抗元义军以及残余南宋官兵集结到了自己身边。
在泉州,实际上说了算的是 *** 人蒲寿庚,他的官职是提举泉州市舶司兼任闵广招抚使,既是商人又是官员,军事财政一把抓。他其实本想投降元朝,但是当地的官员都主张拥立南宋,于是他也改变了最初的立场,支持赵昰。
但是,张世杰认为蒲寿庚是外国人,自然靠不住,不愿意与他合作,还派兵抢走了蒲寿庚的船。泉州自古是海外贸易的重镇,抢走了商人的船,就是砸了他的饭碗,蒲寿庚气坏了,于是干脆投降了元朝,并把住在泉州城内的赵氏宗室以及朝廷官兵全部杀掉。
好在张世杰带着皇帝跑得快,他们来到了潮州,只不过之前去泉州的30万人现在变成了20万。
1277年春,元军占据泉州,张世杰觉得潮州距离泉州太近,不安全,便继续南退,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九龙命名事件。元军一看南宋小皇帝又跑了,那就先去打文天祥吧。
这一仗文天祥损失惨重,就连他的妻妾子女都被俘了,好在他自己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逃出了包围圈。
元军那边的统帅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张弘范,他消灭了文天祥的主力,再次转头南下,再次攻打张世杰。张世杰撤退到香山(今广东中山),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台风,超过四成的士兵被淹死,就连赵昰自己也落水,马上就要死了。随后张世杰遭遇元军进攻,被打的惨败,因为台风和战局,南宋损失了一千多艘船和一半的人口。
陈宜中表示要去越南借兵,这货以前就善于逃跑,大家都觉得,他去借兵是假,趁机逃跑是真,张世杰正在犹豫,陈宜中一看机不可失,于是立即跑路,从此下落不明,不光张世杰找不到他,就连元朝也始终不知道他在哪。在野史中,认为陈宜中最终跑到了泰国,现在东南亚的许多华侨都是陈宜中的后裔。
这个时候,赵昰死掉了,他的死,让南宋小朝廷一下子要崩,许多人都觉得一退再退,整个大陆几无立足之处,皇帝也死掉了,不如投降吧。随后陆秀夫说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孩子尚在,怎么能说投降的丧气话呢,随后拥立赵昺登基,重振士气。这发生在1278年的五月。
(张世杰的撤退路线)
现在中央班子只剩下张世杰和陆秀夫,一下子就简单了,张世杰当枢密使管军,陆秀夫当宰相管民,俩人没什么矛盾,一时相安无事。
而文天祥在广东东北部重整兵马,趁着元军进攻张世杰,在1278年二月收复了惠州和广州,真是奇迹一般。元军那边张弘范的脸有点挂不住了,于是亲自担任统帅,让西夏宗室后裔李恒担任副帅,俩人一起剿灭了文天祥,文天祥服用毒药想要自杀,但是只是昏迷,随后被张弘范抓住,崖山战后送到了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