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千载,成都将展“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
流光千载,成都将展“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
鱼虫鸟兽,杯影月华。金凤银簪,气象万千。宋人将美好心愿托于生活细微,精工细作里,是对世事的满足和恬逸。1月26日,成都博物馆“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即将开幕,让观众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宋朝的烟火人间。
展览现场效果图
此次展览由成都博物馆、河北易县文物保管所、易县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院、彭州博物馆联合举办。
菊花金碗,南宋,彭州市博物馆藏
花口银碟,北宋,河北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据成都博物馆资料介绍,1986年,河北易县大北城出土了一批窖藏辽宋时期的金银器及玉器、琥珀、水晶等制品共四百余件。金银器主要包括酒器、饰品及百余枚金叶子和十八枚银锭,其中不乏梳篦、耳环、金五佛冠等珍贵或鲜见器物,可视作北宋以及融合辽宋风格的金银器标本。
易县,在北宋时期,因为处于宋辽边境,在双方征战中,归属不定。南宋时期,则属于金。此地当时是多民族生活杂处地带,政治、军事、文化在这里交汇。故而这批金银器风格不一,宋辽兼有,更显示出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面貌独特。
鎏金花口银盏,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这批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工艺精湛,绝非俗工。注碗、酒盏、银碟、长盘等金银酒器与辽代器物风格大体一致;钗、簪等首饰多为宋人风格,或出自宋人之手,也有若干辽代纹饰与工艺融汇其中;其中还有北宋“元丰四年(1081)”“政和六年(1116)”纪年银铤两件。
荷叶形金饰片,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发现窖藏的大北城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约十公里处,各色器物放在一个小底大口的绿釉陶瓮里,还有一枚“翦”字印章。窖藏的金银器以饰品种类居多,且造型、纹样丰富精美;窖藏的酒器,为注碗(执壶和温碗)、酒盏、果菜碟与长盘。
镂空五佛金冠,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宋代妇女的首饰盒中自然也少不了金银物什。缠枝莲纹金梳、荔枝金耳环……行走在珠佩锦衣间的窸窣间,金光流转,珠围翠绕。
缠枝莲纹金梳,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金凤银簪,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金凤银簪,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鎏金银䤩尾、方形鎏金银带銙则是属于男主人的饰物,金色璀璨,纹样细腻,精工细作。
鎏金银䤩尾,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方形鎏金银带銙,北宋,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窖藏主人的身份,目前暂未有定论,或属于辽宋时期高级官员所有。
瓜菱银壶,南宋,彭州市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除完整、系统地展示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外,还将并呈以彭州宋代窖藏金银器为代表的四川地区出土金银器,共计120余件/套。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窖藏坑,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更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可辨认形状的共343件,其中金器27件,银器316件。它们保存完好,形制精美,代表了宋代金银器的更高水平,有15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因此这个窖藏坑被誉为“天下金银之一窖”。
葵形盏,南宋, 彭州市博物馆藏
葵形盏,南宋, 彭州市博物馆藏
彭州窖藏金银器里有各种造型的碗、盆、碟、盏、酒壶、酒瓶,以及女子所使用的各种首饰, *** 精美,让人看到宋代四川的富庶,也还原宋代成都人的雅致生活,出土的这些窖藏金银器如今大部分都珍藏在彭州市博物馆。
三百余件金银器,刻有铭文的有250余件,其中“董”“董宅”“陇西郡董宅”反复出现,这也成为判断金银器主人的关键证据。董姓最早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后迁徙入蜀,在彭州定居。部分金银器上也零星地看到“齐”“东海郡逝娘置”“史氏妆奁”铭文,它们可能是通过送礼、随嫁的方式来到了董宅。其中一件深腹素面杯上同时刻有“董”与“东海郡逝娘”铭文。
荷叶龟纹银杯,南宋,彭州市博物馆藏
荷叶龟纹杯在西大街窖藏发现了十件。此杯特别之处在于杯底錾刻二十六曲荷叶一张,荷叶上趴了只小乌龟。斟上美酒,荷叶似有水波荡漾,龟仿若水中游。《史记·龟策列传》有载:“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螯,江旁家人常蓄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宋人诗词中常写到此杯,此杯也常用来祝寿。
步漫于宋代风物间,眼看千里江山。金银之色勾勒出两宋生活侧影,城市之姿辉映古今时代风尚。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
(本文根据成都博物馆、四川文旅、《文物季刊》等资料综合整理)